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有極為單純感人的力量,不僅在取材上(純樸山村的孩童們)、更在影像上。狹小課室內孩子們的種種表情和活動,看起來就像在身邊一樣,讓人融入其中;山區四季變化的風景,每個鏡頭看起來都像是一張明信片。電影的導演Nicolas Philibert ,常以單機作業,自己執鏡,讓孩子們不會因為攝影作業而受打擾。大部分的孩子都很羞怯、安靜,結果頑皮的JoJo很搶鏡頭,也最不怕鏡頭,所以我們就會看到JoJo成了最佳配角,為本片增添不少活力。
電影呈現了山村小學的一年,彷彿標本的切片,我們會想知道每個孩子更多的故事,想知道在電影之外他們的生活。想知道那個為爸爸生病而哭泣的孩子,上了中學之後變成什麼樣?想知道那個有點自閉的女孩是否能夠在老師的持續關懷下走出心理樊籠?更想知道調皮的JoJo是不是學會了守規矩?
電影結束在學期末的告別中,老師一一吻別孩子們,最後一瞥的落寞神情,令人心酸。看著這一幕,想起小時候讀「愛的教育」,有一段是主角陪父親去看父親的小學老師,老師還保留著學生的作業簿、成績單。一年年送走自己曾經盡心照顧過的學生,雖然不捨,但看到他們因為所受教育而有一些改變,這就是一個熱愛工作的老師一生最值的驕傲的事吧!
前幾天這裡的BBC也剛好播了這齣電影,好看。正如judie說的,放假告別學生那一幕,好有力量。
回覆刪除前一陣子也看了另一齣電影,不知道台灣有沒有上映,叫做The chorus,也是法國片。講一個老師在一個偏遠小學裡找到了教職,突發奇想把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不僅那群冥頑不靈的學生開始懂事起來,老師也重拾失去多年的音樂熱情....
可以看看這電影的網站,音樂很好聽。
wobblies
回覆刪除有的
這部電影
在台灣叫做「放牛班的春天」
想起人本雜誌上面有個在法國的台灣媽媽
回覆刪除固定每個月會寫一篇觀察法國學校的文章
有一回 她便提到那些在山理或偏遠地區的學校
那些偏遠地區的學校 人雖少 卻也還是有分公立和私立的兩種
有趣的是 私立學校好像都是教會學校 也多是右派的家庭
公立學校幾乎都是左派的家庭
教會學校不缺資源和師資
而公立學校 每年都有一個類似"巡迴教學"的團體
這個團體的老師 是來自各個地方對於偏遠地區教學有興趣的人所共同加入
看哪邊缺老師 就去哪邊協助幫忙
當初讀到這一段的時候 心底非常感動
︿︿
回覆刪除不知道這個片子要去那邊買阿?
我們是在誠品發現的
回覆刪除第一次看是在德國的古舊電影院,雨夜,但電影院裡人擠得滿滿的,片子開始時,那緩慢的速度引起一點竊竊私語,咳嗽聲與吸飲料的聲音,但是到最後卻變得鴉鵲無聲,大家都被拉進去那個安靜的小山村,進入那間大家得小聲地講話的課室.
在德國中學教學教得身心俱疲的朋友特別愛這部片.因為在那裡面可以看到愛心與耐心似乎還是有一點點回報的.
那幕在野餐後,一個小女孩走失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導演沒有交待那個孩子如何找回來,有沒有挨罵等,只有讓我們遠遠地看到老師在高及肩膀的麥田裡,無奈而焦急呼喚孩子的身影,在風中搖動的麥子,好像教書生涯無數無奈,無法勝過的挫折...
我很希望,也有點相信,導演到最後應是放下攝影機,跟著一起找小孩去了.
我也在Blockbuster租到這部片, 看到這老師對混齡教學的功力, 在現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之中已經相當罕見了。還有老師對學生潛能無設限地激發, 學生偏差行為矯正的溫柔堅持, 真是令人感動!希望在急功近利的臺灣社會中, 大家多多介紹本片, 讓我們下一代能更有機會受到最精質的教育!
回覆刪除現在是流著淚寫下我在20分鐘前看完的感想. Be a teacher. 真的是很需要很強烈的愛心及耐心. 我也希望自己可以隨時提醒自己對孩子們的教學. 很多感人及無耐的畫面,朱立安幫助家裡可以開卡車,清理牛棚,照顧妹妹. 母親對有學習困難的女兒的親情及父親重病的孩子...我的第一滴淚是當老師對他說: 沒有人想生病,生病也是一種生活......想起了生病過世的母親. It's really a good movie and can touch your heart for long tim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