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國美館的三個展覽

 因為國美館的「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即將結束,4月9日特地請了一天假去台中看展。另外又順便看了「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最後還很快很快地看了「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三個展都精彩極了。

台府展現存作品是非常難得的展覽,從各處借來曾經參展得獎作品,大部分是台灣人畫家的,也有少數日本人畫家的。陳澄波、郭雪湖這些後代有用心保存的數量最多。一些以前比較少看到的如黃水文作品,很驚艷。特別喜歡幾位女畫家的作品,包括陳澄波的女兒陳碧女,畫得非常好,可惜未能繼續畫下去。另外,張李德和的照片和她畫的白色蝴蝶蘭,引動我心,氣質如此高雅、嫻靜。這次展出看到很多東洋畫,細緻優美,很多作者是以前不知道的。

經典再現導賞影片:https://youtu.be/QUDjCsyYtKw

陳澄波基金會的台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

順天藏品展介紹了這批畫的收藏者許鴻源,順天堂科學中藥的頭家。他因為和廖繼春同在和平教會,廖送他畫並請他有機會就照顧畫家,大約1979年他開始買畫收藏。六百多件藏品他兒子依照他的遺願,捐給文化部。這次展出的作品,是蕭瓊瑞教授選的精品,很精彩。李梅樹、廖繼春、洪瑞麟、鄭世璠等等。李梅樹的魚市,洪瑞麟的礦坑景象,鄭世璠畫的工業區大片煙,令人難忘。我看得太快,似乎漏了一個展間。這個展覽時間還長,或許夏天可以再去一趟看看。

湯瑪斯.魯夫的展示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敲擊著我對攝影和影像的認知,驚嘆不已。需要再多花一些時間了解。

想買圖錄,經典再現的已經都沒了,趕快搶了一本海外存珍。湯瑪斯.魯夫的那本太厚重,終究放棄。

感謝紫晶一同看展。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Hans Küng 去世

 4月6日影響力很大很大的神學家Hans Küng (孔漢思)去世了。

他提倡宗教對話,認為宗教之間沒有和平世界就不會和平。建立「全球倫理」的概念,尊重不同的宗教,每個人在自己的文化中做真正的人,「致力於人與人之間更好的相互理解,投身於有益社會、促進和平、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
身為天主教神父及神學家,他的論述影響了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和結論,但是他也因質疑教宗無謬論等立場和教廷有所衝突,而被禁止在天主教培育神職人員的神學系統中任教。
基督教的普世合一運動也深受他的影響。
我有試著努力讀兩冊厚厚的《做基督徒》,頭昏腦脹,沒能好好吸收。
但我知道他的思想影響了我的信仰觀,朝向寬容、多元、自由。

重看全球倫理宣言,感概萬千。1993年的宣言,所提到的全球化造成的問題仍然無解,全球倫理的倡議仍待努力。
這是他主筆的全球倫理宣言,有各種語言的版本。




火車大車禍及謬說

4月2日上午,太魯閣號在清水隧道發生車禍,撞上從坡上滑下來的工程車斗,死傷極為嚴重。共有50人罹難,送醫146人。如此慘烈的車禍,令人感到哀傷,社會氣氛很激動。

各種後續反響,出現了基督教的謬說。2002年靈糧堂的《悔改與復興祈禱手冊》,就有類似的論調。當時因為我及其他人跳出來批判,該手冊的相關人士跑到長老教會道歉(完全無法理解的行動,這和長老教會有何關係),之後也不再發送該手冊。可是這套論說顯然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據說這位朱柬牧師就是當年那本手冊的撰寫者之一。從以下發言可以看出多年下來他仍然堅持這套原住民祖靈災異說,還不斷繼續發展。
基督教傳統傳教方式,為了和其他宗教競爭而,常常「破除偶像」,詆毀慕道友原來的信仰,要求其轉變。但在這過程中,難免帶入傳教者自身的文化偏見、階級及族群意識、政治意識形態。許多人接受基督教的同時,也一併接收這些價值觀,而對自己本身的文化傳統產生懷疑、疏離,甚至敵對的情緒。如果是這種荒誕的災異說,造成的傷害更大。
透過一些神學家的努力,好不容易現代基督教與在地文化有比較好的對話,可以看到基督徒也參與在追求自我認同的文化運動、政治運動中,重新肯認族群傳統文化對個人和社群的重要性。這走得相當辛苦的努力,卻常常被這類無腦愚信的暴力言論給傷害。
努不可遏!
傷口撒鹽,破壞上主兒女的和平,你才是最大邪靈!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日劇:我家的故事

 放假期間看完了日劇《我家的故事》,真是好看!

能劇家族的長子,熱愛職業摔角,離家成為職業摔角手,但在得知父親身體狀況不好後,回家擔負起長子的責任,和父親、弟、妹、前妻、兒子、父親的看護......,展開一段段有關「家」的故事。
起先以為主題是老人家的照護,這的確是該劇相當重要的情節。西田敏行演的「人間國寶」,出現在公眾場合時是威嚴的能劇大師,但年紀大了的他開始失智,許多行為讓家人難堪、困擾。幾場浴室戲,令人對這位演員敬佩至極,他願意讓人看見他老衰的身體,劇中人時而脆弱,時而霸道,時而嚴厲,時而寵溺,討人厭又惹人憐,也令人不得不敬重。演得精彩。
人間國寶的照護問題是戲的浮面主幹,長瀨智也演的長子所面臨的生涯挑戰是戲的骨。離家追求自己喜愛的職業,看似逃避、自私,卻在必要的時候自然挑起長子的責任。一個一心想獲得父親認可的兒子,努力實現父親最後的願望,像黏著劑一樣把大家團再一起,但自己徘徊在兩種事業之間,難以抉擇,為了他人而幾乎沒有了自我。
以前沒看過長瀨智也的戲,這齣剛開始看並不喜歡他,但看到最後深深感動了。戴著口罩也能憑著眼睛和額頭帶出強大的情感。能劇和摔角這兩種高難度的專業,他都可以演得有模有樣。
在Covid-19疫情下,整齣劇大部分演員和大部分時間都戴著口罩,可是戲還是進行得很好。很欽佩製作單位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還能做出品質如此高的劇。
宮藤官九郎的劇本,情節努力反套路,每一集的發展都令人意想不到。結局更是出乎意料,發人深省。有些段落會令人捧腹大笑,娛樂性很夠,但觸及的問題很多,有些也提供了不錯的解決方向,有像教科書。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促轉會和真促會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延任一年後,任期又將至。去年二月由鄭運鵬立委在立法院提出促轉會延任的提議,今年三月再度如法炮製,行政院長蘇貞昌兩年都以「幾十年的威權統治,僅只兩三年處理不完」為理由,準備同意促轉會延任。

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在促轉會可能延任的新聞發佈後,提出聲明質問行政院,後又續發聲名直接問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他很可能是這決策的主要推動者。

聲明等資料在真促會的官網。

真促會聲明:關於促轉會延任「五問鄭運鵬委員與蘇貞昌院長」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聲明 三問羅秉成政委兼發言人

「促轉會為何不該延任」常見問答​

另外還有:理事長陳嘉銘投書蘋果日報、理事黃丞儀投書自由時報。

身為真促會長期低調不被看見的理事,對此事的發展還是關心的。

促轉會裡有朋友、有熟人,連現在的老闆都是促轉委員,面對促轉會的情況雖然關心,但很難找到發言的位置。

並未刻意去了解,但一些情況還是會傳入耳中。不在現場,都只是將信將疑。

個人並不反對促轉會持續運作下去,畢竟這是一個好不容易成立的機構,集合了一些想認真做事的人。只是目前的運作方式,的確問題很大。各組幾乎是獨立做事,沒有一個清楚的整體方向,不是互相支援的。最麻煩的是,大部分的人,包括決策者和一線工作者,都不是很清楚轉型正義的重點是什麼,也沒有能力帶動社會的討論。

新新聞報導了真促會對促轉會的意見。可是切入點非常奇怪。

真促會做為民間監督團體,不管執政者是誰,都是有意見的。可是在特定媒體的眼裡,就是會把人分成親綠親藍,然後大作文章。

民間的中立力量,在這種非藍即綠、非綠即藍的思維下,被耗損得很厲害。藻礁公投事件也類似。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桃山人文館的二二八紀念會

3月7日在嘉義的桃山人文館,有一場二二八紀念會,我負責講「追思陳復志前輩的時代意義」。簡單談了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性質、嘉義防衛司令部的作用等等。

最大的收穫是從收藏者手中看到了〈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支團部所屬分團重要幹部被累真象調查表〉,這是二二八事件之後三青團所做調查,手寫(刻鋼板)油印,能保存至今不容易。這份資料記載了王添灯、林日高、林宗賢、莊孟侯、王清佐、江灝、陳瑞年、陳崑崙、陳復志、盧鈵欽、馬有岳等11人涉入二二八事件的「被累真象」和當時處置情況。另外,還有一份〈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支團所屬各地方分團工作人員名冊〉,是二二八事件之後重整的各地分團。

這個參加人數不多的小型聚會,由林瑞霞老師主辦,她竟然邀請到一位大提琴家Franck Bernede 在開場時演奏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第一組曲!不大的空間,琴聲環繞著我們,有眼不識泰山地突然就享受了世界級的演奏!溫潤如玉,餘音繞樑,向先賢致敬,也撫慰了我們。意外、美好、驚嘆。

林瑞霞老師也邀請了台中的「熱吵民主協會」林心乙來與談,她主要分享該協會的推動審議民主的種種活動。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協會,年輕有活力,但還沒有很清楚他們的路數。台中的公民團體不少,感覺很蓬勃。這個對我而言相當陌生的城市,活力滿滿。

紀錄片「女也」(Woman)

去看了紀錄片「女也」(Woman)。大部分是特寫鏡頭,對著鏡頭說話。沒有介紹這些女人的姓名、背景,只透過她的敘述和表情,串起各種女性經驗、女性處境。有些僅有如肖像畫般凝視鏡頭的特寫,沒有說話。取材來自50個國家,2000位女性。

談到養育子女、家庭時,出現一幕幕家庭合影,和子女們在她們的家前面,有時也有伴侶一同入境,刻意安排的環境,顯示出各種不同文化,又表現出女人生活的共同性。
後半段有好幾位年長女性全裸入鏡,自信的眼神,坦然的態度,也帶出因為罹癌而切除乳房的身體。凝視那樣的身體,覺得特別感動。
女人值得尊重。女人值得肯定。那些被強暴、被潑酸毀容、被家庭暴力傷害、被買賣的女性,勇敢站出來,訴說她們的遭遇,雖然只是很鎮定地敘述,仍有很強的震撼力。
電影從一位三鐵運動選手自述其被買賣的悲慘經歷開始,緊接著是一段黑髮女性在海中與鯨共舞,美麗極了。
很好看,但我仍邊看邊打瞌睡。真可惜。
全場只有兩人,另一位是個男生。
電影相關資訊:
繼2015年《HUMAN》開先例成為在聯合國大會廳首映的電影後,法國環境學家、《盧貝松之搶救地球》導演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再度和烏克蘭人權記者兼導演安娜絲塔西雅米科娃(Anastasia Mikova)合作執導紀錄片《女也》(WOMAN)。該片耗時3年、走訪50餘國、2000多名女性,講述她們的故事,匯聚為女性史詩。

鏡傳媒的介紹文章: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202insight002/?fbclid=IwAR15wXb-K_QmNV06YQdVBPLtnsgbpeEsOX2ZXQ45xy2DVh4b9fjntyqBaPA
預告片:
https://youtu.be/loIAGpIpzp4

更多的介紹,導演談這部片子
https://youtu.be/y2igOc5SYbw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