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堅定不移,永不放棄

長期關注台灣史研究的黃煌雄先生,在今年九月初辦了一場名為「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的研討會,主要探討1930-1950間台灣人面臨的困局和對應方式。1931年起,日本展開15年戰爭,軍國主義興起,殖民地台灣不能不被捲入,社會遭到比以往更強力的控制,1920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社會運動逐漸消弭。1945年8月戰爭結束,政權轉換,台灣人起初是懷著光明未來的盼望、歡欣鼓舞迎接新時代,但一年多之後就發生二二八事件,鎮壓、屠殺、戒嚴,嚴酷地拈熄了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幾篇論文討論到時代造成的無奈處境,懷抱理想的人,只能出走、逃避、暫時妥協待機,甚至被逼著投降、轉向。不過,倒是沒有一篇特別談到這時期的一位代表人物:楊逵。或許因為這次研討論文大多以政治群體為討論對象,而楊逵很難被歸在某個群體中。

楊翠所寫的《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剛出版,身為台灣文學史研究者、同時是與楊逵一起生活最久的孫女,這本傳記顯然一定會具備里程碑的地位。楊翠以研究者的立場,梳理了楊逵的思想與認同的重心:台灣主體、階級平等、個體自由、社會公義、庶民生活、勞動美學;又以家人的角度提供了楊逵的生活面向和人格特質。

楊逵一生與貧病為伍,在日本與中華民國兩個政權下都坐牢,卻從來不曾放棄建造幸福社會的夢想。在時代嚴酷考驗下,那麼多人做出或多或少的妥協,以求亂世中至少維持個人小康。但楊逵一再付出代價,包括自己和家人,卻總是無法妥協。他是如此特立獨行,又是如此一貫。直到今天,他的文學和人格典範,繼續感動一代又一代少年少女,召喚年輕人投入為理想而活的人生。楊翠的書寫,不只是要寫楊逵這個人,更是要寫出他所代表的、跨越時代的台灣青年精神,這精神在台灣已經傳承許久,雖在時代詭譎風雲中經常被誤解、被鎮壓,卻不曾消失。

在閱讀本書時,心中一直浮起 “A man for all seasons“這個句子。這也是一部電影的名字,描寫英國名相湯瑪斯.摩爾因為不贊成亨利八世離婚,面對來自國王與政敵的威脅、抹黑、誣告,在用盡法律技巧辯論、努力闡明自己的立場之後,從容面對斬首之刑。 湯瑪斯.摩爾是當時最優秀的人文學者, 他寫《烏托邦》,批判當時君王的恣意妄為,還有社會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藉水手之口描繪一個公平、正義、自由的理想社會,這本書今年正好誕生500年。“A man for all seasons“典故可能來自摩爾的好友伊拉斯謨斯對他的評價,可以理解為:在任何處境都堅定不移、不會隨著風向改變而改變的人。

楊逵和湯瑪斯.摩爾都是無法違背良知求生的人,對自己所認識的善,永不放棄,堅定不移。平凡的我們或許無法如此堅決,但至少可以去認識、去了解這些偉大心靈,芸芸眾生、歷史長河中的珍貴珠寶。

(本文為臺灣教會公報「窗口」專欄撰寫)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敘利亞——阿勒坡的聖歌或成絕響


有關「敘利亞神聖之聲」( Sacred Voices of Syria)錄製的報導(阿拉伯文旁白,英文字幕):




 Jason Hamacher 介紹「敘利亞神聖之聲這個專輯的由來:
Old Soul, Chants from the Syrian Orthodox Church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京劇鎖麟囊

 鎖麟囊。

薛湘靈:
「一霎時把七情俱已磨盡,
 參到了酸辛處淚濕衣襟。
 我只道鐵富貴一生鑄定,
 又誰知禍福事頃刻分明;
 想當年我也曾綺裝衣錦,
 到今朝只落得破衣舊裙,
 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
他教我,收餘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 回身,早悟蘭因。
可嘆我平白地遭此貧困,遭此貧困,我的兒啊……」
半夜裡找京劇看。
這故事,小時候讀過。是一本書,還是一本書的一部份?記不清楚了。曲折離奇的故事,印象好深刻。
插圖中的鎖麟囊,麒麟是翠綠的。
同樣是富家小姐落難的故事,小時候很自然拿來和「小公主」(撒拉公主)相比,但小公主是小女孩,薛湘靈卻是從新嫁娘到中年婦女。兩個故事都很喜歡,主角都有善心善行,終得好報。撒拉公主因為前幾年有拍成電影,故事重溫印象深刻,但鎖麟囊其實已經被我遺忘一陣子。
鎖麟囊是好故事,算得上是成長故事。任性的大小姐,偶有善念善行,最後終因此而得救。落難之時,飽受折磨,有反省,有體悟,琢磨出成熟的性格。
小公主從頭到尾都保持一種高貴的品行,不似人間物。是一種典範人物,但太不真實。雖然至今還是很愛這位小公主的傲骨。
鎖麟囊呢,小時候覺得薛湘靈這樣任性的大小姐,落難活該。年紀大了,才感覺這故事所描寫的重點,是逆境對人的鞭策、使人成長。
而善有善報的故事,不管怎麼老套,還是撫慰人心。
(小時候好像看過這齣京劇,兩頂花轎相遇的場景,印象頗深。)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當老神父在教堂中被IS殺害

7月26日法國南部發生一件令人震驚的慘案:兩名年輕人持刀闖入一間教堂,挾持正在禱告的人們,包括神父、修女和幾位信徒。有一位修女逃出去報案,警方迅速前來,擊斃歹徒,但是84歲的老神父已被殺害,另一位老人家則受了重傷。法國官方證實兩名歹徒是「以伊斯蘭國名義發動攻擊」。

這是法國自2015年1月查理週刊事件、 該年11月13日的「恐怖黑色星期五」連環攻擊事件、今年7月14日尼斯的卡車攻擊之後,又一起和伊斯蘭國有關的恐怖攻擊。對歐洲、甚至全球化的各角落而言,伊斯蘭國可說是當今世上最邪惡的勢力,他們媚惑在歐洲出生的西亞、北非裔年輕人,這些人在自己成長的社會中找不到認同、看不見希望, 很多也沒有宗教生活,更非敬虔的穆斯林。對自己、對社會感到不滿的年輕人,很容易被煽動,自以為找到一條有意義的道路,為一個目標去殺人及自殺。邪惡在於,這些行動完全出於恨,出於對他人及自己生命的輕蔑。年輕人成為被操控的子彈,射向歐洲文明最引以為傲的象徵:言論自由、自由歡聚的人群、如天堂般的度假勝地、共和國的國慶、古老的基督教教堂。

教堂被攻擊,神職人員被殺,是非常嚴重的事件,顯然伊斯蘭國意圖要挑起宗教對立,天主教教宗方濟立刻表示痛心震驚, 並且說出近日連串襲擊證明「世界已陷入交戰狀態」。此說令人憂心,是否即將爆發宗教戰爭?但教宗隨後強調這並不是宗教之間的戰爭,而是一般的戰爭,為了利益的戰爭。教宗在731日的談話中又說:「 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一起是不公平的,應該到社會不公正和對金錢的追逐中,去尋找恐怖主義的根源當金錢成為上帝,當金錢而不是人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時,恐怖主義就盛行開來。」他強力主張應當對穆斯林友善, 伊斯蘭信仰並不代表恐怖主義。

法國政府的反應,是強調:「恐怖分子的目的是要在社會中製造分裂,我們要團結,不要讓他們得逞。」法國總理提出對策,打算幫助法國的穆斯林在社會中找到位置,「 法國要向全世界做出典範,充分展現伊斯蘭教和民主政體是可以兼容的。」這和喊打喊殺、把所有穆斯林當成潛在的恐怖分子加以監控,是完全不同方向。而法國社會中的穆斯林,也站出來反對恐怖主義。伊斯蘭領袖並呼籲穆斯林到天主教堂去參加禱告,一起悼念被害的神父,不僅法國多人響應,義大利也有很多穆斯林在這個主日進入天主教堂。

「你不可為惡所勝, 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21節)面對邪惡,以暴易暴最容易,但我們基督教的信仰,以及伊斯蘭信仰,所教導的都是和平,要以善勝惡。天主教教宗、法國政府、法國穆斯林,在恐攻威脅中,盡力不跟著恐怖份子的邏輯走,相信善終勝惡。世界是在交戰狀態,價值觀的戰爭,克服人性自私、軟弱,對抗結構的不公不義,一直在持續。

(為《臺灣教會公報》「時事論壇」而寫,刊出時的標題是:以善勝惡)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一次台南神學院的導覽經驗

前天接了一個有趣的工作,為一班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導覽參觀台南神學院,並介紹長老教會在人權方面的貢獻。
很少有機會和小學生接觸,看他們的活潑好奇甚可愛,而且好像有很豐富的知識。
記下幾個印象深刻的點:
在教堂聽到管風琴的聲音,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說:「好恐怖喔!」我問為什麼?七嘴八舌大約是:「是恐怖片的音樂」、「吸血鬼要出來了。」以前沒特別注意過管風琴的音樂在電影中的使用。真的是這麼陰森的感覺嗎?
問孩子:「你們知道耶穌嗎?」「知道,他爸爸是耶和華。」這答案讓我都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好像也不能說不對啊。
看到巴克禮銅像移走之後留下的基座,刻著「巴克禮博士」,他們就問:「是巴克禮的墳墓嗎?」我說不是,他的墓在台南市的公墓。「是在維也納中央公墓吧?」孩子當中有人這樣堅持。
兩個小女孩像小貓一般擠在我身邊,還有一個拉著我的手說:「很榮幸認識妳,可以和妳握手嗎?」
對不大會和孩子相處的我來說,真是特別的經驗。

當天還有安排宣教中心謝克岳傳道師演講台南神學院和台灣人權史。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保存史料、追求真相、實現公義

有人在網路上購買又拍賣白色恐怖時期的史料,竟遭憲兵進入家中搜索並帶走文件、又押人去偵訊,這是上個禮拜很轟動的新聞。最初此事在PTT網路論壇披露時,很多人覺得不可置信,畢竟已經是2016年,怎麼憲兵的作為還像戒嚴時代一樣?隔天在新聞媒體追查下,憲兵隊承認確有此事。後來幾天在立委質詢、媒體持續關注下,國防部3月11日提出調查報告,宣稱此案是政戰保防部門發動,由具備司法警察身分的憲兵出面,辦案時未請檢察官開立搜索票,因此懲處14名軍官(記過而已,最重的記三個小過)。

但是國防部的調查和懲處,並沒有解答大多數民眾第一時間的疑問:「政戰局此時做此動作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該事件令人駭異之處,一在憲兵竟然可以濫權至此,「戒嚴傳統,重新感受」;一在無法解釋為何需要動用大規模人力去查扣三份舊文件,這些檔案明明已經過了保密期限。因為太不可理解,又得不到主管機關令人信服的解釋,各種陰謀論開始滿天飛。後來又因為保有整批資料的古物商出面,讓這批檔案的歸屬及處理方式的討論,變成熱們話題。

處在政權即將交接的時刻,臺灣社會對「轉型正義」有很大的期待, 寄望這批在商販手上的珍貴史料能夠公開,避免被銷毀。但關心此議題的人們,不少人對政府機關不信任,而想像可以透過民間志工來做史料整理及公開的工作。其實陳水扁總統時代已經成立檔案管理局,有檔案法來規範,而一些學術單位也長年致力於整理、研究這類資料,把這些早年流出的檔案交給相關單位處理,是比較適當的作法。

此事件引發的諸多輿論,顯示不少人把檔案公開一事看得過於簡單,甚至誤以為只要人人都看得到,就等於真相已明。其實從檔案公開到事實建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從檔案紙本的保管、整理、維護,到檔案分類、建檔、歸檔,再到內容的辨識、判讀、整理,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專業者投入,這還只是初步整理。建構事實還需要進一步比對不同史料,並且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社會背景、規章制度……等有深入了解,才能避免被特定書寫目的給蒙蔽,產生錯誤的結論。

本事件受矚目史料,主要是保密局流出的檔案,當年多少冤錯假案由此而來,告密者說了多少謊,自白者在嚴刑逼供下有多少言不由衷,未經整理、解讀就貿然公開,只怕造成更多誤解與傷害。更何況這些檔案的內容通常還牽涉到第三人隱私問題,是否可以直接揭露,都還有待斟酌。 史料妥善保存是第一步。 我們想要彰顯公義,需要是更多克制、嚴肅的思考。需要理解:真相其實不是單面向的,需要很多尖銳的、多角度的倫理察驗。

關心轉型正義的公民,應該支持並監督常設的國家機構來從事檔案解謎的工作,讓已經討論很久卻一直被忽視的「政治檔案法」趕快完成立法,讓當事人、家屬及研究者得到更完整的資訊。

(為《台灣教會公報》「時事論壇」而寫)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微聲盼望》、《沐光行旅》即將出版

竹溪晚霞

我妹王貞文又有兩本書即將出版:
《微聲盼望》是病中的見證、默想、創作的詩和畫。
《沐光行旅》是信仰札記,近年在曠野、新使者、臺灣教會公報等處發表的文章的集結。
兩本都將由雅歌出版社出版,正在編輯中。
在此出版業如此不景氣的時候,承蒙雅歌出版社蘇南洲兄、彭海瑩姊的厚愛,還願意出版這很小眾的書籍。
貞文在病中仍很有使命感地寫作,又以畫畫來調和心靈。相信這些作品能感動人,帶給人一些亮光與省思。

以下節錄我為《微聲盼望》寫的序的最後一段:

這本小書是貞文在病榻上書寫的見證、默想、禱文和繪畫創作。這裡沒有「禱告後腫瘤神奇消失」的神話般奇蹟,只有拉撒路的見證:
「病痛讓我被迫放下手中的劍,安靜在上帝懷抱裡,與基督對話。當我再次活了過來,重新站起來,就有如從墓穴裡走出來的拉撒路,解開包裹的布,不再受任何的束縛,得到真自由。
上帝以慈仁待我,讓這個病痛的休養期,成為家人團聚、修補裂創、建立新團契的時期,也成為潛入內心世界,感受活水湧流,看見生命樹的時刻。我在病中創作著,在重新體認的自由中畫著畫,與基督對話。」(王貞文:病痛與新生機)

願翻開這本小書的朋友,能同樣感受到永恆生命活水沛然湧流,在上主的愛中,安歇於寧靜青草地上。

【預購辦法】
寫mail 給雅歌書版社,標題:「預購王貞文的書」。
請留下:收件人、地址、電話、電郵及數量,請mail to:
cap@cap.org.tw(雅歌),
一月中出書後雅歌會和您聯繫。
(預購七折優待)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