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台南農漁業地帶在7月6日的颱風中受到很大創傷。在臉書上看到許多老屋屋頂不見了、甚至整棟崩毀。電線桿倒整排,即使拼命搶修,仍有地方還沒復電。
茄苳樹窠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颱風重創嘉南平原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陳中統日記
陳中統的獄中日記(1969-1979)今年1月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昨天中研院台史所邀請這本書的編輯者黃龍興和陳中統來演講。
黃龍興為這本書用心很多年,做了很多研究,也以此為題材完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檔案、記憶與症候式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研究〉。這本論文的結論要點如下:
〈陳中統獄中日記〉的具體意義有四:一、刻畫政治受難者在獄中的反抗、妥協、堅持、怒吼與喜悅,揭示生命力的具體面貌;二、記錄臺灣在國際地位的變化,關心國家未來的命運;三、揭露監獄管理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又審慎無情的身體治理技術;四、描繪管理者欠缺同理心與建構自我圖像的各種情境。這些探討都難以在官方檔案中獲得與瞭解,也是本論文在轉化檔案認識、引入理論詞彙討論後的積極意義。
黃龍興先演講一小時,說明這套日記的由來、編輯過程的各種考量。原來陳中統的日記是以日文寫成,最早的日記抄錄在太太寄進獄中的英文版《診療手冊》中。他又另有月曆筆記,按日期記下簡單每日發生大事。出獄後,直到1995年,他開始整理這些日記,重新謄寫,發展出比原本的日記多出好多文字的「十年日記紀要」,許多是日後回想補充。2002年出版《生命的關懷》,以日記為基礎擴寫的回憶錄。
陳中統已經90歲,精神奕奕,反應敏捷,實在很令人佩服。對各種提問都盡力回答。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電影:蝸牛少女回憶錄
是什麼讓我哭?是因為雙胞胎被迫分離?因為我也和主角一樣孤獨自棄?因為我也愛讀書?因為結局美好而深深感動?
劇中常有讀書場景,所讀之書表現角色狀態,超讚!對世界不滿、悲觀的弟弟,讀著「蒼蠅王」、「麥田捕手」,下半身癱瘓的父親,閱讀著史坦貝克「憤怒的葡萄」時去世,主角的寄養家庭父母只提供心靈雞湯讀物,主角自暴自棄時期大量閱讀羅曼史小說…..好喜歡這些設定。
以一千小時以上的手工製作出這齣電影,完全不靠電腦技術和AI輔助。這時代還這樣做,就值得大大大鼓掌。
傷心的Grace自責為何不把錢省下來去找弟弟,生活陷入更加混亂的狀態。後來發現她丈夫喜歡肥胖女人,因此特意養肥她,將她限制在家中。她終於將他趕走。離婚後,Pinky來照顧她,幫助她減肥,慢慢恢復正常。但不久Pinky被診斷出有阿茲海默症,換Grace照顧她,直到她去世。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變動不安中的希望
5月8日,在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安息後17天,梵蒂岡選出了新的教宗:美國籍的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他選擇的名號是「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普瑞弗斯特不在選前媒體預測的熱選名單中,卻很快在祕密會議中成為共識人選。在外界預測方濟各之後天主教會可能面臨分裂之際,梵蒂岡以此來昭示團結。參與祕密會議的樞機主教們,或許各有自己的期待和政治算計,卻一起經歷了特殊的靈性時刻,一起了解、確認上帝的旨意。
從良十四世的經歷來看,他是此時適當的領導者。現年69歲的他在美國芝加哥出生,但大半生都在拉丁美洲、歐洲度過。長期在秘魯艱困的教區工作,擔任過他所屬的奧斯定會會長,2020年開始受教廷重用,出任主教部部長,在2023年由方濟各封為樞機。他有長期在相對較邊陲地區教會牧靈的經驗,又有在教廷處理政務的經驗,近年一直在紛爭的中心解決問題。可見他原本在梵蒂岡就很有影響力。
選擇「良」為名號,是視提出通諭《新事》的良十三世為效法典範。1891年發表的《新事》,是教宗對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問題第一次提出分析與對策,特別關心勞工的處境,呼籲支持工會、保護工人。普瑞弗斯特說當今世界面臨新一波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突飛猛進),教會應起身回應,維護人性尊嚴和社會正義。
天主教選出這樣一位新教宗,新教徒的我們也跟著雀躍,因為我們看到一位原先鮮為人知、卻在此時足堪大任的領袖。他沒有喊「讓天主教再次偉大」的口號,而是謙卑又堅定地強調:「我們應當一同尋求成為一個傳教的教會,一個建造橋梁、促進對話的教會,如同聖彼得廣場張開雙臂般,永遠敞開懷抱去接納每一位需要我們愛心、臨在、對話與愛的弟兄姊妹。」相信他會帶領天主教繼續和普世教會保持對話與合作,也將推進基督教文化整體的發展。
世局紛亂、人心惶惶,世界不知將走向何方。新教宗的出線似告訴世人,上帝一切看在眼裡,人的意念無法高過祂。人們也願意持守真理,站在信仰基礎上盡力奮鬥。雖然前方仍多困厄,只要堅持愛與正義,變動不安中仍有希望。
(台灣教會公報 窗口眺望)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從接受到傳揚
信仰的長河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60歲了!我們宣稱自己是在臺灣最老的教會,但從近二千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來看,是很年輕的教會。
基督教發源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先在帝國的東半部和西亞、中亞取得很大的進展,接著連帝國的西半部都成為基督教世界,四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一千多年歐洲文明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發展,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漸稱霸全世界,十九世紀開始達到高峰。位於東亞一隅的臺灣,十七世紀先有新教的荷蘭改革宗教會和天主教的西班牙道明會來傳教,隨著西方勢力退出臺灣而中斷;十九世紀中葉則因為清國被迫開放港口,宣教師再度來到臺灣,這次也是天主教道明會先到,緊接著新教的英國長老教會也來建立據點,這就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始。
十九世紀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除了賺錢,也將歐洲文明和信仰帶到新的人群當中。理性時代來臨,歐洲文明也在改變,基督教的影響力衰退,仍有一部分人在這這樣的時代努力復興基督教,而有幾波奮興運動。帝國主義風行之際,熱心的基督徒也展開向「未信之民」、「未得之地」傳教的行動。於是非洲、南亞、東亞,成了歐洲基督教的目標,宣教師前仆後繼來到異族人、異文化當中,傳播福音建立教會。
臺灣人與福音的相遇
1865年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師的身分來到臺南,開啟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宣教工作。為何是由一位醫師來宣教?醫療宣教是當時西方教會常見的策略,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之上的歐洲醫藥效果,對初接觸的人們宛如奇蹟,身體迅速恢復健康幾乎等同於「得救」的經驗。最早入信的本地信徒,有不少人是因為難治之症或嚴重受傷得到醫治,而進一步接受福音。這樣的路徑,顯示此時對臺灣人而言,基督教和歐洲近代文明幾乎是一體兩面,成為基督徒同時接受了這套文化系統。
其實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仍以牧師為主,醫師和教師要和牧師搭配。一開始馬雅各長老隻身在臺,是因為原本要與他同工的宣教牧師在旅程中不幸遇到船難。直到1867年底李庥牧師夫婦抵達之前,廈門的英國牧師杜嘉德等人不時到臺灣,支援宣教工作
除了醫療之外,還有教育宣教師。因為基督教是有經典的宗教,基督新教的信必須徒透過閱讀聖經來了解所信的是什麼,信徒需要教育,也需要培養當地人成為傳道人。在設立學校之前,宣教牧師負擔起教育之責。1875年來臺灣的巴克禮牧師,特別重視教育的重要性,他知道這個信仰若要在本地紮根,就需要能閱讀聖經、有近代知識的傳道人和信徒,因此他除了建立神學校(大學)和中學,又開一間出版印刷事務所「聚珍堂」、辦一份《臺南府城教會報》來推廣白話字,因為當時懂漢文的人太少,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易學。許多教會設小學,聘教師來做基礎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督徒讀教理問答、吟聖詩、查考聖經,學習信仰內涵,也學習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成為有近代文化教養的世界人。
李庥牧師夫婦見臺灣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無法獨立生活,深感女子教育的重要,很早就開始籌設女學,但直到1887年才正式開設。北臺彎則在1884年就設立女學。
北臺灣的宣教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偕叡理牧師開啟。1872年他以淡水為據點,在本地信徒的協助下,走遍北臺灣,建立許多教會。他自己身兼醫療、教育工作,在宣教旅行中為人拔牙,以逍遙學院的模式邊走邊教育學生。後來設了偕醫館,加拿大教會也派遣醫療宣教師和教師,建立宣教醫院、神學校、中學。
賴英澤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談到臺灣第一代信徒與福音相遇之後,因為汰舊換新而「得自由」。實際上的表現就是「除偶像、棄神主、改惡習」。
初代基督徒認識了又真又活的上帝,人生有戲劇化的改變。但並非從此一帆風順,仍必須面臨許多考驗。臺灣人與福音相遇,經歷的是文化碰撞、價值觀翻轉。有人欣然擁抱,跳進新世界;但也有人面臨的是來自傳統的重重阻力,甚至因此而付上生命的代價,如因入教而被打死的莊清風。
另外以林學恭牧師(1857-1943)為例說明第一代信徒的處境。他出身士紳之家,少時喜歡賭博喝酒,26歲在朋友家讀到當時的聖詩《養心神詩》,頗為感動,進一步去教堂聽講道,接受了基督教,把賭博的工具都砸毀。父兄反對他「落番仔教」,綑綁揍打,他身無分文從家中出逃,投奔教會。先受聘當岩前教會小學教員,後來投考神學校,成為傳道人。
報好消息的腳蹤何等佳美
早期信徒稱入信為「得到道理」,得道之後就是要分享。一間間教會的建立,不只是宣教師的功績,是「得到道理」的人們堅守信仰、向四周傳揚的成果。
林學恭牧師,信主後一生致力傳教,神學校畢業後到澎湖馬公教會擔任傳道師,遇上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要被交給日本,他被日軍徵為嚮導,原本有機會在日本統治下獲得富貴,但他選擇回到澎湖繼續宣教。之後又去到彰化,和宣教師梅監務密切合作,走遍中臺灣,建立多間教會。
澎湖的宣教始自1886年宣教師甘為霖與臺灣本地傳道人高長等人到馬公開拓,南部長老教會決定成立「澎湖宣道會」,由各教會奉獻支持,並派遣傳道人。這可說是臺灣教會第一個海外宣教事工。
教士會和大會所推的宣教計畫,有許多理性評估,包括財務、人力資源、交通路程等等。比如說南部宣教先以臺南、里港為宣教中心,之後又有彰化設立宣教醫院成為另一個宣教中心。但有些發展事出意外,如東部1877年的祈禱水事件,一位信徒在祈禱後以一碗清水醫治西拉雅族頭目,陸續類似奇蹟帶領近40戶改宗,建立三間教會;又如澎湖七美夏宰被聖靈充滿,醫治重病之人,1920年和堂兄夏傳一起建立福音堂。這些奇蹟中誕生的教會,在教士會詳細考察並教育信徒之後,才納入長老教會系統。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在臺灣推行殖民現代化,最早設立的學校就是醫學校和師範學校,基督教的宣教醫院和學校教育在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降低。宣教未受阻攔,教會穩定發展。1920年代有一些靈恩取向的新教派進入臺灣,對長老教會產生衝擊。1930年代開始,因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展,日本政府對基督教抱持警戒態度,後又因日英成為敵國,宣教師撤離臺灣。
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又一次治權轉換,教會則走向自立、自傳、自養,迎來宣教大豐收的年代。南北合一的長老教會總會,推動「倍加運動」,目標是在各鄉鎮都建立教會,讓教會成倍數增加,並向原住民宣教。1965年百周年慶典時,平地教會達到倍加的目標,各原住民族群也迅速建立教會。
上帝國的宣教
戰後的長老教會一方面致力於引導更多人加入教會,一方面也在新的神學思潮下思考教會的責任。除了壯大教會之外,面臨急遽變化的社會、高壓統治、貧富差距、各種不平等、環境惡化…..等等問題,教會是否只是關起門來求自己平安就夠了?
在「倍加運動」之後的「新世紀宣教運動」,開始在農村、工廠做社會調查,派神學生、傳道人與勞動者一起生活,了解基層社會,並嘗試運用各種最新的傳播工具,來宣揚福音。另一個嘗試是融入本地文化,例如以布袋戲來傳教,擺脫「洋教」形象。
面對臺灣日益艱困的國際處境,以及政府的威權統治,長老教會勇敢發聲,1970年代連續發表〈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和〈人權宣言〉,強調臺灣的前途必須由臺灣人自己決定,呼籲政府進行民主改革。並在1985年通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這正是上帝國的宣教。主禱文中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宣教不僅是引人入教會、在教會中喜樂融融,也要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推動公義的實現,與弱勢者站在一起,學習主耶穌的模範。這是近年教會的宣教路線,我們的信仰告白。
刊登於女宣雜誌476期 2025年3月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
貞文在2004年得到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拿下小說和詩的正獎。獲獎的作品至今仍受重視。
前一陣子,陳明仁先生給了我一本《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才注意到呂美親得了詩的評審獎,胡長松得了小說佳作。兩人當年是貞文寫作路上的重要夥伴,至今是台灣文學的重要創作者、推廣者和研究者。
貞文在得獎感言中,提到創作環境、發表場所的重要性,也提到2004年回來台灣進入教職後,因為忙碌而漸漸失去寫詩的力氣。確實她創作的高峰期是在德國留學的最後幾年,回來台灣後,太多責任壓著她,心不得閒。直到生病時,才又有寫作的餘裕。
很想念她。至少她的作品還在說話。
貞文作品最近收錄情況
貞文的台文作品近年多次入選台語讀本、文學選集。
施俊州,《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臺語詩卷》,(蔚藍文化,2018年7月31日),收錄〈早頓桌頂的鵝仔菜〉。呂美親主編,《台與現代小說選》(前衛出版社,2022年6月1日),收錄〈自由時代〉。
呂美親主編,《台與現代散文選》(前衛出版社,2024年7月17日),收錄〈樹婆ê查某孫〉。
製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