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是誰先愛上他的》及《讓傷痕說話》

 愛家公投疲勞轟炸的宣傳,讓臉書同溫層一片哀號。前天公視有話好說邀請陳思豪和趙曉音兩位牧師辯論,邊看邊腦充血,之後看到很多厭世留言,因為半小時內聽到的謊言和歧視真是令人抓狂。見識到言語傷害人的力量,一句句虛謊又理直氣壯的話語,簡直像刀子般傷人。偏偏這還是公共媒體提供的場域。(了解公視製作單位的苦心,公投議題本來就該透過公開辯論越辯越明,但是得聽那些似是而非的胡扯,真的很傷害心理健康。)

按:這場辯論有逐字稿和事實查核,可以上網參考。網址:https://hackmd.io/s/pts-talk-news-11-13-debate,或搜尋:〔逐字稿〕公視有話好說:同婚?世俗?基督教?

上個禮拜看了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的確是好看的電影。悲哀的現實處境,用淚中帶笑的幽默手法呈現。覺得這是有關喪失親人後走出悲傷的故事,片中的幾個要角紛紛走出「愛不滿足」的痛,與自己和解,也與近人和解。

抽掉「同妻」這個主要設定,仍然可以是個笑中帶淚的故事,但「同妻」的悲劇結構,讓這個故事更加有力量。「同妻」指的是同性戀者之妻,通常男同志為了不讓自己的性向曝光等原因,和女性結婚,但是通常很難維持好品質的婚姻生活,不明就裡的「同妻」往往活在自責、怨恨等矛盾情緒中。被捆綁在婚姻家庭價值觀裡、努力要當好妻子的「同妻」,痛楚很深。不甘心不放手,終究還是得要學著放手。

要走出「顧家的好妻子好媽媽」魔咒並不容易。感謝有這樣的電影,多少能夠啓發一些人,跳脫僵化的「愛家」魔咒,一步一步學習真正的愛。

最近也翻完了徐志雲醫師的《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這本書也是好評如潮,好像再說什麼讚賞的話都是錦上添細細小花。可是,真的太好看了,很久沒讀到欲罷不能、幾次拍案的書。

本來很怕翻開這本書,因為我不想看傷痕,討厭悲傷後無能為力的感覺。可是,這是一本幽默、溫暖、理性的書,提供的知識有用、扎實,超有建設性的。「若我們對不同族群的認識多一些,彼此的傷害就能少一點。」徐醫師在前言這樣寫。這是一句會發光的話。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各種彩虹人生,也提供最基本的相關知識給讀者,更重要的是,在書中感受到徐醫師那種對各色各樣生命樣態的一視同仁、善意、尊重,那正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互相對待態度。

「愛家公投」的宣傳,加深社會裂痕,把櫃子內的彩虹族群再度逼到死角。以愛為名的公然歧視,狠狠鞭擊臺灣社會脆弱的人權意識。但是,黑暗中仍有一些一直持守下來的火堆在發光。「是誰先愛上他的」這齣電影,《讓傷痕說話》這本書,就是這種火堆。在這可怕的時刻,且讓痛苦者就近這些火堆,享受一些溫暖,得到力量走下去。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電影「仙人畫家熊谷守一」觀後

 去看了一齣日本電影「仙人畫家熊谷守一」。很~好~看!

一位國寶級畫家,30年幾乎不曾走出過自己的院子,每天都在院子裡觀察植物、昆蟲、小魚、石頭.......。他太太和一位幫傭操持家務、應付訪客,甚至院子裡的植物照顧也都是太太在做。電影帶我們跟著畫家一起從微小的地方觀看他的院子,看他脫俗的生活,看世俗怎樣試著介入他的生活,他怎樣不為所動。 電影的氣氛恬澹優美,又處處禪機,超喜歡啊!

享受太太照顧的畫家,在和死神對話時,才說到自己對太太的感激和牽掛。 94歲的畫家,還頑強地想活著,想活很多次。但他太太說,太累了,如果還有機會再活一次,她不想要。 淺淺幾筆,把這種生活中男女角色不平等表現無遺。

這是樹木希林最後拍的電影之一,很喜歡她在電影中的角色。她認真陪伴任性、自我中心的畫家,為他維持他的生活日常,愛很深。但她絕不甜言蜜語,下棋總是贏,戰鬥的精神和畫家的優游性子差很多。

這是呈現畫家精神、但並不歌功頌德的電影。

還有都更議題。片中的畫家太太向要蓋大樓出租的鄰居提到「日照權」,提到這片院子中各種植物、昆蟲、鳥類的生存權。很有意思。

我和熊谷一樣喜歡「獨樂」,若是有這樣生態豐富、自然又多樣的庭院,優游30年沒有問題。但從電影呈現的,也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人的自由快樂,是旁人的勞碌操持換來的。園子要維護,三餐要有人出門去採買、下廚,還要不斷應付前來求字畫、偷名牌(因為是大師書法)的人們。

電影除了開場之外,並沒有讓我們看熊谷的畫。但很多的鏡頭都在告訴我們他怎樣看世界。覺得拍攝手法甚為高明。

另外極愛本片配樂。單純乾淨的音樂,和熊谷的畫風極配,也主導了整齣電影的氣氛和趣味。看到最後捨不得走,就是想再聽到最後。

選戰熱到不行的假日,不看相關新聞或直播,而是去看一齣讓人覺得靜謐愉快的電影,好享受。


附:臉書留言



之一:我好喜歡這樣的庭院!想起「他蜜」姑丈居住在嘉義台銀日式宿舍後面那一大片庭院。

之二:媽咪的娘家在市中心,但宛如莊園,她小時候這個家有穀倉,養了家禽家畜,好像也有種菜,是個幾乎可以自給自足的家。
我們小時候去的玩的時候,家園已經縮小些,但還是有大水池、大樹,可以探險遊玩。
在這環境長大的媽咪,一直都有與世無爭的氣質。
熊谷守一的庭院,只有15坪,他就逛不完了。



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

 在蔡其達那裡看到11月9日是屠格涅夫200歲誕辰紀念日。

大學時代修俄國史的時候,把屠格涅夫的小說能找到的都讀了。屠格涅夫是自由主義者,也同情在農奴制度下的農民,但對虛無主義者推動的改革抱持懷疑態度。當時是熱血青年,對他筆下的知識分子很同情,不是很喜歡他冷靜觀察、有點諷刺的寫實之筆,但又很欽佩他的描寫功力。
後來一讀再讀的,反而是大學時代不大喜歡、沒耐性讀的《獵人日記》,這些年來百讀不厭,幾度在舊書攤重買,放在手邊隨時讀。
《獵人日記》由25則短篇故事組成,大多是描寫人物,敘述者是愛好打獵的貴族青年,記下幾次行獵過程中所遇見的人物,包括地主、國家農人、農奴、侍僕、兒童、醫生、社會邊緣人......形象鮮活精彩。透過人物側寫,呈現俄羅斯當時農村的狀況:農民被地主任意驅使、村吏和管理者的中間剝削,也呈現出農民逆來順受、堅忍的個性。
最喜歡的幾篇是:描寫鄉村酒店中的歌唱比賽的「歌者」、紀錄農民兒童夏日夜間講鬼故事的「白靜草原」、如聖者般的植物人「活骸」。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再看「舞動人生」(Billy Eilliot)

 舞動人生數位修復版近日上映了。即使工作滿滿,還是任性地跑去電影院。覺得比以前看的時候更感動,好幾處都忍不住落淚,真想放聲大哭。

一些已經差不多遺忘的細節浮上來。

礦工罷工,自己的家中沒有煤可用,聖誕節必須劈了鋼琴才能燒火取暖,而那鋼琴是主角母親的遺物,一項留著無用的珍寶,終究還是為了這個家庭而犧牲。鋼琴隱喻舊日美好時光,以及早逝母親對孩子的愛。看到那一幕,無法不掉淚。

警察追擊工運領袖(主角的哥哥)那段,之前看只覺得驚險刺激,場面調度好厲害。這次看,比較認真去注意整個罷工事件背景,對警察竟然衝入尋常百姓生活的領域揍人逮人,氣得不得了。煤礦業的急遽衰退、礦工團結罷工的困難,特別令人哀傷。本齣最悲劇性的角色就是爸爸,邊看邊為他的困境感到悲傷。但同時電影也塑造他成偉大的英雄,願意放下偏見,支持孩子朝自己選擇的路前進。親人朋友間粗糙、真實但不知道怎樣優雅表達的愛,是本片最動人的元素。

以前覺得這是勵志故事,天才得到造就機會、脫貧離鄉的老套。這次看覺得並不只是鼓勵孩子抱大志、做自己而已。天才的火焰,是靠親近的人提供柴薪,才能發光發熱。片中不斷穿插舞蹈練習和礦工罷工的場面,跳舞和爭取工作權,都在追求有尊嚴的、能展現自己能力的生活方式。在罷工的那一年,小男孩找到自己一生的志業,但他的家鄉人們即將面臨更深的黑暗、不得不改變的生活形態。電影強調的不是有夢最美向前走到首都,而是讓我們看見為了讓天才的火焰出現,那些劈掉的鋼琴、在地底的勞動、工會力量的瓦解......以及願意放下成見尋求改變的人們。最重要的柴薪,是愛。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教會的圍牆是一張臉

最近妹妹王芳舟牧師去頂洲教會講道,這是一間嘉義中會最南邊、位於台南市學甲區的小教會。她拍了幾張教堂和教堂圍牆的照片,木造的教堂漆成白色,坐落在綠色草地上,前有水泥庭院和樹,周邊磚牆圍繞,模樣樸素。看到這木造小教堂的照片,不禁懷念過往長老教會的敬虔精神,感念在農村開拓教會的信仰前輩。

更覺得感動的是圍牆上的彩繪。頗具特殊風格的線條漫畫,耶穌頭上戴著小花,和微笑的農人站在一起、坐在地上和小女孩一起吃西瓜、張開雙臂擁抱哭泣的孩子。圍牆上寫的兩段經文是:「上帝醫好傷心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147篇3節),以及「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畫和經文,都在向人們說:來就近耶穌,你可以得到平安,得到醫治,得到愛。

從妹妹拍的這幾張照片,對這間不曾去過的教會充滿了好感。雖然知道這是一間人數不多、資源短缺的小教會,某種程度在人口外流的偏鄉苦撐著,但是看得出教會努力做著美好見證。單是用圍牆所宣示的信息,就默默在發著光。

教會的圍牆是一張臉,路過的人從圍牆上的訊息初步了解教會,了解基督教。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教會的圍牆常常喜歡漆上標語「信耶穌得永生」,就像軍營或眷區圍牆上的「反共必勝建國必成」,都是藍色圈圈內寫上大大的白色楷書,或是白色圈圈內寫上大大的紅色楷書。陳義仁牧師畫過以此為題材的漫畫,還成了一本漫畫集的書名:「信耶穌得水牛」。人數很難增長的教會,因為「信耶穌得永生」標語上的「永」字上的點、和「生」字最下面那一劃掉了,「永生」變成「水牛」,竟然有不少人特地進教堂參加禮拜,以為可以得到水牛。畢竟,「永生」虛幻難求,「水牛」卻能立刻改善現實生活。

那是靠牛力耕作的年代的故事,但這則寓言在今日也切合基督教的處境。教會花費很多力氣和資源去做「福音預工」,不斷有人發明新的領人進教會的方式,一時蔚為風潮,前仆後繼。最常見各種耶穌帶來好運的見證:變得有錢、考上好學校、減肥順利、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丈夫…….,各種「信耶穌得水牛」的見證,或許真的讓很多人進到教會中,但他們所獲得的「福音」,是否當他們再度遇到人生困境、無法維持健康陽光成功表象,就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團契關係?

在大城市散步中也路過不少教會的外牆,現在已經少見漆在牆上的標語,代替的是佈告欄,告訴人們禮拜聚會時間,也常有各種海報。海報上的訊息,越來越少提到耶穌、永生,而是許多新的術語:國度、領袖、愛家、……,不在圈內很難理解。

所以特別喜愛這鄉村教會的圍牆,直接告訴你:上帝是愛,與你同在。那是我所熟悉的基督教臉孔,接納所有人,特別與痛苦無助的人同在的耶穌。

希望各教會能透過外牆這張臉,更直白來訴說福音。

後記:頂洲教會圍牆的創作者思岐,在長老教會青年事工的「Oh My God青少年網站」和《新使者雜誌》都有圖文專欄 。「小花耶穌」系列是她很受歡迎的作品。

(本文投稿《臺灣教會公報》)

*王芳舟拍的頂洲教會圍牆:

https://www.facebook.com/fangchou.wang/posts/10215138768496318

*頂洲教會:
https://www.facebook.com/dinju1952/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西拉雅的綠谷方舟

 初識萬正雄長老時,他關注的是山林生態保育、環保議題。他和家人住在台南新化、左鎮間的淺山地帶,辛勤耕種山坳中小片土地。二十多年前,新化的中興大學林場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漫步休閒,健行者不斷開拓新路徑,恣意留下垃圾,讓居民相當困擾。政府一度計畫在附近建立垃圾掩埋場,還有建設高速公路時的土方往山裡傾倒……,家園受到各種干擾,祖先安身立命的山林地很難維持原貌。萬長老在教會中成立環保團契,身體力行帶領志工淨山,盡力發出聲音、表達意見,讓政府和社會大眾了解這片山林地的可貴,阻擋不當的使用和開發。印象深刻的是,他並不是呼口號強力抗爭,而是用刻苦的行動、溫柔的態度,慢慢說服人。一些受到感動的人,就自動加入行列,成為助力。

這樣的做事原則,也表現在西拉雅正名運動中。

也已經是超過二十年前的事了。平埔族各族群的存在,在台灣歷史上很重要,但戰後政府行政體系上抹去平埔族的族群印記。1990年代中期,台灣各族群紛紛尋根,找回被漢化、現代化遮蔽的族群意識,重新建立認同。萬長老在這波浪潮中,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西拉雅人,並開始推動西拉雅人恢復原住民身分,努力復振西拉雅文化。

二十多年來平埔各族群的正名運動,其實走得相當坎坷。一波又一波來自內外的挑戰,挫折不曾少過,方向和策略也不斷在調整。西拉雅正名運動相對而言是比較有成果的。蘇煥智在台南縣長任內給予西拉雅「縣定原住民族」地位,之後台南市政府繼續支持西拉雅復權。雖經過訴訟失敗等打擊,近日曙光漸露。為了推西拉雅正名,萬長老多次到行政院原民會等處陳情抗議,甚至還自己開著「西拉雅正名行動車」巡迴全島,努力向大眾宣揚這個訴求。他有時孤身一人,有時太太相伴,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開車上山下海,晚上就睡在車上,只為實踐理想。

西拉雅正名運動最特殊之處,在於文化內涵的充實。萬長老一家人都投入振興西拉雅文化的工作。近乎失傳的西拉雅語,因為有荷蘭時代基督教牧師翻譯的馬太福音,留下了基本的語法和語料,在萬家女婿萬益嘉的努力下,編纂出西拉雅語辭典,並進一步以西拉雅語來創作歌曲、編寫語言學習教材。萬長老自己也勤於將生活經驗寫成西拉雅語的歌曲。族群復振不只爭取國家認定原住民身分,更透過文化再創造、流傳、教育,展現族群的自信心,爭取下一代的認同與投入。萬長老的眼光和行動力,促成了這一切。再次以溫柔但堅持不懈的態度,捲動改變的發生。

「長老」的稱號,來自他在教會內的職務。基督教長老教會是代議制,一間教會由會友當中推選數位長老,和牧師一起治理教會。許多非基督徒也跟著稱呼萬正雄「長老」,我想有不少人是打從心裡敬重他,因為他不只在教會內足為信徒表率,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社區、甚至整個族群的領袖。

日常生活中,萬長老守著他的家園,將山谷裡的家命名為「綠谷西拉雅」,到新化山區健行漫遊者常經過此地,停下來歇腳。想認識西拉雅歷史文化,或是此地的自然生態樣貌,萬長老樂於解說介紹。此地彷彿濁世紅塵外的桃花源,但住在這裡的人非為避秦,卻是在此蓄積力量,努力為山林、為族群、為台灣的未來尋找希望。這是救亡圖存的綠谷方舟。

身為敬虔的基督徒,萬家最早的西拉雅語音樂作品,就是一齣音樂劇,講的是聖經創世記中的大洪水和方舟的故事。上帝在大洪水毀滅世界之前,啟示挪亞造方舟,並帶領各種動物和自己的家人住進去。造方舟時,受盡其他人的嘲笑,但他堅決相信這是上帝要他做的。終於挪亞一家度過災難,保存了大自然復甦循環的生命種子,也讓文化得以存續再生。這樣的故事,在萬長老身上再現,使西拉雅族因此得福,進一步把福氣帶給全台灣。

(為萬正雄獲得台南市文化獎而寫,收錄於文化獎的介紹手冊)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靜默的陪伴

2018.7.22臉書
這篇「靜默中的陪伴」,發表於2018年3月的《女宣》雜誌(長老教會婦女事工發行的雜誌)。
遲至今日才貼出來發表,是因為還是很難去回顧2017年惡夢般的臨終陪伴日子。
這是匆匆寫就的文字。有機會應該要寫下更深入的紀錄。越來越體會到,兩位妹妹能夠在愛的包圍中、有足夠時間和自己和上帝充分溝通之後,平安離去,是多麼大的福份!那些為我們付出的照護者、陪伴者,是多麼珍貴!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