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美國參議員快閃訪問台灣

 今天上午看到張良一貼出一張美軍運輸機和圓山大飯店的照片,查了新聞才知道有美國三位國會議員快閃訪問台灣,帶來美國將給台灣75萬劑疫苗的消息。

搭乘美軍的飛機直接從韓國飛來台灣快閃訪問,非常不尋常。

美國應該是很關心台灣當前的危機,包括內部的疫情問題,外部的中國軍事威脅。台灣若撐不住,被中國控制了,對美國的亞太布局影響很大。

疫情燒到電子工廠,也是嚴重警訊。若台灣的電子業無法維持生產,對全世界的影響可大了。

一方面欣慰看到美日聯手護台,一方面也為台灣空前的危機而感到憂慮。


中央社的消息如下:

美國聯邦參議院達克沃絲(Ladda Tammy Duckworth, D-IL)、蘇利文(Daniel Scott Sullivan, R-AK)、昆斯(Christopher Andrew Coons, D-DE)等3位參議員訪問團上午7時19分已搭乘C-17運輸機,飛抵松山機場,外交部長吳釗燮到場接機,並與訪賓擊肘,表達歡迎。

吳釗燮致詞表示,很榮幸來到機場歡迎3位參議員,當前時期亞洲正面臨武漢肺炎的另一波反撲,為對抗疫情及確保人民健康,目前政府正擴大施打疫苗、進口疫苗也陸續抵達中,非常感謝美國政府近期將台灣納入宣布疫苗捐贈計畫,也感謝達克沃絲帶來這個宣布(捐贈75萬劑疫苗)。

5日的新聞:

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3位參議員此次訪問為其在印太地區訪問的一環,此國會跨黨派訪問團將與台灣高層就美台關係、區域安全、及其他共同利益等重要議題交換意見。

外交部表示,訪團10人訂6日搭乘美國專機訪問台灣,成員涵蓋民主、共和兩黨聯邦參議員,其中達克沃絲(Ladda Tammy Duckworth)及蘇利文(Daniel Scott Sullivan)均為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曾多次在美國會投票力挺友台議案,或連署友我聯名函。

民主黨籍昆斯(Christopher Andrew Coons)是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也是紀律委員會主席及撥款委員會「國務院暨外交運作小組」主席,並為「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及「台北法」(TAIPEI Act)的共同提案人。

外交部表示,3位參議員均為台灣在美國會的長期堅定支持者,該團也是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自去年疫情以來,首度規劃的國際訪團;此行將台灣納入優先訪問國家,展現美國國會跨黨派對台美關係一致的堅定支持。

外交部說,由衷感謝達克沃絲、蘇利文及昆斯對台灣各項議題鼎力相助,相信此行將有助進一步深化台灣與美國國會的深厚情誼。

民主黨籍達克沃絲的母親是泰國華人,AIT指出,她能說流利的泰語和印尼語,為伊拉克戰役退伍軍人、美國紫心勳章受獎人,在美國預備役服役長達23年,直到2014年以中校身分退伍,2016年當選為聯邦參議員。

AIT表示,達克沃絲2004年派駐伊拉克,在該地執行任務時失去雙腿,右臂也失去部分功能,2009年被指派出任退伍軍人事務部助理部長;在參議院期間擔任過多個重要委員會成員,包含軍事委員會、環境與公共事務委員會、商務、科學和運輸委員會等等。

AIT也說,共和黨籍蘇利文在軍事及國安事務均有卓越服務表現,目前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備役上校,曾於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時期,在國務卿團隊當中擔任主管經濟、能源及商務事務助卿,也曾擔任白宮國安會國際經濟處主任。

至於昆斯,AIT表示,他是參院多個委員會成員,包括撥款、外交、司法、小型企業及創業、及倫理等委員會,也是參院倫理委員會主席,以及參院司法委員會隱私、科技及法律小組與參院撥款委員會州與外國業務小組的資深民主黨成員。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日本援助疫苗

 Covid-19疫情不見降溫,出現工廠群聚、長照機構群聚的例子,發展令人憂心。

各界都在吵疫苗。想自己採購的,已經曝光者,有郭台銘、佛光山、台東縣長,慈濟也默默進行著。他們的管道推測和中國有關。在野黨批評政府沒有及時採購,甚至說政府沒有採購疫苗。可是明明去年起就一直有報告疫苗採購的進度和數量。現在全世界缺貨,即使已經採購也不一定能及時到達。

從美國採購的莫德納,上個禮拜進來一批15萬劑,但疫苗的事情還是一直吵。昨晚突然有消息,日本要將AZ疫苗的一部分轉贈台灣,因為他們的疫苗夠用,AZ又因可能造成血栓而未列入公費施打。今天124萬劑抵達台灣。朝日新聞說,這是第一批,還會有其他批次。

日本要贈台灣疫苗的消息,一開始覺得可能性很低,因為日本的疫情很嚴酷,怎可能把疫苗送人?有一說是這批AZ九月到期,不送出去就浪費掉了。昨天日本首相宣布透過COVAX平台捐出多餘的疫苗,另一方面,又直接捐贈給台灣。

美國也宣布會向亞洲提供疫苗,包括台灣。

在各種吵嚷當中,蔡政府取得外交上的小小勝利。

國產疫苗的生產,還是非常重要。這也是近日吵得很大的話題。

我沒有去聽去看那些吠叫言論,但偶爾看到衛福部疾管署每天的新聞說明圖下面的留言,覺得真是難受!充滿了惡毒、違背事實的話語,講得振振有詞。一直罵政府不買疫苗,還不讓民間買。日本贈了124萬劑AZ,那些惡毒的話語繼續:這樣的數量根本不夠,我們還是打不到.......,感覺像荒謬的巨嬰。

朋友卜了個卦,問疫情,得到恆卦。看來疫情會持續,但也可解為一切如常進行,「做正規的事」(陳時中語)。覺得有信心,台灣撐得住,但得忍受好幾個月的非常型態,並逐漸把這種非常日常化。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疫情緊張與政治口水

 昨天死亡11人,累積這波死亡達29人。預料這幾天還會不斷傳出死亡。年紀大、有慢性病者,是高危險群。

517以來,看校訂之後的數據,染疫者每天375-560人,517那天最高,之後維持在450左右。這樣的數字,可能和檢驗量能有關,只能驗出這麼多?

維持第三級防疫。老闆要我們下禮拜開始輪流上班。其實這是增加我們的風險,但目前就是這樣安排。看到朋友有分流辦公的、有居家辦公的。分流的有的也很荒謬,把人趕去其他辦公室,但實驗還是在原來的地方,變成每天要來去,反而可能和更多人接觸!

政治口水方面很多,沒有時間細細了解。藍營指責防疫不力、要陳時中下台,要蔡英文償命。柯P趁機大打疫苗採購不力,然後原本就很多人在推中國疫苗,包括地方政府首長,都繼續玩。

我的防疫新作為:

買一個紫外線殺菌箱。
買20個 FFP2口罩。



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

居家上班第一天

 昨天深夜11點多,接到所內人事主管詩倫的電話,問說是否有收到信,我說沒有,她說總之明天不要到院,在家上班。

「「轉知:奉院長指示,人文館七、八樓台史所全所同仁5/17一律居家上班,其它同棟各所同仁,鼓勵盡可能居家辦公,減少通勤、接觸病毒之機會。 」
本所同仁請先於17日(星期一)居家上班,方才資訊室同仁已協助通知同仁如何使用院方和所方的VPN的連線,如同仁可以利用請儘量利用連線辦公或手邊資料進行。
檢送居家辦公工作規範,請同仁依相關規範,並確實填寫工時紀錄。」

然後我花了不少時間想要建立VPN,但還是沒弄好。

我其實比較想去上班,辦公室有冷氣,各種設施完善。但是看目前疫情進展,待在家裡還是比較安全的。

不久看到詩倫轉來的訊息,許所長還是希望我們輪流上班,正在重新安排助理室的位置。看到有點心情不好。

中午友月打電話來,她說得知台史所有人511和確診者吃飯,她需要知道是否和我有接觸。我說我連這消息都不知道,所裡沒有通知。雖然我看到通知,知道一定是台史所有人有甚麼事,可能採檢中,才會這樣規定。她要我問清楚告訴她。我說我記得511之後我們並沒有碰面,但她還是很堅持。

心裡有些慌亂。但又看到一些資訊,如果被匡列是接觸者,衛生局會通知。
可是我連要不要上班的信件都沒接到,這類通知會找得到我嗎?

覺得武漢肺炎靠得好近。嚇。


台灣進入Covid-19社區感染

四月下旬,爆出華航好幾位機師染疫,接著是諾富特飯店的感染事件,感覺情況不妙。五月11日開始出現感染源待釐清的6例本土感染案例,之後發展得很快,5月12日16例、5月13日13例、5月14日29例、5月15日180例、5月16日206例。

13日的時候最嚇人,當天下午另外有一事件,興達電廠聯外電網出現問題,全台分區大停電,到晚上八點才恢復供電,後來查出說是人為疏失。總統、行政院長和經濟部長都出來道歉。這種時候出這樣的事情,真是雪上加霜。高溫、缺水、停電、疫情,讓人們陷入瀕臨恐慌的狀態。

原本以為13日就會宣布進入第三級防疫,但直到15日,台北、新北才宣布提升防疫等級。關閉公共場所、八大行業,禁止室內五人、室外十人以上的聚會。上班上課照舊,但大學紛紛改成線上上課,中小學似乎還來不及因應。中研院台史所目前還是通知要上班。

禮拜六晚上,PCT總會通知各教會,明日起停止實體聚會。

我的升級防疫是:盡量不外出,在14日採買大約可以生活一個禮拜以上的生鮮食品,口罩戴好戴滿。

心裡覺得懊悔的是,沒有及早讓父母去打疫苗。但是消息出來到能夠登記去打,時間有點短,我又不夠積極處理。現在所有疫苗登記都滿了,得等下一批疫苗來才有可能。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百年圳流」參加記

 5月8日是嘉南大圳的設計者八田與一的忌日,近年這一天都會在烏山頭水庫舉辦的紀念活動。去年是嘉南大圳工程開工百年,相關活動因為疫情關係而延到今年。當天在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搭起主舞台,邀請NTSO台灣青年交響樂團、紙風車劇團演出。紀念儀式重點在台日合作,和日本金澤縣連線,蔡英文總統、蘇貞昌院長、台灣日本關係協會邱義仁會長都出席了。除了紀念儀式之外,台南市文資處邀請「有時甘杯」黃小蒨策畫一個快閃博覽會,只有四個小時,卻號召了54個攤位的嘉南物產展示會、9個裝置藝術作品、3個藝術工作坊、3個風土餐桌、2個講座。我受邀擔任其中一個講座,閒聊「嘉南平原的生活流轉」。

去過烏山頭多次,這是第二次到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因為要準備演講,天氣又非常熱,沒有走去大壩和銅像,感覺不像來過烏山頭,但紀念園區也很有意思,修復了好幾棟宿舍,包括八田與一曾經住過的官舍,園區中還有一個倒影漂亮的大池塘。

嘉南平原物產展示會

在豔日下搭起白布棚,在主舞台外面及宿舍區,「嘉南平原物產展示會」54個攤子,是透過「有時甘杯」的連結而聚集的,有小農的各種產品,以及茶、咖啡、小食、手作工藝、陶藝、布藝、花藝......琳瑯滿目。每個小攤都很有故事,時間太短,認識不完。

尚未到官定開場時間,就衝去Holi咖啡來了杯「芭田與一」特調,是加了芭樂的冰咖啡,清爽可口。驚喜發現雲林大埤的「三秀園」也來擺攤,宣傳這座歡迎人們參訪的私家林園,也推廣一些附近鄉鎮的特色產品。到「單子葉」轉轉,這個小餐館不但要負責一場「風土餐桌」,還擺攤賣好喝的鳳梨冰茶、自製的漢堡,品項不少,感覺會很忙碌。其他的攤子來不及一一細看,印象中有一家人出動的芭樂專賣店、自製澳洲茶樹精油的農場、賣粿、賣米的等等。「揣茶」供應工作人員一人一罐茶,快曬昏時喝了覺得馬上活過來。中午則吃了「磨磨茶」供應的金瓜米粉和麻油薑肉片,好好吃呀!

下午演講完逛宿舍區的攤子,有金工、樹皮染、手製衣服、手工糖果、香包等等,還有新化礁坑的錫蘭橄欖專業戶,醃漬橄欖真好吃,橄欖醋飲品好喝。

裝置藝術

入口處有雲燈和風鈴,水池邊看見一個水滴意象的作品。另外一個作品在樹下,用各種藍色布縫成小枕頭,堆成河流的樣子,非常吸引人。還看到大白的花藝設計,竹子、蓮蓬、荷葉,以在地與水相關的日常植物為素材,還以草團和榕鬚來表現雲和雨,展示川流不息、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另外一個作品,作者是官田當地人,以白米表現河流,還有多種在地植物,並以紙製菱角鳥(水雉)和植物來裝飾餐飲區的桌篷。另外還有陶燒作品,來不及細看。

風土餐桌

風土餐桌有三種:「魚米之香」的風土套餐(單子葉、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裸花合作)、「八甜與一」的甜點和咖啡(名店「我們Ours」主持)、「立夏風土川茶席」(有時甘杯力邀三位茶師主持)。去到現場才知道這些都是平行進行的,只能參加其中一個。三個都好想參加啊!我還是硬參加了三分之一的茶席,然後才去參加「魚米之香」。

「魚米之香」在設計菜單時,我有貢獻一些意見,建議可以從嘉南平原不同年代的生活風貌取材,例如鹿群縱橫、西拉雅族的燒耕採集,漢人開墾後的稻米、甘蔗、日本人引進的飲食等等。食材盡可能使用現地物產。

單子葉的詹珀凰勞闆交出一張令人驚喜的創意菜單。三樣表現西拉雅文化的前菜:肝醬拌菜、百草醬麵包、鹿吃草,將醃漬肉類魚鮮的傳統帶入,加上野菜,而不能使用鹿肉,就用鹿仔菜(構樹)葉子來代替。每樣只有一口,精緻、美味,很特別。接下來是三道表現日本文化的美食:梅凍筍絲哇沙米,以梅子果凍來代替生魚片,搭配細細的筍絲,和一小撮阿里山的山葵醬,滋味巧妙極了,好吃到吞舌頭;另外是鋤燒土雞肉,還有一道虱目魚飯糰搭配昆布茶,加了一片糖漬檸檬,先吃幾口飯糰,再做成湯泡飯。再來是清口的花生豆腐、甜點紫米焦糖布丁、冷泡茶。每道都令人回味不已。

為了布置這餐桌,詹勞闆和「裸花」兩位大男孩花費很多力氣,弄來幾綑結穗的稻子、整棵成熟的紅藜、甘蔗、椰子葉鞘、還有漂亮的桔梗花,把嘉南平原人群活動的歷程濃縮在這小小一個帳棚下。

左鎮公舘社區的鍾凱勳是這次餐桌的主廚,每道菜上來都仔細解說,請他用台語來說,講得相當好,覺得好感動。

嘉南平原的生活流轉

最後講講我所擔任的講座。

講座的地點在八田與一故居。這棟改修的宿舍,展示著八田與一的畫像、照片、外代樹夫人的銅像等,遊客自由穿梭參觀。剛換新的塌塌米,整個空間瀰漫著草香。有個很不錯的後庭院,小池塘畔,九重葛開著白色和粉紅色的花。屋前一棵高大的山黃麻,屋側有棵老芒果樹,

因為空間不大,只有20人能參加講座。我不擅於坐在塌塌米上,要求了椅子。就以這樣懶散的姿態進行了50分鐘的演講。給的題目是「嘉南平原的生活流轉」,可以講的東西很多,我想細節可以自己去查,比較想給個觀看歷史的立基點和視野。於是從南科考古發掘的「台灣第一狗」講起,從大坌坑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到近代的歷史發展,許多族群在此活躍。也從自然條件看這片土地,如何從鹿場變良田,農業型態經歷哪些轉變,當然要帶到嘉南大圳興築的影響。不過時間很短,帶大家透過番社采風圖一窺18世紀的平原生活樣貌,來不及講到嘉南大圳,時間就到了。

但我想聽眾很容易可以補課的。紀念園區正好有「我家門前有條圳:嘉南大圳開工滿百週年主題展」,相當生動有趣。還有台南市文化局和故事團隊合作的書:《圳流百年》,資料豐富、面向多元。

活動資訊: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4190924411367080738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貞文離去四年

刷臉書,看到好幾位朋友,各用不同的方式懷念貞文。

四年前貞文離開我們,遺憾、傷心,持續很久。
每每遇到美好的事物,都想與她分享、渴望她一起聽、看、吃、喝、玩耍。
遇到自己不滿意自己的時候,也常想到她關心的眼神。
想知道她對我們在看的戲、在看的書,有什麼樣的評論?
想再聽聽她對聖經的洞見,對學生、對會眾的勉勵。
想看到她與朋友交流想法時眼睛發出的光,以及笑容。
這一切已不可能。
但我想跟貞文說,妳所關心的人,都還過得不錯。沒有失去快樂的能力,努力做著各種生命的功課。
我們想念妳,邊想念,邊繼續往前。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