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敬悼民主先鋒田安豐

 幾天前聽說田安豐先生病危,今日確知他已於2025年8月5日安息,享年76歲。

我所知道的田安豐,1950年生,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浩然堂中藥鋪第二代經營者。夫人王慧卿,有三子女:大耘、中尹、旻玉。

大約1990年左右認識田安豐先生,他和家父及幾位熱心民主運動、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的人,包括張宏榮醫師、林瑞霞老師等等,常常往來,組成嘉義文化工作陣,基本上以他的浩然堂藥鋪為基地,談天說地,討論可以做些什麼。

嘉義文化工作陣是一群很有正義感、關心公共事務、愛台灣、愛嘉義、愛作夢的人。我因都在外地求學工作,偶爾才知道有那些事情再進行。現在回望,最有落實力的是張宏榮醫師,他蒐集台灣相關書籍,成立台灣圖書室,到現在由新一代的翻轉嘉義工作隊成員為主接手繼續實踐。

後來也認識他的父親田有耕藥師,浩然堂的第一代經營者,笑咪咪的親切長者;以及他的弟弟田年豐,也非常關心政治,很會評論。他們兄弟後來接嘉義之音電台,維持其作為民主電台的特色。

田安豐是嘉義地方知名的民主運動先鋒,從黨外運動到現在,對所認同的候選人用心用力助選,但從來不爭取黨內的權位,也不參選。他的力量到底何在?我想是他樂意與人盤撋( puânn-nuá)、交陪,又擇善固執,不厭其煩說明他所知道的情況,極力說服。和她認識後,發現他待人親切,態度開放,讓人以為他是隨和的人。但若開始和他聊天,就會知道他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經年累月都在說服別人認同他的看法,並不斷想出各種可以拉人參與的行動。

回嘉義時偶爾會去浩然堂聊天。他們夫婦認識我們全家:父母和姊妹們,是很長期的朋友。

印象深刻的話題:他聽到嚴詠能的歌時,非常興奮,到處推薦,跟我講他覺得他是台灣青年最好的典範。還有,他一直很欣賞劉一德,認為他的聰明才智未能得到適當發揮太可惜,為他從政治路的坎坷不斷嘆息。

最後一次去浩然堂,是2022年,市長選舉在即,黃敏惠情勢一片看好,田安豐非常焦慮,跟我講:「連清水溝、防淹水都做不到,憑甚麼讓她繼續當市長?」還作了一首〈嘉義新世紀〉,希望透過歌曲傳唱,為嘉義帶來改變。

最近一次通話,是他問我「無涯」是不是家祖父的號?我回說是。似乎浩然堂的招牌或是某個牌匾,署名無涯,田有耕老先生說過是王甘棠之筆。匆匆來不及細問。浩然堂成立於1949年,當時家祖父應是嘉義衛生局局長,田有耕先生也有跟我說過他和家祖父熟識。

我想大罷免的失敗,讓他憂心痛苦,終至不起。看Line,7月26日當天他還傳了田年豐寫的檢討大罷免失敗原因的文章給我,沒想到他已走近生命的終點。

別了!充滿理想、為民主、自由、正義燃燒的老友。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裘比的詩篇清唱劇

 27日晚上聽了斯洛維尼亞作曲家裘比的《詩篇清唱劇》首演,很有意思的作品。他選了詩篇當中很常用的幾段詩句,主題分別是:「希望、信仰、愛、喜樂、和平」,以此詮釋范鳳龍醫師的人生。

斯洛維尼亞出身的范鳳龍醫師,後半輩子在台灣的羅東聖母醫院工作了38年,埋骨台灣。他出生時故鄉屬於奧匈帝國,後來變成南斯拉夫,1991年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這次裘比以他為題材創作,是出於台灣方面的委託。
該曲運用了斯洛維尼亞、台灣漢人傳統音樂及原住民音樂的特性,一開始先以手碟演奏出故鄉教堂鐘聲,以此旋律為主發展出整部清唱劇。大部分以英語演唱,也有用到斯洛維尼亞語和台語。台語的那首加入了二胡。以男女混聲合唱、獨唱和管絃樂團一起演出。
台北這場演出,由裘比指揮,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及青年管弦樂團共同演出。其中一曲還有斯洛維尼亞的St. Stanislav Girls’ Choir一起演唱。
St. Stanislav Girls’ Choir(斯洛維尼亞 聖史坦尼斯拉夫少女合唱團)在上半場演出七首歌曲,精彩萬分。出場第一首,年輕的女孩們吶喊般的歌聲穿雲裂石,心中浮出的形容詞是:雄壯!後來每首都呈現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唱法,深深佩服、感動。這團明天(7月30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有一場演出,有時間的朋友勿錯過。
《詩篇清唱劇》很好聽,每首都可以成為常用的聖詩。管弦樂團打擊樂的部分沒有用定音鼓,而是用了一組爵士鼓,覺得很好,這現在一般的教會也可以奏。管弦樂團的表現很讚,銅管的部分更是令人欣賞,年輕人有夠好。不過合唱和獨唱的部分覺得有點不夠。獨唱即使加了麥克風,聲量仍明顯不足。合唱的部分,音樂表情太單一,歌詞咬字不夠清楚,感覺不熟練,很緊張。不過,仍足以帶領聽眾認識這個作品的美。
感謝瑋芳介紹我這作品和這場音樂會。期待這作品能得到更多演出的機會。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記黃心芸中提琴獨奏會

 7月25日去聽了黃心芸中提琴獨奏會。好聽極了。是最近很感動的音樂會之一。

曲目除了巴哈都是沒聽過的,但沒關係,就像在山間漫步,傾聽松濤、流水、雨聲,聽琴低吟或咆哮,悲傷或雀躍,唱出比人聲更豐富的感情。有一首陳士惠的作品,插入賽夏族古謠(錄音),以及演奏者現場唱出的一小段歌聲,很奇妙,很美。
一氣呵成的音樂演奏,安排巧妙,引領人如進入一場禮拜,或是法會,心靈震撼,深受感動。
特別喜歡第一首曲子和最後的安可曲,奏出如颯颯山風的效果,好像拂過發燙額頭的一隻溫柔的手。

7月21日鵬博貼出黃心芸對音樂會的介紹:

文/黃心芸
這是一場近8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的獨奏會。
偉大的藝術在我們心中喚起對永恆和普遍真理的感知。一些最動人的音樂都源自於我們對土地的敬畏與靈感。我們在西貝流士的音樂中聽到浩瀚的孤獨,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聽到史詩般的風景,在布拉姆斯的音樂中聽到寧靜的林間漫步,在德布西的音樂中聽到變幻無窮的色彩,在史蒂芬.麥基(Steven Mackey)的音樂中聽到雄偉的山脈,在周文中的音樂裡聽到對宏偉願景的回憶。人性是貫穿這一切的主線,透過它,我們更接近這些偉大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深厚的根源。這組中提琴獨奏作品在我的腦海中以無數種組合形式存在,直到最終的定格。它們各自獨特的精髓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希望以兩首曲子為一組呈現給大家。「為大地而歌」希望喚起我們對大自然、對地球的關注,重拾來自土地的深刻靈感,重新學會環顧四周。
這一次演出將以兩首曲子合為一組:紐曼與李給悌配對;阿拉德與亨德密特配對;畢米許與陳士惠配對;隨後在阿德南.薩伊貢的過渡下,我們擁抱了巴赫《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深刻內涵。巴赫譜寫了以魯特琴演奏的完整和聲改編版本,感謝阿莫里(Misha Amory)為中提琴演奏家帶來這一全新的可能性,因為中提琴在獨特的位置上,能夠實現大提琴無法實現的豐富音響效果。

7月24日中央社專訪: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4日電)茱莉亞音樂院教授、中提琴家黃心芸,明天在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26日在高雄衛武營表演廳演出。全場80分鐘無中場休息,邀樂迷把心打開來聆聽,「帶著自己感受的故事回家。」
在「為大地而歌-黃心芸2025中提琴獨奏之夜」音樂會中,黃心芸大膽安排半場以上嶄新曲目,最後以她親自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五號組曲」作結。黃心芸說:「來聽這樣的音樂會,一定很陌生;但就像一家新餐廳開張,總會想嘗試看看。這份對陌生的好奇,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開端。」
這場音樂會曲目從紐曼(Andrew Norman)的薩賓娜(Sabina)開始,李蓋悌(György Ligeti)的霍拉舞曲(Hora Lungă)、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選自「中提琴奏鳴曲」到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士惠的「別離之歌」等,都是中提琴當代上乘之作。黃心芸說,這些曲目讓中提琴得以驕傲地存在,「而不是誰的附庸」。
黃心芸指出,巴赫在完成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約10年,又以魯特琴為主創作另一套無伴奏組曲。「魯特琴有14到26根弦,巴赫在創作時加入3到4個聲部,我認為這正是中提琴能發揮的地方。我在改編時加入雙音,讓音樂更具深度。我相信這首作品足以展現中提琴的獨特性,有些表現是其他樂器無法達成。」
14歲出國習樂,今年是黃心芸出國第40年,對她而言,別具意義。「當年出國念書是一件既奢侈又榮幸的事,但如今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尋找過去的自己,想要重新連結那個當初離開的心芸。我錯過了認識台灣的機會,現在我希望以中提琴為橋梁,找回我錯失的台灣—這是我人生的功課。」
黃心芸認為,自己的尋根指的不光是國籍或是文化,是東方還是西方,而是音樂。黃心芸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受到父親黃孝石的影響,「他沒有覺得西方音樂就是唯一追求,總會提醒我要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這也成了我回家的理由之一」。
黃心芸表示,台灣這幾年改變很大,她在美國演奏與教學,也是不斷在學習之中,希望藉由中提琴與藝術的角度切入,與當代的音樂家與年輕人對話。
悠遊於國際演奏與教學,黃心芸認為,心打開的人,會有更多生活上的驚喜,「現在連點餐都可以一週前先訂好餐點,或者是喜歡吃水餃就點水餃,會吃飽但沒有驚喜,生活上大家彈性也越來越少。」黃心芸表示,希望樂迷來音樂會聆聽,「交流就會開始」。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大罷免前夕

兩天前接到辜寬敏基金會的催票電話,老者的聲音:「7月26日請出來投票......」

「我沒辦法投。」

「啊!奈e安呢?」

「嘉義沒有罷免啦。」

「敢真正安呢?」

就是安呢!

很多人還是搞不清這次只有部分選區可以投票,有罷免。甚至是努力推大罷免的志工。

國家的未來,掌握在這些有投票機會的人手裡!

我們活在安全區的人,只能在旁邊喊燒。焦慮也沒用。

========

起初我對大罷免的構想是充滿疑慮的。罷免的難度很高,又是仇恨動員,原本社會對立已經很嚴重,此舉會更加深不同政黨支持者的鴻溝。看到藍營宣稱要以罷制罷,鎖定最優質的民進黨籍原住民立委,及幾位認真負責的立委,很怕淘汰不掉惡質的亂源,反而讓這些好不容易進到立法院的優秀人才被迫離開。沒想到藍白喊得很大聲卻做不到,搞出抄名單、死者連署等醜事還不承認有錯。知道藍營的罷免提案都失敗,知道不會有反淘汰了,總算放心。

另一個讓我重新評估大罷免意義的原因,是看到罷免團體的組成,明顯是超越政黨所能控制的公民力量。接觸到的幾乎都是第一次出來關心政治的素人,大多數是女性,什麼年齡層都有。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對連署書填寫要求嚴格,對比藍營不嚴謹的抄名單,誰得到更多支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信心,高下立判。罷免案成立後,罷團的陸戰、空戰用心用力,特別是那些站在第一線舉牌、在街頭宣講的人們,非常令人感動。他們當中有人遭遇暴力對待,可以感受到藍白支持者高度焦慮。從臉書上看朋友分享在街頭舉牌及宣講的經歷,少數曾被辱罵甚至攻擊,但同時經過時表達讚許的更多。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我想這些罷團志工都經歷了人生的重要時刻,並對自己有了不同的評價。我想他們代表著渴望台灣國會正常化、國家團結對外的絕大多數公民。在面對國家危難之時,他們以單純又熱切的心跳出來以行動關心,正如以往一波又一波推動台灣走向正常國家的群眾運動,而且在行動中表現出難得的去中心化組織能力,和香港的如水革命有很多類似之處。

大罷免之所以成形,是因為國會亂象超乎想像。提議罷免所有藍委的理由,包括中國透過國民黨總召傅崑萁來左右立法院,不管議事程序、不做討論,強行通過法案,以不合理的理由大舉刪凍預算,不通過大法官提名案令憲法法庭空洞化......。原本以為民進黨既然行政權在手,總有解決的辦法,但一年多以來似乎行政部門一籌莫展。原本以為輿論、民意調查、公民抗議行動,可以讓藍白立委收斂惡行,沒想到看到的只有變本加厲。而且中國官方言論也繼續為這樣的對立添加柴火,公然支持藍白黨。藍白黨在立法院繼續以目前的方式干預行政權、架空大法官會議,就是在為中國開路。

因為中國明顯和藍白站在一起,大罷免的主要基調成了「反共護國」。怕台灣被中國代理人完全支配,甚至中國進一步武力占領,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毀於一旦。為了保有我們珍惜的一切,只能出來制止。

解決憲政危機、守護台灣、拒絕中國控制,大罷免是不得已的行動。

請有機會投票的人,善用你的公民權利,展現台灣的公民力量。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颱風重創嘉南平原

嘉義台南農漁業地帶在7月6日的颱風中受到很大創傷。在臉書上看到許多老屋屋頂不見了、甚至整棟崩毀。電線桿倒整排,即使拼命搶修,仍有地方還沒復電。

雨還在下,很多住家很難住,需要有安置之處。
目前看到都是自己設法,或靠親人朋友支援。
捐錢捐物的人不少,也有人組織煮食團隊設法供應熱食。把無電的冰箱內的食材盡可能不要浪費掉。
看到友人努力清理自己的家園,還支援更需要幫助的人,很感動。
很多人默默做著所能做的事。
覺得需要比照921大地震、88風災之後的經驗,政府與民間協力,制定符合受災地區需求且展望未來的重建計劃。這是對賴政府的考驗,也是給政府一個機會,展現擘劃遠景和執行能力。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陳中統日記

 陳中統的獄中日記(1969-1979)今年1月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昨天中研院台史所邀請這本書的編輯者黃龍興和陳中統來演講。

黃龍興為這本書用心很多年,做了很多研究,也以此為題材完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這本論文的結論要點如下:

〈陳中統獄中日記〉的具體意義有四:一、刻畫政治受難者在獄中的反抗、妥協、堅持、怒吼與喜悅,揭示生命力的具體面貌;二、記錄臺灣在國際地位的變化,關心國家未來的命運;三、揭露監獄管理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審慎無情的身體治理技術;四、描繪管理者欠缺同理心與建構自我圖像的各種情境。這些探討都難以在官方檔案中獲得與瞭解,也是本論文在轉化檔案認識、引入理論詞彙討論後的積極意義。

 黃龍興先演講一小時,說明這套日記的由來、編輯過程的各種考量。原來陳中統的日記是以日文寫成,最早的日記抄錄在太太寄進獄中的英文版《診療手冊》中。他又另有月曆筆記,按日期記下簡單每日發生大事。出獄後,直到1995年,他開始整理這些日記,重新謄寫,發展出比原本的日記多出好多文字的「十年日記紀要」,許多是日後回想補充。2002年出版《生命的關懷》,以日記為基礎擴寫的回憶錄。

陳中統已經90歲,精神奕奕,反應敏捷,實在很令人佩服。對各種提問都盡力回答。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電影:蝸牛少女回憶錄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蝸牛少女回憶錄」(Memoir of a Snail),澳洲導演Adam Elliot 的黏土(定格)動畫。和他上一齣動畫「巧克力情緣」一樣,成人素材黑色悲喜劇,讓人又笑又哭。
電影院內不到十人。劇情結束,沒人想起身,坐著靜靜掉淚,聽很美的音樂,看演職員表跑完。
是什麼讓我哭?是因為雙胞胎被迫分離?因為我也和主角一樣孤獨自棄?因為我也愛讀書?因為結局美好而深深感動?
劇中常有讀書場景,所讀之書表現角色狀態,超讚!對世界不滿、悲觀的弟弟,讀著「蒼蠅王」、「麥田捕手」,下半身癱瘓的父親,閱讀著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時去世,主角的寄養家庭父母只提供心靈雞湯讀物,主角自暴自棄時期大量閱讀羅曼史小說…..好喜歡這些設定。
以一千小時以上的手工製作出這齣電影,完全不靠電腦技術和AI輔助。這時代還這樣做,就值得大大大鼓掌。

在這裡記一下情節備忘。
電影從主角陪伴一位老女人臨終開始,這位叫做Pinky的女人,是她最要好的朋友,長期是她的支柱。她帶著骨灰罐,坐在菜園旁,把自己的寵物蝸牛放生,並開始對蝸牛講自己的故事。
Grace是雙胞胎之一,提早出生並有兔唇。弟弟Gibert和她從在母親的子宮中就相親相愛,當她因為兔唇而被欺負時,弟弟總是站出來護衛她,即使被打落牙齒也在所不惜,在她因手術需要被輸血時,他誤解以為供應血就會死去,還是答應。她個性懦弱平和,弟弟卻很容易忿忿不平。他們的媽媽在生他們時太費力,就去世了。她是軟體動物專家,家裡很多蝸牛模型和活蝸牛。Grace也因此而喜愛蝸牛,養蝸牛當寵物,蒐集各種蝸牛造型的東西。
爸爸是法國人,在巴黎街頭表演雜技,認識媽媽後遷居到澳洲,可是沒多久就因車禍而導致下半身癱瘓。他領救濟金,獨力扶養兩個孩子,唯一的希望是買樂透。雖然沒錢,全家仍是樂融融,會去一個已經百年的遊樂園玩雲霄飛車。Gibert受他影響,想成為魔術師,到巴黎街頭表演吞火。他們常常一家人坐在客廳,各自讀自己的書,覺得幸福。可是爸爸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每次他們都要拍手叫醒他。可是有一次他再也沒醒來。兩個孩子被社會局接管,送到澳洲大陸東西兩個角落。
Grace被送往坎培拉,一對會計夫婦收留她,對她很好,但一直不了解她。他們喜愛運動、周末娛樂室雜交派對,給Grace讀的都是心靈雞湯、正向思考、追求成功的書,而且常常不在家。可是Grace喜歡的是靜靜在角落讀書,在圖書館當志工,並繼續不斷蒐集蝸牛相關物品。她在圖書館遇到把垃圾箱當還書箱的Pinky,一位生活歷練豐富、活力充沛的老太太,為她的生活帶來一些趣味。但青少年期的她因和弟弟分離而心靈空虛、交不到男友,有囤積癖,後來甚至有偷竊癖。她遇到一位修理微波爐的工人,決定結婚,寫信並寄錢給在伯斯蘋果農場的弟弟,沒想到原本期待的弟弟沒來,來的是弟弟的死訊!
Gibert被送到伯斯,一個種蘋果的家庭,已經有四個兒子,他們是保守的基督徒,自創教會,嚴格控管男孩們,把他當廉價勞工。他和這家庭的母親不斷衝突、鬥法,後來他和唯一對他親切的兄弟親熱,被抓去施以電刑,以趕逐魔鬼。他掙脫束縛,跑到教堂放火,被那位母親關在教堂中燒死。她寄了一罐骨灰給Grace。
傷心的Grace自責為何不把錢省下來去找弟弟,生活陷入更加混亂的狀態。後來發現她丈夫喜歡肥胖女人,因此特意養肥她,將她限制在家中。她終於將他趕走。離婚後,Pinky來照顧她,幫助她減肥,慢慢恢復正常。但不久Pinky被診斷出有阿茲海默症,換Grace照顧她,直到她去世。
對著蝸牛訴說回憶的Grace,原本不想活了,在準備吞藥自殺時,找到Pinky留給她的藏寶餅乾盒,除了錢還有給她的信,鼓勵她走出自己的牢籠:人生應該往前進,不要頻頻回頭。
Pinky原來是孤兒,從來沒有被父母擁抱過,在孤兒院長大也沒有人擁抱她。她後來成立一個團體,去老人院等處探望那些孤單的人,沒有做甚麼,就是握著他們的手。(看到這段時很感動)
Grace清除掉所有蝸牛收藏,放生蝸牛寵物,照自己的心願,去學電影製作,以自己的故事做了一齣短短的黏土動畫,有正式放映,還有映後座談。在映後座談時,竟然Gibert出現了!戴著蝸牛戒指,證明自己的身分。他從火場逃生,越過大沙漠,回到Grace身邊。兩人繼續在沙發上讀著書,享受安適的生活,又帶著父親的骨灰搭雲霄飛車,一邊灑骨灰,完成父親的心願。

結局美好得很不真實。令人痛哭。令人安慰。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