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幾段訪問洪麗完的鏡頭,講得很精彩。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社頂的孩子》羅妹號事件紀錄片!(屏東縣政府2021年出品)
有好幾段訪問洪麗完的鏡頭,講得很精彩。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阿富汗局勢牽動的臺灣
這幾天有關阿富汗的作文非常多。是重大歷史事件無誤。在此簡單做一點紀錄。
打了20年戰爭後,美軍確定退出阿富汗。美國相關部門估計阿富汗政府可以撐幾個月,美國的撤離和善後工作可以做好,沒想到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就占領了喀布爾,直入總統府。美國臨時增兵5000,後來用繼續增加,用來控制機場,確保撤僑工作。目前美國政府和相關國家正在討論下一步如何做。
大批阿富汗人湧向機場,希望得到機會離開。飛機起飛時還有人攀在起落架上,不久落下摔死,這場面震撼全世界。輿論攻擊拜登總統的撤離行動造成嚴重人道災難,令人想起1975年的西貢。另外,西方輿論也集中在女性人權議題,深怕塔利班統治下的女性遭受惡劣對待,特別是那些受了教育的女性。
拜登總統在16日發表演講,強調撤軍對美國有利,美國已經盡很大的力在幫助阿富汗,但是若他們不願為自己而戰,也是愛莫能助。
阿富汗撤軍是美國民意共識,只是撤退後引發的混亂,仍待解決。拜登團隊被指責,怎麼情報這麼離譜?之前拜登信誓旦旦,阿富汗政府會撐下去。但從一些報導看來,美國也是估計遲早阿富汗會回到塔利班手上,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快。
震驚、謾罵一直很多,且看美國和盟國面對塔利班的處理方式,再評價吧。到目前為止塔利班也還未正式成立政府。阿富汗總統出逃,但副總統留下來,宣布代表看管政府,反塔利班的勢力也在集結,負隅頑抗會到何種程度也還難說。
臺灣這邊,最大的聲浪是怕下一個被美國放棄的是臺灣。藍營名嘴很快就操弄人們的恐懼,宣稱單靠美國一定會垮,台派則強調臺灣抵抗的決心不容小覷,臺灣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美國,因為塔利班迅速控制大部分的阿富汗,美國顯得很狼狽,而阿富汗難民潮的湧現,更讓人想起越南。中國的小粉紅看美國吃癟都很興奮,除了嘲笑美國,還不斷講說武統臺灣迫在眉睫。
拜登政府很快再次肯認對盟友的承諾。先是國安顧問強調,臺灣和阿富汗無法比較,美國一定會保護臺灣。昨天拜登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臺灣、日本、南韓和北約,如果有事,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不少有關阿富汗撤軍的分析,都注意到美國的防禦重心從中亞抽離,更看重亞太地區。和中國的競爭對立,使得台灣的地位越加重要。阿富汗撤軍,其實對台灣是有利的。
只是,還得看中美角力的情況。美國在亞太的優勢能繼續保持並推進嗎?
某些人以此是大大唱衰美國,認定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不足以繼續擔任領導世界的角色。美國應對危機,第一步是和英國、德國、法國這些老朋友聯繫,也和中國、俄國商談。和各國的討論議題不一,和歐洲要一起處理撤離、安置難民等議題,中國、俄國則是討論如何安定阿富汗現況。
美國退出後,中國或俄國會介入阿富汗嗎?若是介入,恐怕也會陷入泥潦。且看下一步發展。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世界向下變化
海地總統刺殺案還沒水落石出,又遇上大地震。罹難人數已攀升到1300人。救災系統應付不來,情況相當不好。再來又有颱風的威脅。
美軍撤出阿富汗,原本以為所扶植的政權可以撐住,沒想到塔利班比一般預料更快速掌控了全國。今天塔利班已經進入喀布爾的總統府,總統副總統先一步出逃。美國撤軍是川普時代訂下的政策,拜登延續執行。塔利班控制全國的速度太快,歐美國家忙著撤僑,美國派了5000軍人進入阿富汗。不知道下一步會變成甚麼樣子。
一般認為歐美撤出阿富汗,是為了更有效對付中國。在這國家長期駐軍,是一種深陷泥潭的狀況。但是依靠美國的政府撐不住,導致這20年間建立的新生活立刻垮掉,受教育的女性、女性國會議員,可能遭受迫害。政府垮台速度太快,歐美撤僑、撤大使館,都有點來不及,還有那些美國允諾要幫助的雇員之類的人。這情景實在太悲慘。
香港的情況也令人憂心難過。教協和民陣先後解散,公民力量分崩離析,流亡者日眾。
奧運之後,日本的疫情又來到新高點。首都圈的醫療吃緊,快要撐不住。臉書上日本朋友紛紛說起這些狀況,相當憂心。
台灣在防疫上又度過難關,社會瀰漫著小卻幸氣氛。但是疫苗不足仍是考驗。今天的壞消息是聯亞申請EUA沒有過,原本已經生產的疫苗不能使用。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香港公民社會支離破碎
昨天的消息是:
「於1973年註冊成立,作為全港最大教師工會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歷經48年為香港教育界爭取權益,遭官媒多番點名批評,以及教育局公布中斷關係之後,於2021年8月10日宣布解散。」(摘自眾新聞)
以下摘錄自眾新聞:
眾新聞整理相關組織、工會或機構解散的時序表:
2020年6月30日 由黃之鋒、周庭、羅冠聰等人創立「香港眾志」宣佈解散;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宣布香港本部解散
2020年6月30日晚上11時 港版國安法正式生效
2020年6月30日 由「青年新政」梁頌恆擔任發言人的「香港民族陣綫」宣佈遣散所有香港地區成員;地區組織維多利亞社區協會宣布暫停運作,成員兼區議員李永財及何致宏退出協會
2020年8月 有線新聞部空降謝燕娜、李臻、陳興昌、許方輝4名管理層,及後在12月,有線新聞部宣佈裁員,引發新聞部員工、主管集體請辭
2021年1月 由灣仔區議會主席楊雪盈牽頭的組織「灣仔起步」宣布解散
2021年2月 中大校方發聲明強烈反對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朔夜」發表的參選宣言及接受媒體訪問時言論,最終決定暫停為學生會代收會費,並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
2021年3月 李百全上任香港電台廣播處長,港台多個節目包括《議事論事》、《鏗鏘集》等臨播出前被抽起,及後內部多番人事變動,多個有口碑的節目被叫停
2021年3月 民間人權陣線(民陣)被指正遭當局調查,或面臨取締,及後引發多個成員團體陸續退出民陣;民陣今年首次不舉辦七一遊行
2021年5月 網媒《852郵報》宣布暫停運作
2021年6月24日 《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正式停刊;壹傳媒工會隨後宣布啟動解散程序
2021年6月26日 新民主同盟宣布解散
2021年6月 多個會員團體退出支聯會,7月再有7人辭任支聯會常委職務
2021年7月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通過感激刺警後自殺的梁健輝議案,校方宣佈不再承認港大學生會作為獨立註冊社團,現有在校內的角色,並要求學生會遷出學生會綜合大樓
2021年6-7月 多個傘後組織、專業團體、地區組織,包括「杏林覺醒」、「民權觀察」、g0v.hk(香港零時政府)、「沙田區政」、「法政匯思」、「進步教師同盟」、「傘下爸媽」等宣佈解散,並刪除facebook專頁
2021年7月 政府放風DQ區議員並追討薪津,引發區議員辭職潮,累計已有256名區議員請辭,佔全體民選區議員過半數
2021年8月10日 教協宣佈啟動解散程序
眾新聞相關連結
8月16日補
民陣8月15日也宣布解散了。
眾新聞報導:
民陣在聲明指出,自2002年起一直擔任公民社會團體的溝通平台,以合法、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的原則籌辦大型遊行集會,但近一年多,政府不斷以疫情為由拒批遊行申請,各成員團體遭受打壓。「民陣本希望繼續以原有的方式與大家迎難而上,可是,召集人陳皓桓已因多宗案件身陷囹圄,秘書處已無法維持運作,而在沒有成員參與來屆秘書處的情況下,只能在此無奈宣佈解散。」
聲明末段,民陣表示感謝過去19年來,香港市民與民陣並肩同行,「一同經歷反23條、反高鐵、反大白象工程、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並且創造五十萬人、一百萬人、二百萬人遊行的紀錄,讓訴求響徹整個城市,讓世界看到香港,讓燈光照耀黑暗,讓民主自由種在人心。」
「雖然民陣今天不再存在,但我們相信,不同團體仍然會繼續堅守理念,毋忘初衷,撐住公民社會!香港人,加油!人在,希望在!」
從吳天賞找到鄧周憫
很久沒聯絡的黃毓婷找我,詢問是否可以透過柳原教會尋訪吳天賞的後人。她研究翁鬧,吳天賞是翁鬧最好的朋友,但吳天賞1947年39歲時就過世。目前能看到的生平資料很少。只有多年前張炎憲老師和曾秋美一起訪問過他弟弟陳遜章,刊登在《台灣史料研究》上,裡面提到他們的阿公吳兆祥是柳原教會的開拓者之一。
我一邊尋找相關資料,一邊連絡紫晶,請她幫忙找看看。熱心的紫晶,盡心盡力找著,問了一位潘哲雄老醫師,認識吳天賞的太太李玉梅。至少知道他的兒女都在美國發展,陳遜章有個女兒在力行教會。
賴永祥長老資料庫有收李玉梅的生平。查了黃秀政主纂的《台中人物誌》,把吳兆祥放在宗教類,主要資料來自李玉梅的口述。吳兆祥是西藥商,他女兒吳絨是最早期的助產士,女婿陳永。吳兆祥是東大墩教會第一位長老,陳永也當長老,吳絨則是執事。吳絨和陳永的孩子:吳天賞、陳遜仁、陳遜章。吳天賞和李玉梅有六個兒女,1960年代都出國留學,然後留在美國發展,女兒吳朱實是建築師,也喜歡寫文章,網路上可以找到她寫的一些文章。
紫晶提供的訊息,柳原第一位女長老周憫和李玉梅很要好。周憫的丈夫姓鄧,二十多歲就去世,她有一個兒子。鄧家捐地給教會,成立鄧氏基金會,是柳原非常重要的經濟依靠。
紫晶拍了柳原百年紀念刊的長老名錄給我看,原本我以為李玉梅是第一位女長老,後來她說周憫才是第一位。但也是戰後1952年才有女長老。
因為PCT婦女宣教百年想要收集各教會的第一位女長老資料,覺得獲得這樣的資訊很不錯。
周憫和李玉梅都很值得寫。需要尋找更多更豐富的資料。
而發現吳天賞和柳原教會的淵源,也覺得很有意思。30年前寫194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時,有注意過吳天賞和陳遜章,但那時候沒有認真追查進一步的資料。
8.16
紫晶透過堂妹育穗,問到了芝加哥的吳宗也的聯絡方式,毓婷和老先生連絡上,原來他大姊在台灣,可能可以去拜訪。這真是件好事。紫晶的熱心成就這些,太好了。
這個禮拜天去義光看到「第一位女長老」計畫海報,才知道只需要提供300字的資料和圖片。如果能順便做採訪該多好。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被釘十字架的女牧師》讀書會
鏡玲號召了一個線上讀書討論會,主題是《背著十字架的女牧師》。連續兩周的周末,大約6-8人,以本書內容和作者本人的生涯為題材,討論她的困境在今日的教會是否依舊?
鏡玲的出發點:
1. 本書誠實描寫1980年代至21世紀初,台灣基督宗教信徒的處境。
2.因為遺傳性疾病而壓抑自己尋求伴侶的需求,但在生活上仍有慾望和節制之間的衝突。
3.女性在教會內和傳統文化中受到歧視的情況。
4.同志議題在教會內的怎樣被對待,以教義之名來打壓同志運動。
5.基督徒如何看待超自然?如何看待個人靈性的操練?如何看待台灣的靈性文化?
6.經濟力弱勢者被剝削的困境。
討論不是很集中,但也是頗有意思。
小片牧師提出他關切的問題:楊牧師如何在芝加哥神學院的自由神學、和保守的靈恩運動之間,找到平衡?
Vituan提出的也是類似,她覺得楊牧師的神學立場充滿矛盾,她帶領同志權益運動,但同時又在許多地方顯示出她的保守僵化。又提到這自傳對其他人的描寫和意見,可能當事人會覺得並非如此。
另外阿分和小恩有分享了一些和楊牧師個人相處的經驗,以及從經驗而來的認識。
我還沒有找到很適當的切入點。在我看,這個材料本身需要先做一些文本分析,雖是很實誠的描述,但非常主觀,如果要當成史料,很多事件都需要再拿其他資料來對照或輔助。
第二次討論比較集中在同志處境,還有長老教會的一些制度問題,反而沒有太針對楊個人的生命史。楊的生命結束後,教會和同志權益運動的矛盾才真正進入熱戰,不管是小恩的經歷,或是Vituan在她服務學校的戰鬥,都是三天三夜講不完的血淚史,傷痕處處,深不可測。
在神學院就讀的幾人,也分享目前神學院內對同志議題的處理。盡管同婚法案已經通過,但是生長於教會文化泡泡內的年輕人,對同志處境的了解和社會大眾是很不同的。這議題進入深水區,誰也不輕易表態,即使課堂上會觸及、會討論,但都是就材料討論。V則談到一位學生出櫃後的慘況。
另一個需要討論的是,台灣基督教對情慾的了解?接受?
原本兩次討論就要結束,目前約第三次,主談:慾望與靈性。
貞文這篇被廣泛引用的追悼文〈一位女牧師之死〉,覺得很精彩: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Iun/Iun,Nghui/reminiscence/Ong,Cbun.htm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仍不敢放鬆
疫情警戒降至二級,這禮拜回到辦公室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