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焦慮

 要寫鄭評案的論文,覺得應該可以寫出來,但昨晚還是玩耍到深夜而無進度。今天早上應該要好好寫,卻繼續焦慮不安地摸來摸去,還忍不住看美國大選開票情況。

其實美國總統誰選上,對我們並沒有那麼大的關係。但是這幾個月來川普的操作,讓全世界越來越焦慮。臺灣川粉實在太多,加上海外民主派華人挺川,已經到我無法理解的地步。

如果川普真的贏了,我可能會感到沮喪。但若拜登贏了,我也不敢公開表示高興。這是我覺得最可怕的地方。你以為和你同群的人,在這個點上分裂。

中午12點,美國總統選舉開票,佛州、德州、賓州,幾個關鍵搖擺州都被川普拿去,真是意外。選舉人的數字上,拜登仍領先,但領先不多。最後結果還要一大段時間吧。

Tony說他們那邊深夜了,他會先去睡。我其實也該回到工作上。但仍然焦慮不堪。

轉貼:臨終知識

 或許你不一定想知道,但是為了你父母不能不知道: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
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南宮博士與您分享)
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但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縟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縟,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
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
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噁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是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週,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
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
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藥物會促使死亡。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美國老年病學會制定的臨終關懷八要素:
1、減輕病人肉體和精神症狀,減少其痛苦。
2、採取能讓病人表現自己願望的治療手段,維護病人的尊嚴。
3、避免不適當的、有創傷的治療。
4、在病人還能與人交流時,給病人和家屬提供充分的時間相聚。
5、給病人儘可能好的生命品質。
6、將家屬的醫療經濟分擔減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醫療費用要告知病人。
8、給死者家庭提供治喪方面的幫助。
或許你不用按【讚】但你一定要傳給你周遭的朋友!
關懷讓你福澤延綿~好很好非常好文化基金會祝福你:-)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在秋天醒來

 希望在這陰冷的秋日中,身心都醒過來,振奮認真工作。
一天又一天,懶散度日,真不是辦法。

別人都在進步,都在前進,我在做甚麼?


喪失自信

 禮拜日下午和慧恩見面聊天,原本想看個展覽,所以約松菸附近,但聊到根本沒有時間去逛展。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國家祈禱早餐會

 原定10月30日要舉行的國家祈禱早餐會,籌備會忽然發信給總統,說因為同性婚姻牴觸教義,不方便總統來,請總統府另外派人。總統府就說不去了,也不派人,祝活動成功。

長老教會就發了聲明,退出籌備會。

然後國家祈禱早餐會宣布停辦。

與兩位美女相遇

周末擁擠的市場,一攤賣熟食雞鴨鵝,生意很好。攤主笑吟吟的,忙著介紹產品、剁肉、包裝、算錢。一位買主說:「妳真的七十歲了?皮膚真好,臉上幾乎沒有皺紋。」

「每天都在鍋爐邊,蒸氣美容啊!」頭髮剃得很短,沒有一絲白髮(可能染髮),手腳俐落,做個不停的女人,笑著說。

「我真喜歡在這裡賣東西,每天都很快樂。啊!有人開講真好。」

一位路過的婆婆問:「那是雞湯嗎?」「是鵝油,沒有膽固醇喔。

婆婆並沒有停下來,自顧自又往前走了。

「每次都問,都沒有要買。」攤主仍是笑吟吟的:「啊!每次都這樣。」

她的笑讓市場這一隅感覺氣氛特別好。

下午散步經過一攤很好吃的米粉湯,已經收攤,攤主坐在尚未收起來的桌旁,吃著一碗粥。她總是化妝化得頗濃,身形已經微駝,但臉非常光潔。

我問:「怎麼最近都沒看到妳開?」

「有啊!我都有開。但是年紀大了,就慢慢做,今天直到一點才開張。」

「原來!最近我們想吃都沒吃到,都很晚才開喔?」

「人老了,肺活量不夠,不想做得太拼命。我活得比較樂暢啦!」

這位美女也是笑口常開。她六十多歲。

在她攤子點東西,要等很久,因為她會一直講話,發表對時事的各種看法,或是和老顧客話家常。但是因為東西好吃,大家都會默默等待。

「有緣的人就吃得到。我不想為了趕時間就讓自己累到不行。我活得比較樂暢啦!」她再次提出她的生活哲學。「樂暢」是台語,我的理解是樂觀而任性的態度。

看到她還是有在做米粉湯,不管吃不吃得到,覺得很開心。

一日遇見兩位敬業、勞動不輟的高齡美女,覺得深受啟發,充滿敬意。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初步心得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遠景出版社。

寫她的弟弟,一個可能被貼上繭居族、啃老族標籤的人。拒絕社會化,大學畢業後短暫工作一段時間,就開始待在家中。他無法忍受噪音,意外的聲響。全家為了他,生活得膽戰心驚,客廳不能開燈,在他在的時候不能用廚房。
廖瞇申請到台北文學年金,展開幾個月訪談弟弟的生活。她也試著紀錄爸爸和媽媽,特別是滌的主要照顧者媽媽。媽媽每天買晚餐給他吃,開戶頭讓他操作股票,但又因為他股票賠太多而不再給他錢去玩。廖瞇克服緊張恐懼,和弟弟對話,試著了解弟弟,也記下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有媽媽、爸爸,紀錄他們怎麼看待滌,看待這樣的處境。

到底這樣的書寫有無意義?有無甚麼可能改變滌?廖瞇向外求助,找到學者宋文里,在他指導下用心讀了卡爾羅哲斯的書《成為一個人》,肯定這種真誠互動確實有益。在陪伴滌的同時,瞇也鬆解了自己的一些結。

書寫的高潮結束在滌看了這本書稿,覺得興奮,竟然走出房門去敲瞇的門。然後原本對自己被寫很不滿意的媽媽,也接受書可能會出版的事實。

這是一本很奇的書。真誠、冷靜,卻又時時透露出無法招架的傷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臉書貼文: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遠流出版社。一本很奇的書。真誠、冷靜,卻又時時透露出無法招架的傷痕。
寫她的弟弟,一個可能被貼上繭居族、啃老族標籤的人。拒絕社會化,大學畢業後短暫工作一段時間,就開始待在家中。他無法忍受噪音,意外的聲響。全家為了他,生活得膽戰心驚,客廳不能開燈,在他在的時候不能用廚房。
廖瞇申請到台北文學年金,展開幾個月訪談弟弟的生活。她也試著紀錄爸爸和媽媽,特別是滌的主要照顧者媽媽。媽媽每天買晚餐給他吃,開戶頭讓他操作股票,但又因為他股票賠太多而不再給他錢去玩。廖瞇克服緊張恐懼,和弟弟對話,試著了解弟弟,也記下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有媽媽、爸爸,紀錄他們怎麼看待滌,看待這樣的處境。
到底這樣的書寫有無意義?有無甚麼可能改變滌?廖瞇向外求助,找到學者宋文里,在他指導下用心讀了卡爾羅哲斯的書《成為一個人》,肯定這種真誠互動確實有益。在陪伴滌的同時,瞇也鬆解了自己的一些結。
書寫的高潮結束在滌看了這本書稿,覺得興奮,竟然走出房門去敲瞇的門。然後原本對自己被寫很不滿意的媽媽,也接受書可能會出版的事實。
對話的啟動,造成了一些改變。這改變,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療癒」吧。作者、被寫作的對象,以及閱讀者,多少都因為這樣的對話及寫作的實踐,獲得「療癒」的機會。或許能開啟更多的兄弟姊妹、父母兒女之間的對話,在長期痛苦麻木的關係中,找到改變的契機。
總之,很值得好好閱讀的一本書。
感謝廖瞇如此認真、誠實的對話和書寫。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