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去聽了黃心芸中提琴獨奏會。好聽極了。是最近很感動的音樂會之一。
一氣呵成的音樂演奏,安排巧妙,引領人如進入一場禮拜,或是法會,心靈震撼,深受感動。
特別喜歡第一首曲子和最後的安可曲,奏出如颯颯山風的效果,好像拂過發燙額頭的一隻溫柔的手。
7月21日鵬博貼出黃心芸對音樂會的介紹:
文/黃心芸這是一場近8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的獨奏會。偉大的藝術在我們心中喚起對永恆和普遍真理的感知。一些最動人的音樂都源自於我們對土地的敬畏與靈感。我們在西貝流士的音樂中聽到浩瀚的孤獨,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聽到史詩般的風景,在布拉姆斯的音樂中聽到寧靜的林間漫步,在德布西的音樂中聽到變幻無窮的色彩,在史蒂芬.麥基(Steven Mackey)的音樂中聽到雄偉的山脈,在周文中的音樂裡聽到對宏偉願景的回憶。人性是貫穿這一切的主線,透過它,我們更接近這些偉大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深厚的根源。這組中提琴獨奏作品在我的腦海中以無數種組合形式存在,直到最終的定格。它們各自獨特的精髓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希望以兩首曲子為一組呈現給大家。「為大地而歌」希望喚起我們對大自然、對地球的關注,重拾來自土地的深刻靈感,重新學會環顧四周。這一次演出將以兩首曲子合為一組:紐曼與李給悌配對;阿拉德與亨德密特配對;畢米許與陳士惠配對;隨後在阿德南.薩伊貢的過渡下,我們擁抱了巴赫《第五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深刻內涵。巴赫譜寫了以魯特琴演奏的完整和聲改編版本,感謝阿莫里(Misha Amory)為中提琴演奏家帶來這一全新的可能性,因為中提琴在獨特的位置上,能夠實現大提琴無法實現的豐富音響效果。
7月24日中央社專訪: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4日電)茱莉亞音樂院教授、中提琴家黃心芸,明天在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26日在高雄衛武營表演廳演出。全場80分鐘無中場休息,邀樂迷把心打開來聆聽,「帶著自己感受的故事回家。」在「為大地而歌-黃心芸2025中提琴獨奏之夜」音樂會中,黃心芸大膽安排半場以上嶄新曲目,最後以她親自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第五號組曲」作結。黃心芸說:「來聽這樣的音樂會,一定很陌生;但就像一家新餐廳開張,總會想嘗試看看。這份對陌生的好奇,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開端。」這場音樂會曲目從紐曼(Andrew Norman)的薩賓娜(Sabina)開始,李蓋悌(György Ligeti)的霍拉舞曲(Hora Lungă)、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選自「中提琴奏鳴曲」到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士惠的「別離之歌」等,都是中提琴當代上乘之作。黃心芸說,這些曲目讓中提琴得以驕傲地存在,「而不是誰的附庸」。黃心芸指出,巴赫在完成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約10年,又以魯特琴為主創作另一套無伴奏組曲。「魯特琴有14到26根弦,巴赫在創作時加入3到4個聲部,我認為這正是中提琴能發揮的地方。我在改編時加入雙音,讓音樂更具深度。我相信這首作品足以展現中提琴的獨特性,有些表現是其他樂器無法達成。」14歲出國習樂,今年是黃心芸出國第40年,對她而言,別具意義。「當年出國念書是一件既奢侈又榮幸的事,但如今我覺得自己一直在尋找過去的自己,想要重新連結那個當初離開的心芸。我錯過了認識台灣的機會,現在我希望以中提琴為橋梁,找回我錯失的台灣—這是我人生的功課。」黃心芸認為,自己的尋根指的不光是國籍或是文化,是東方還是西方,而是音樂。黃心芸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受到父親黃孝石的影響,「他沒有覺得西方音樂就是唯一追求,總會提醒我要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這也成了我回家的理由之一」。黃心芸表示,台灣這幾年改變很大,她在美國演奏與教學,也是不斷在學習之中,希望藉由中提琴與藝術的角度切入,與當代的音樂家與年輕人對話。悠遊於國際演奏與教學,黃心芸認為,心打開的人,會有更多生活上的驚喜,「現在連點餐都可以一週前先訂好餐點,或者是喜歡吃水餃就點水餃,會吃飽但沒有驚喜,生活上大家彈性也越來越少。」黃心芸表示,希望樂迷來音樂會聆聽,「交流就會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