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正念的奇蹟》觀後

「正念的奇蹟」是美國人拍的,有梅村僧團到美國大城活動的片段,也稍微處理了宗教間遇合的狀況。
我注意到三個段落。
梅村的僧侶及信眾在熱鬧的大街上行禪,緩緩步行,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他們在廣場一隅靜坐。有一位男子在他們面前大呼小叫,說不信耶穌基督的人有禍了,要小心魔鬼。一位旁觀的女子看不過去,上前理論,說他不該干涉別人,爭論幾句後離去。過程中靜坐者一直寧靜坐著。
梅村的一位尼師回家探望老父,老父高興她回來,抱著她哭,一邊不斷說:「讚美主!謝謝耶穌。」
在體育館中收拾椅子,一位志工和梅村的僧侶相認,原來這位僧侶曾是志工的教區神父。前神父簡單提起自己曾生了嚴重的癌症,離開原來的位置。後一個鏡頭帶到前神父一人靜坐房間內的表情,似深思、似懷念、似苦笑,意味深長。
電影很巧妙點出歐美基督教世界對一行禪師法門的回應。某些(可能大部分)基督徒非常排斥他宗教,不管青紅皂白先反對再說,也常把其他宗教視為魔鬼。
家人接觸了佛教且皈依,到底該如何面對?電影中給的例子,是繼續彼此相愛,不強要彼此改變。
神父改宗這個故事只有淺淺幾筆,但震撼力不小。聯想到的是,這位身心必定受到很大的苦,在面臨絕境之時,找到一處可以安放身心、繼續服務眾人,是很大的祝福。放下往事,活在當下,是為有福。
向所有人開放,很簡單的實踐方式,和平的態度,我想這是梅村吸引人之處。
實質上這是一個新的宗教勢力,影響力不小。但是覺得和許多Seafood不一樣,和總擺脫不了聖戰意識的基督教大教會也不一樣。和平、寬容、寧靜,是我從梅村感受到的好東西。和泰澤類似,但更寧靜。

(註:《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一部有關一行禪師的紀錄片。2017年出品。https://www.imdb.com/title/tt2331100/)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去看了電影「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大推!!
看預告片就覺得非看不可,果然沒讓人失望。
吸引我的首先是音樂。以「夏日最後的玫瑰」作為開場,片中穿插許多歌曲,都非常適切地呼應劇情。對白經典,黑色的諷刺,精準敲到一些美國的社會文化現象,讓人會心一笑。故事徐徐展開,輕輕幾筆就把一個人的個性、特色描繪出來,連次要角色都非常清晰可辨。場景看似很簡單,但每個鏡頭都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細節,不斷出現的三塊紅色廣告牌,在美麗的綠色大地上,還有綠色的山為背景,很美。
跟著女主角的憤怒走,體會失去親人後很想找人算帳的心情。即使妹妹們是因病而走,我也還是有這種憤怒、不願接受的心態,很希望可以有人為此負責,有人可以承受我的憤怒。
所以,雖然很多地方讓人笑,還是有些段落令人心酸流淚。
以為是尋仇報復的黑色喜劇,其實是用輕快的外表訴說沈重的議題:面對很親近的人意外死亡,憂傷憤怒該如何解?當想要的正義無法實現,該怎麼辦?電影沒有給答案,只是讓兩位捲進此事件的對立者和解,各自繼續尋找自己生命的答案。
沒有全然的惡徒,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所有的人都受制於自己的感受、情緒,但一絲善意、一點節制,就會讓局面有所轉變。
一開始令人痛恨、或是很可以嘲笑的暴力警察,轉變成主角的協助者,像杜思妥也夫司基的「偉大罪人」,覺得是本片最成功的角色。他的主題曲,似乎就是「夏日最後的玫瑰」。

2018.3.3

潔嵐的留言:
這部片子講的正義,超越倫理道德層面的對錯善良罪惡。那種覺得正義不彰的憤怒,針對的是人生無解無清楚可循被置於無助無奈的處境。上帝啊,我知道人生本是如此,可是為什麽你任其如此。
片中的對話和書信都透露了解決的枝節。
Anger begets more anger.
Love makes you calm. Calm makes you think.

Ebbing, Missouri 是影片虛構的地名。大部分拍攝的地點其實不在美國中西部,卻是在東南部臨近阿帕拉契山脈的北卡羅萊納州 North Carolina 一個叫 Sylva 的小鎮。這地方在著名的大煙山國家公園 Great Smo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 旁邊。我曾經過附近那些小鎮,真的有那種令人消沉嘆不出氣的美麗。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竹君的最後一個生日

竹君今天生日。邁入50歲。

芳舟禮拜一拿生日卡給她看,看護阿梅知道後,就跑去買許多氣球,自己灌氣、設計造型,把病房佈置起來。
忙碌的護理師沒好聲氣,要她把氣球挪到比較不妨礙工作的地方。主治蔡孟宜醫師看到了,則表示關心,連絡了社工師、關懷師,要她們籌辦一個生日會。
於是今天上午在病房舉行頗為熱鬧的生日會,院牧部、社工部十多人來,唱歌、禱告、切蛋糕等等。一向很安靜不多話的蔡醫師,全程笑咪咪。醫師和社工師一致推崇看護阿梅,說這種視病猶親的看護太難得了。
阿梅第一天買氣球,第二天買立體生日卡,第三天為竹君買了全身的新衣,包括紅色的T恤、針織外套、黑長褲、紅襪子,把竹君打扮的很喜氣。
「工作十多年,我第一次為自己照顧的病人買東西呢,我心疼她,希望她能好起來。」阿梅這樣說。
慶生過程中,竹君沒有哭叫,安安靜靜接受大家的好意。
原本很怕她過分激動的。
很感謝阿梅的熱心,也很感謝主治醫師的好意。
面對重病中的親人,我自己覺得生日根本是個禁忌,怕得很,最好不要提,但又覺得也不能讓這天就這樣過去。
阿梅用氣球和紅衣來為竹君打氣,是我完全想不到的。她如此真誠疼愛竹君,真是奇妙的因緣。
竹君不知道對這場景了解多少,但那些彩色氣球的確有吸引她的注意力,這樣很好。


2021年捕:
2017年9月15日,竹君的最後一個生日。
能在這樣充滿善意的環境中,被愛包圍,是幸福的。
感謝看護侯立妹,感謝新樓安寧病房的蔡孟宜醫師、護理師、關懷師和社工師。
其實當時看著阿妹布置病房時,我是不高興的。並不希望標新立異、給醫院添麻煩。但蔡醫師接納了這樣的特殊舉動。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看護

竹君在台南病倒入院後,我們立刻找了看護。原本希望是台灣人,但醫院看護大半都是嫁來台灣的中國人。事急也只能接受。貴州來的阿貴(假名)中規中矩照顧了兩個禮拜,轉院到新樓後她說得回家鄉去,轉介了一位同事來接。這位湖南來的阿妹(侯立妹),這三個月來成為我們極大的幫助。

六月間,竹君必須出院回家療養,我們煩惱得不得了,不知道怎樣安排才好。找外勞,有段頗複雜的程序,而且也怕溝通上的困難,一直猶豫不決。送安養院,打聽相關條件後,又覺得無法放心。最後,阿妹說她願意跟我們回家,24小時照顧竹君。雖然這比請外勞要貴很多,但她幾個禮拜的照護工作做得很好,我們可以放心。
於是,我們接納一位陌生人住到家裏來,她像上帝差派的天使,擔負起我們做不來的照護工作,不只技巧熟練,也用心關懷。
阿妹是非常難得的看護。她除了照顧竹君,還主動做全屋打掃清潔的工作。每天她都把癱瘓的竹君抱到輪椅上,到處塞枕頭,細心安排讓她感覺舒適,然後出去曬太陽散步。她還用心替竹君按摩逐漸痲痹蜷曲的四肢,早晚用溫水給她泡腳。實在伺候得太好了。
七月底阿妹請假數天,找了一位她的同鄉代班,雖然該處理的都有處理,但讓我提心弔膽好幾天,而且常常氣得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這位小玲(假名)很粗野,每天都用手機聽著藍營的政治節目,然後跟我說:「中國快要打台灣了,可能明天。」太吵的電視聲音讓我受不了,只好拿一付耳機送她,請她不要吵到病人。醫院的居家護士來拜訪的時候,告訴她要為病人多按摩,結果她竟然當著竹君的面說:「她不是不會好了嗎?這樣按摩有什麼用?」阿妹回來接班時,真是讓人有得救的感覺。
聽很多朋友說起看護難找、難留,知道很多看護帶來困擾的故事。目前為止我們算是很幸運,遇到細心、用心的看護。很感謝阿梅的幫助。
阿妹說,她是人人搶著要的看護,我相信的確是如此,因為她很細心又負責。她說她選擇繼續照顧竹君,是因為我們家很單純,而且不會歧視中國人。我不好意思告訴她,一開始是不考慮找中國看護的。我想我們彼此都因為相處而調整了原先的一些偏見。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紀錄片:《日常對話》觀後記

 8月25日晚上觀賞了黃惠偵導演的紀錄片《日常對話》,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台南站的「日常影展」系列的一場。

事先知道這齣主角是一位初老的女同志,導演的媽媽。原本以為是要強調同志受歧視的情況,敘事會令人不安、憂傷,或是很沈悶,但並不是這樣。片子剪得很吸引人,手法細緻。敘事如此貼近現實,拍攝者同時也是被拍攝者,提問很直接,沒有企圖要把故事塞進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框架。題材雖是女同志,但主要處理的是家庭生活的基本問題,是母女關係,是親子之愛,是尋找生命意義、努力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黃惠偵出席映後座談。帶著片子中擔任重要角色的女兒一起。個子比電影中呈現的要嬌小。
第一位發問的年長女性,就赤裸裸表達對同志的不解和不接受:「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感覺很噁心。」黃惠偵很有禮貌回答,問她是否有認識同志?如果認識,會發現他們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我媽媽是我的媽媽,我女兒的阿嬤,她的女同志身份只是她的諸多角色之一。何況,性在人的生活中只是很小的一部份,花在上面的時間也不會很多。有必要為了人的性傾向而論斷一個人嗎?」
黃惠偵的口條很好,聲音清亮,講話條理清晰,還能一邊安撫女兒,實在令人讚嘆。不管電影裡或本人,都是一個典型的文青、幹練的女性,實在很難想像她連小學都沒讀完,而且從小跟著媽媽去做牽亡的工作。
看了鏡傳媒上李桐豪的報導,以及報導者林韋萱寫的報導,對導演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對她更加佩服。她完全靠自學,20歲後在NGO工作,結婚又離婚,生活其實還是很艱難。還要負責媽媽因賭債而欠地下錢莊的錢。
感謝台南站辦了這場放映會。很震撼的生命故事,三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平實呈現作者自身的傷痕與力量、軟弱與強悍。好欽佩導演,也和導演一起對這位T媽有了更多的諒解與包容。無言以對,但有愛在流動。透過紀錄片的製作,女兒的心意母親感受到了。覺得這片子有這樣的效果,比得獎更令人欣慰吧?為此而感動。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王貞文訃告及故人略歷

王貞文生平

 

童年到中學時代

王貞文1965年9月29日生於淡水,是王逸石和郭惠卿頭胎雙生兒較晚出生的那個。手足有姊昭文,妹竹君、芳舟。
三歲之前生活於淡江中學校園內,當時父母任教於該校。這個小家庭當時安居於古老的「真樓」(現在的淡江中學校史館)。之後隨父母遷回故鄉嘉義市,在嘉義成長,就讀曙光幼稚園、崇文國小、大業國中、嘉義女中。
貞文小時候就極富同情心和正義感,不喜歡競爭,很有責任心,會體貼父母、友愛姊妹。父母給了充分的愛,自由發展的環境。她從小喜愛繪畫,也練了幾年鋼琴,沒有發展成專業藝術工作者,卻是一輩子的興趣。在母親鼓勵下,小學時代就曾寫文章和詩投稿,高中時代擔任《嘉女青年》編輯,大學時代擔任《葡萄園》主編,和文字工作一直很有緣。
父母重視基督教信仰教育,在家有一起讀經、禱告的時間,並鼓勵孩子勤上主日學,國中開始參加青年團契、聖歌隊。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貞文受到信仰前輩的教導帶領、同伴的啓發,青少年時期參與教會內自由探問、自主學習的讀書會和查經班,又透過主日學、聖歌隊、團契中學到聖詩和當時流行的基督教歌曲,接觸信仰文化的多種風貌,建立既理性嚴正,又感性自由的心靈世界。

大學時期到初任傳道

1983年高中畢業,考上東海大學歷史系。除認真學習系上的課程之外,廣泛吸收知識,參與學校內的團契、聖樂團、《葡萄園》雜誌等。在大學時期開始學習德文,胡昌智老師鼓勵她留學德國繼續學習歷史學,但貞文從國中起就想修習神學。198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台南神學院,1990年獲得道學碩士。當時神學院畢業的女生不像男生一樣可以直接由總會傳道委員會分派,必須自己找工作,有工作才有傳道師資格。貞文獲得新竹中會接納為新竹中會大專中心工作者,但因為經費不足,必須兼任香山教會傳道。在新竹兩年,貞文用心帶領梅竹長青團契、元培醫專團契,也花很多心力在香山教會,特別關心剛剛從台東移民到此的阿美族人,另外也受邀到台灣神學院教授文學方面的課程。

德國留學生涯

1992年夏天,懷抱單純的研究熱情,貞文啓程前往德國,在完成歌德學院的語文課程後,進入畢勒費(Bielefeld)的伯特利神學院(Kirchliche Hochschule Bethel)。該神學院隸屬於一個19世紀末開始發展的新教社會福利社區,至今仍服務許多身障、精障人士。貞文決定以Bethel的歷史為研究對象,展開漫長的研究工作,也在生活中體會Bethel的實況。留學初期獲得普世教協(WCC)獎學金,回國前一、兩年得到台南神學院的師資培育獎學金。有好幾年她每個月從畢勒費到科隆,帶領科隆的華人團契。她用心陪伴這個小群體,在這團體的講章後來集結出版成《橋上來回》(臺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繼續牧養更多人。在畢勒費,她邀請台灣留學生組查經班,也曾參與歐洲台灣協會等旅歐台灣人的社團。她和德國關心普世運動的教會人士建立很好的友誼,以德文寫作的散文、詩作也得好評。在留學期間,應三民書局的邀請,寫了一本通俗的基督教史入門書:《信仰的長河--歐洲宗教溯源》

任教台南神學院

2004年應台南神學院黃伯和院長之邀,返台到台南神學院任教。主要教授基督教史、教理史、台灣教會史,以及禮拜學。前院長駱維道牧師邀請貞文成為儲備師資時,特別請貞文在禮拜學上多做一些鑽研努力,她也用心準備。回到母校任職,除了教學、研究工作,更扛起禮拜組的責任,每天的早禱、禮拜三的大禮拜、節期的禮拜及各種紀念禮拜,她都用心擘畫。她把神學院的整體生活當成一場大禮拜,盡心盡力維持團體的美善,不斷把人帶回到上主面前。2005年5月12日在台南神學院封立牧師。
貞文也關心女性神學。她長期參與AWRC( 亞洲婦女資源中心Asian Women Resource's center)的事工,在《照上帝的形象》( In Gods Image)刊物上發表論文,為該機構的出版品提供畫作作為封面。2007年傾力在台南神學院舉辦AWRC神學工作坊「在權力與培力之間掙扎的生命史 」,與亞洲各國女性神學工作者有很好的交流。

寫作與繪畫

貞文一直寫作不輟,要感謝《曠野》雜誌的蘇南洲社長給予發表園地,並不斷鼓勵。貞文面向基督教圈的散文集、小說集,有一大半是由雅歌出版社出版,包括和王昭文合編的《潘霍華的心靈世界》,散文集《海邊的粿葉樹》、《求道手記》、《櫸樹裡的基督》,小說集《當第一道光突破暗夜》,生病之後所寫的文章輯成兩本書:《沐光行旅》、《微聲盼望》。
透過文學創作,她努力與更廣大的社會對話。1999年在詩人李敏勇邀請下,為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寫了一本小書《控訴與紀念》。1998年在作家宋澤萊鼓勵下開始以台語創作,加入「台灣新本土社」,近年也參加過台灣筆會和《台文戰線》雜誌。 台文小說集《天使》2006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台文詩集《檸檬蜜茶》2015年由島鄉台文工作室出版。
她的台文創作獨具一格,已有數篇論文和學位論文加以討論。
她的畫作原只是自我療癒之用,具濃厚個人風格,表現豐富的女性生命歷程和基督教信仰內涵。她的文集多採用自己的畫作為封面和插圖,這些圖也經常給朋友、學生拿去利用,如台南神學院的禮拜程序單的封面等等。近年她的畫也得到一些展出的機會,2015年羅頌恩為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策劃了展覽:「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一個台灣基督教藝術的嘗試」,貞文的作品也在其中。

最後的日子

2013年8月因呼吸困難而就醫,竟發現是卵巢癌第四期。經歷手術、化療,暫時搶救回來,但她自己和家人已經準備心面對終局。這幾年間,只要恢復到一定程度,貞文就想回到教學崗位。化療、養病的日子,繼續熱烈吸收新知、享受藝術,也沒有停止關懷大社會和身邊的人。她是《臺灣教會公報》「時事論壇」專欄作者之一,敏銳的筆持續關懷時政。因緣際會,她也特別關心一群無法被教會接納、但始終熱心求道的基督徒,花很多時間陪伴他們。最後幾年雖有病苦,卻在精神上十分喜樂,書寫、演講表達出對生命的豁達、對上主的愛與信心,感動許多人。2017年5月10日, 她微笑走完最後一程。虛弱臥床前臉書最後的貼文她寫道:「我的氣息微弱,但我仍能用心讚美主。」

繼續看見貞文

部落格
荒原與泉邊
( http://blog.roodo.com/karlatheo)
追尋天使
( http://blog.roodo.com/jenwen93)
All shall be well
( http://karlaong.blogspot.tw/)
王貞文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enwenw

(王昭文 撰 2017.5.23)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非典病人 無憾離世

最近一直在想貞文這個「非典病人」。
2013得知罹癌後,有朋友就勸說:「好好做計畫,用剩餘不多的時間完成心願。」
好像也看過一些偉大的故事,描述癌症病人如何孜孜不倦、用盡餘力來完成自己的志業,或是去做一些平日不會去做的事情。也有病人會擺出:「我病了,你們要更愛我」的姿態,要求特權。
但是貞文都沒有這樣做。她不做計畫,不立目標,只是繼續過日子,什麼都不強求。當然有放不下的責任感(對自己的工作等等),但生病之後反而更能享受生活中的種種小確幸。即使處於痛苦不安中,還是不斷欣賞美、創造美。
我懷念一起散步,發現種種有趣、美麗的事物的日子。也懷念她用心烹調的創意料理。還有她讀了好書、聽到好音樂、看了有意思的影片之後,快樂的分享。也懷念吵架的時候。我們吵架都是因為太為對方著想,擔憂對方做了壞的抉擇,認為對方思慮不周、太過自我犧牲等等。
活著其實很簡單。順性過日子,盡量讓自己舒服,自然地關懷周邊的人與事。沒有想要功名利祿,富貴如浮雲。
最後的日子,我心中的印象,是她躺在床上,戴著耳機聽喜歡的音樂,面帶微笑。
「有什麼未了的心願?」最後醫師這樣問。
「沒有,一切都很好。」她這樣說。
其實一定有很多掙扎、不捨、遺憾。但她放下手中的劍,全然交託。
想到《儒林外史》中描寫一個吝嗇的老爺臨終,撐著最後一口氣,比著兩隻手指。旁邊的人問:是有兩位親人還未見到嗎?猜來猜去猜不着。他的妾上前說:老爺是嫌油燈中用了兩根燈草太費了,我挑掉一根就是了。果然老爺這才放心而逝。
這樣的不放心,多麼可笑又可怕啊。
生死雖兩隔,一切仍如常。
我知道她放心。

轉錄自2017年6月19日臉書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