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

貞文在2004年得到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拿下小說和詩的正獎。獲獎的作品至今仍受重視。

前一陣子,陳明仁先生給了我一本《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作品集》,才注意到呂美親得了詩的評審獎,胡長松得了小說佳作。兩人當年是貞文寫作路上的重要夥伴,至今是台灣文學的重要創作者、推廣者和研究者。

貞文在得獎感言中,提到創作環境、發表場所的重要性,也提到2004年回來台灣進入教職後,因為忙碌而漸漸失去寫詩的力氣。確實她創作的高峰期是在德國留學的最後幾年,回來台灣後,太多責任壓著她,心不得閒。直到生病時,才又有寫作的餘裕。

很想念她。至少她的作品還在說話。


















貞文作品最近收錄情況

貞文的台文作品近年多次入選台語讀本、文學選集。

施俊州,《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臺語詩卷》,(蔚藍文化,2018年7月31日),收錄〈早頓桌頂的鵝仔菜〉。

呂美親主編,《台與現代小說選》(前衛出版社,2022年6月1日),收錄〈自由時代〉。 

呂美親主編,《台與現代散文選》(前衛出版社,2024年7月17日),收錄〈樹婆ê查某孫〉。 


製作中: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文學系列」詩選《暗房與光》,雙囍出版社,
收錄〈海湧的聲〉、〈 石頭所記憶的代誌〉、〈 挽花——佮黃晴美相搪〉、〈夢幻騎士〉。由向陽、陳允元選錄。

金安出版社,《台語文學讀本》,收錄〈自由時代〉。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香港基督教墳場研究

 今天早上到宇宙光的馬禮遜講堂去聽邢福增教授談「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生與死 」。

搭公車去,第一次得找路,稍微遲到。到達時查時傑教授先開場,講了一些臺灣的基督教墳場,主要談到信義宗的復活山,提到他們有為所有埋葬於此的信徒建立名冊。

邢教授主要介紹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基督教墳場,進入正題前,他介紹了香港基督教墓園的發展,由政府提供土地給基督徒作為墳地。給大家看一些有特色的墓銘。1842英國取得香港之後就在跑馬地對面山丘成立多個不同宗教的墓園,提供給外來寓居者:歐美人(天主教、新教)、穆斯林、祆教徒、歐亞混血兒等等。新教墳場後來改為殖民墳場,又改為香港墳場。

他這場演講主要談這座花園般墳場中和基督教宣教師相關的墓。1843-1854就有八位宣教師的太太及女宣教師離世,還有八名夭折的幼童,兩位宣教士。所屬的教派和差會,幾乎就是香港宣教史的圖像。他談這些悲傷的故事:18歲就隨夫到中國宣教的何顯理,生第五個孩子時去世,才27歲。1920、21則有兩位壯志未酬的年輕宣教師,一到香港就病逝。

他的研究很有意思。我們若不趕快整理台灣基督教墓園的故事,恐怕宇宙光就會搶著做了。

他的著作《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增修版)去年出版,想找來看。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楊王滿牧師娘告別禮拜

4月2日參加楊王滿女士告別禮拜。她最為人熟知的身分是楊啟壽牧師的夫人。

楊牧師夫婦牽手度過64年,感情彌堅,十分感人。楊牧師親撰的故人略歷,女兒淑雅編輯的生平剪影,令人感動。她的溫藹親切、純真美善,活在和她接觸過的人心中。
揚啟壽牧師南神畢業後就到玉山神學院服務30年,曾任玉山神學院院長,後來又被委任為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退休後一家人過著簡樸恬淡的生活。
王滿女士的父親王傳宗醫師出身民雄,在嘉義市開設恩寵醫院,是一位待人誠懇的基督徒醫師,母親林明月是東門教會長老。兄王英石(2022年去世)是嘉義名醫。
王滿女士熱愛音樂、園藝,除了獨生女之外,也把陪伴她的貓咪當成子女關愛。
和她的接觸不算多,但是很受她的氣質吸引。她是醫師女兒,卻沒有驕氣,有的是極好的教養,關心的能力,美好的內在。
日本基督教團曾經訪問楊牧師,寫成一本傳記《與受傷的蘆葦同在》。在書中楊牧師說神學院畢業前,有資深牧師勸他找對象要找牧師的女兒,因為楊牧師是第一代基督徒,在教會界缺人脈,最好能找有力的牧師聯姻,比較好開展事業。楊牧師微笑不語,當時他已有心靈相通的女朋友。他當然也擔心生活優渥舒服的醫師女兒,能不能跟他過吃苦的生活。但是他被派往交通生活不便、荒僻待開拓的玉山神學院、負起培育原住民傳道者時,阿滿小姐堅定地說:「你到哪裡,我就到哪裡。」
王滿女士在玉山神學院負責部份音樂課程。今天玉神校友從各地來組成詩班,在禮拜中獻詩,還唱了玉神的校歌:山之歌。
對她來說,玉神的歲月是艱苦又快樂的,最有意義的一段。
淑雅將媽媽畫的小黑貓和她自己畫的白貓做成貼紙,這圖像也放在訃聞裡,因為貓在王滿女士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很美的禮拜。一起懷念、致敬,繼續愛。




影集:混沌少年時

Netflix熱播的 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確實值得矚目。

每集都採取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很神!演員也都非常厲害。劇本的發想和用心很動人。

第一集我們跟著辦案的警官去逮人,全副武裝的警察凌晨闖進一個平凡的家庭,13歲的孩子嚇到失禁,被送往警察局偵訊。沒有無謂的恐嚇,可是按照程序的過程令人感覺不安,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照規定給各種保障:必須有成人陪同、可選擇父母之一,沒有律師可由警察局找律師,若認為受到不當對待可以申訴。跟著孩子的父親感受到滿頭霧水、惶惑不安。孩子一直否認有做什麼,看起來如此無辜,然而在偵訊時警官擺出證據,街上監視器拍下孩子殺害同學的場面。

第二集呈現公立學校失能。警官到學校做調查,想進一步了解案情,追查共犯。我們跟著他看見老師們對學生的無能為力,以及青少年封閉的次文化,霸凌、歧視、惡意滿滿互相對待,在其中掙扎求生的學生處境,看得讓人傷心。
這集的鏡頭穿越整個校園,跑過街頭,有上百人移動的場面,十分驚人。最後讓鏡頭飛上天來轉場,手法絕妙。
看到這集為止,覺得這齣直指社會結構問題,呈現「為善」的困難。但還是帶著一些天真的期待,希望父子更加坦誠的互動能有所幫助。警官兒子是一個對照組,他也受霸凌,但他用低調的策略保護自己,冷眼旁觀網路生態,還適時幫父親一把,是成熟世故的青少年。但這種明哲保身,是否也助長了惡?

第三集是心理師和少年犯的對話,逐漸暴露孩子的犯案動機,以及他的心理狀態。心理師是女性,這集也藉著她巧妙處理了性別對立,女性易受害的情境。

最後一集描寫少年犯家人的遭遇,面對的方式,心情的轉折。最後幾分鐘,心碎的父親進到孩子的房間,抱著小熊痛哭,忍不住跟著哭起來。

看完這齣,心情很沉重。故事設定是一個平凡正常的家庭,家人彼此關愛,一個聰明又成績不錯的孩子,卻在網路社群文化的帶動下,加強了自卑感和仇恨心,鑄成大錯,還不認為有錯。父母的自責與痛苦,觀眾感同身受。不知道為何我們的社會變成這般模樣。

透過本劇才知道網路上有猖狂的厭女文化,對青少年造成重大影響。身邊沒有青少年,但我想那些有孩子的朋友對這種情況會感到恐懼不安,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我仍認為應該讓孩子自由探索,但父母必須設法讓孩子願意談他所見到的種種,討論他的困惑不安。只是,資訊流通這麼迅速、影響很快,要掌握青少年次文化實在很難。除了保持分享溝通,以及透過引導建立孩子識別是非對錯的能力,也想不出有什麼方法。

電影的手法讓人想到肯洛區,但肯洛區的電影是純正左派社會寫實主義,有著清晰的批判,仍帶著改革者的樂觀,呼籲團結與抗爭精神,這齣並沒有這樣的樂觀進取,而是一步步帶領我們看見凡人之惡,不給簡單答案,某種程度令人陷入無力感,不過也因此讓層次更為豐富,每個點都有多可以繼續挖。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音樂會:生命河流

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這場西尤島的西塔琴吟唱,看到時有動念想聽,但後來忘了買。感謝昨晚樂友雷加贈票,趕上這場有意思的音樂會。
西尤島由三人組成:西塔琴、吟唱和電噪的吳欣澤、鼓組的曾淵明、鋼琴的唐佳君。第一段落是迷幻搖滾,鼓聲和電噪極強,轟轟然,還有紅通通的燈光。曲名很有意思:生命河流、血肉之軀、牧羊趕集、叢林雷雨…..。喜歡後搖的我聽得很過癮,但可能有不少聽眾是衝著西塔琴而來,對這種搖滾風感到訝異。鄰座的先生這段落完全沒鼓掌。
第二段加入印度塔布拉鼓手艾卡旭杜貝,和西塔琴合奏印度音樂,見他雙手如彈鋼琴般擊著兩面鼓,節奏複雜、音色多變,令人驚嘆!鄰座開始鼓掌。西塔琴也奏出大家比較熟悉的印度風音樂,很令人沉醉。看到吳欣澤拿出弓來拉,才知道西塔琴原來除了按弦撥弦外,還可以像提琴家族那樣拉。
第三段加入兩位噶瑪蘭族年輕歌手:沐特黎杏和龐志豪,和其他的樂手一起演唱三首歌。他們開口唱「採蕨貓菜流浪歌」,我覺得心臟似乎被擊中,眼淚掉下來。那是非常簡單的歌,調子和台東調相近,是日常大家都會哼唱的歌,可以一直唱一直唱。吳欣澤試著帶領大家一起唱,可能是演奏廳的氣氛不那麼放鬆自在,起先沒什麼人唱,後來才有小聲跟唱。如果是戶外野台,氣氛一定很High。另外兩首是祭典時唱的,沐特的歌聲很能帶人進入神聖之境。
演後有短短的座談,發言很踴躍。吳欣澤說,這場音樂會的每部分都是他生命的經驗,第一部分的迷幻搖滾,是他很想跳脫物理限制的自我,第二部分的印度、噶瑪蘭,都是構成他的因素。他是祖母帶大的孩子,聽祖母唱噶瑪蘭語的傳統歌曲,聽花蓮的海浪。常想到底自己做的音樂是什麼?該怎麼歸類?或許不用歸類,就是這樣。
座談會上發言的人多和我感受接近,第三段的噶瑪蘭歌曲最感動。
這麼有意思的世界音樂,非常感動!
轉錄「生命河流」的解說:
「生命 與河流很像
無論過程 是長是短
或蜿蜒 或筆直
都還是一樣 有著開頭與結束
河的結束
是通過出海口 回到大海
生命的結束 應也是如此美麗才是
獻給世上每個 已先行離去的生命.」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電影:秘密會議

 英國電影《秘密會議》,評價不錯,我因為主角雷夫費恩斯也覺得想看。不過得知故事原作是丹布朗,有點警鈴響。(後來發現並不是丹布朗的作品,而是羅伯特哈里斯的作品)

還是特地找時間去看了。

故事是教宗選舉,主角是負責行政管理的主教長,主持選舉,同時自己也是有投票權的樞機主教。

片中教宗候選者們的問題,覺得以教會實況來說,九牛一毛而已,情節輕微到可以忽略不計那種。但片中呈現自由派弱勢、腐敗、不團結,還真是很現實,令人揪心。

可能因為看之前就看了影評而知道故事,缺乏驚奇感。這類懸疑電影還是要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看,才有娛樂性。

陷入內鬥、互相傷害、找不到出路,結果橫空出現一個圈外人,出現新的可能性,也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危機。忠於職位、苦心克服危機的人,難道所做的都是一場空?令人感嘆。

看了電影,沒有娛樂到,反而因為片中描寫的自由派無法護持多年奮鬥成果而想了好幾天,心情很差。

教廷為題材的電影,還是「教宗的承繼」優。

電影對人性的描寫不夠深刻,感覺故事說得平淡,轉折也莫名其妙。

真正的教廷掌權者,對每位樞機的情況應該都有所了解,選舉前有各種醜聞的可能性,早該排除,特別是聲望、呼聲特別高的,一定被調查又調查,有問題也知道該怎麼遮掩。

電影大量使用像攝影作品般的中景定格,或是逼得很近的特寫,而比較少大景。這手法也算是特色吧。



第一屆海翁台語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