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8日 星期一

批判從未缺乏過

以下是這篇文章引發的一些想法:

首先,台灣的經濟衰退並非始自2000年,我想早在十年前或更早之前大家就都知道台灣的發展會逐漸停滯。日本的例子就在旁邊。在全球化發展機制下,台灣本來就不可能維持永遠的優勢。當然政府效能不彰、方向不清、不能給企業與其他國家競爭時更好的條件,是應該被責備,但也應該考量台灣社會的特性和世界經濟趨勢等條件。

台灣這幾年政治、社會的亂象,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卻不應該簡單歸因。以南方朔這篇文章來看,他所採用的資訊,多為媒體刻意炒作的議題,是否能依此作為社會分析的唯一材料?這種輿論製造工廠的手法,除了讓人陷入一種更為無助的情緒當中、繼續加強二分法思考,對台灣整體社會的進步,又有何好處?

我不能同意南文中所說的「台灣民主沒有轉型」,縱然現在的執政黨的表現欠佳,在野黨表現也糟,國會更經常荒腔走板,但是人民的權利意識普遍提高,再也不受威權挾制,媒體的自由化更讓輿論市場熱鬧滾滾,五花八門訴求的社團蓬勃發展,這不是民主化的成果嗎?政府所有的舉措必須合法,政策也會因民意、輿論的壓力而轉彎,這不是民主社會的特性嗎?

另外,我不大能同意的,是南文所提到的「批判的空窗期」和所謂的「新批判時代」。

且看看以下這段文字:

所有該做、可做的,台灣一無表現,反而只是在民主輪替的時代轉接中,利用「批判的空窗期」,讓政治與社會經濟向下沉淪。所謂的「批判的空窗期」乃是過去五年台灣政治的總結,它指的是由於政權輪替,以前的批判者在一夕之間都成了權力新貴,而他們留下的位置並沒有人去立刻填補,因而形成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景觀─有統治者的權力,有因為失去政權而不能調適,因而顯得無力的在野黨,但卻沒有真正的批判力量;「批判的空窗期」,統治者會因為不受批判而自以為是,「批判的空窗期」也會助長知識分子加速的向權力投機;「批判的空窗期」耽擱掉了台灣的真正民主轉型工程。

在我看來,這五年根本不是批判空窗期,而是批判大發達的時期。如果是指對現在的政府或執政黨的批判,從來不曾缺乏過。TVBS、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統派和保守派的學者,從民進黨尚未執政就一直罵,民進黨執政後還是一直罵,怎麼會是批判空窗期?至於說「以前的批判者一夕之間都成了權力新貴」,這種說法也不盡公平。有些知識分子的確在民進黨政府中任職,但並非所有政治立場上親綠的就一定替執政黨粉飾。這種不尊重個人差異、一竿子打翻的做法,實在很過分。難道立場和南大人不同,就都是攀附權貴?只有南大人才清高?

事實上,這幾年我們經常看到的,除了泛藍統派決不手軟的批判之外,也常見民進黨內部的自我批判、民進黨老戰友對民進黨的失望嗆聲,更有深具理想性的青年學者、知識分子的批判砲火,不僅表現在輿論上,更在社會運動上。

「新批判時代」早就來臨了,而這正是台灣民主轉型的證據。

依我看,台灣現在缺的不是批判的力量,而是批判的力量在藍綠意識形態對立中經常互相抵消。

為什麼南部的一些廣播電台的賣藥節目都談起政治來?為什麼汪笨湖的節目有賣點?主要原因是人民對主流媒體一面倒的言論感到十分厭煩,需要有共鳴。

主流媒體的批判方式,才是導致政治人物可以靠意識形態掛帥取得選票的原因。

我覺得真正對台灣有益的,是就事論事的批判,是跳脫各自政治立場偏好的批判,是脫離二元對立的批判。

批判除了針對別人,同時也得檢討自己。

批判是做價值觀的討論和教育,而不是散佈仇恨情緒。

從南文的文字中,看不出所謂的「新批判力量」到底何在?這半年來的不滿聲音,又是指什麼?不過,面對台灣的未來,我並不那麼充滿無力感。在年輕一輩的評論寫作者當中,已看到批判力量正面化的可能性。

「藍色焦慮」和「綠色焦慮」會成為過去的。正如南文所言,台灣人是「顧腹肚,再來鬥嘴鼓」,務實的本性才是最後的決定者。一切意識形態之爭,一切說大話放空砲的政治作為,在這民主社會中自然是經不起考驗的。而打高空、充滿知識分子傲慢的批判,也將在民主的浪潮中被揚棄。

17 則留言:

  1. 早該開幹啦。
    閣下又狠又準

    私以為主流媒體這票大聲公,擁有發言高台,狗眼看(台灣)人久矣,早就錯將吐槽為批判了。
    民間\艸根的批判聲浪無日無之,這票高傲的忙/盲/茫人可能無暇收聽、不然就是傲慢地故意不屑1顧。
    再1次

    回覆刪除
  2. 基本上我認為南方朔是過氣又不認真的批判者,如果他有資格被稱為是批判者的話.
    在全球化的結構中,失去了具體的反抗對象,有太多複雜的權力問題要去做分析.
    簡單地把一切怪罪到國家政府,不去看現在的壓迫與苦痛的根源到底在哪裡,真是懶惰有自戀的批判者啊!

    回覆刪除
  3. 台灣現在缺的不是批判,而是缺看得到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眼光.沒有這樣的眼光,批判真的只是狗吠火車. 而且這火車並不是自大的政府,而是一團危險而混亂的東西--全球化市場令人感到無耐的詭異機制!

    回覆刪除
  4. 其實南方朔、龍應台等這樣的人物,對我們一部分的六年級生來說,或許還存有一些傳奇性,在我們的想像裡,他們似乎是某個時代的「導師」般的角色。不過的確,近來他們的「批判」與「評論」,著實會出現令人難以下嚥的情形。許多高來高去的文字,總是不免露出「立場先行」的馬腳。

    部分出版業界以及兩大報,已經把他們的「批判」高高擺在幾乎形同「神明指點」的位置(譬如有人幾乎像是「推薦書籍專家」)。於是他們成為不可一世的「大師」。那種來稿必登,再加上適度的操作,幾乎是媒體操弄出來的「文化現象」,真是慘不忍睹。

    回覆刪除
  5. 那些批評台灣民主沒有轉型的檯面上的評論人
    基本上完全漠視台灣 civic society 的驚人活力與對政府的制衡
    把民主的退步或進步完全歸因或歸罪於政府
    這些人對政府的想像是站在奴才的位置
    奴性不改的叫囂著"萬能的政府你要帶領我們經濟起飛帶領我們走向民主"
    完全忘了作為一個公民手上擁有的資源與力量

    回覆刪除
  6. 這篇我也看了!!
    每次看南方朔的文章,看到超過一半左右,我的頭就會莫名其妙的痛起了來!!
    搞了半天,常是複雜的文字結構包裝膚淺的論點!
    閣下能為文一批!實是大快人心!

    (在我成長的年代..南方朔好像是一個很有理想性的詩人...難道我搞錯了嗎???)

    回覆刪除
  7. 阿濟:

    這篇文章我當天也看了,
    當然也是被「新批判時代到來」這幾個字所牽引。
    對於任何想開刀的人,無論是怎樣早"便"不出把戲的老狗,
    遇上如此文字,多少都還是有期待的。
    結果,當然也是失望。是自築稻草人的砍法。
    因為缺乏真正的社會分析,無法找出路線與力量。
    台灣自居"反對派"的知識份子狀況還是一樣遭,沒有長進,砍不到"綠營"真正要害,
    未來針對綠營的批判,看來只能靠新世代的本土知識份子了。(欸。這是老話。)

    回覆刪除
  8. 上星期一、二,因為319鄉鎮的事,跟天下雜誌和豐偉去埔里一趟,
    和新故鄉基金會的廖嘉展聊了很多,
    我問起他當年為何會從人間轉到社區工作?
    廖董說,他覺得對社會除了批判以外,可以再多作一些事情,
    所以,他加入了社區運動的行列。
    聽完心有戚戚焉。

    真的是「新批判時代的到來」嗎?
    還是這是個「言論家多過行動家」的年代!

    回覆刪除
  9. macondo、豆腐魚,

    你看!你們的識見多麼精采!

    我所說的「更有深具理想性的青年學者、知識分子的批判砲火,不僅表現在輿論上,更在社會運動上」,就是指你們這幾位我所敬佩的新生代。加油!

    有這樣的年輕人存在,台灣是無法被唱衰的。

    回覆刪除
  10. 豆腐魚:
    有那些用行動與生命,而非用言語文字來批判的人,
    才會有一種新批判的力量吧

    回覆刪除
  11. 昨天剛跟一位興趣相投但政治立場迴異的好友電話辯論,judie這篇文章正好為昨天思路不清的我批到重點~

    借我轉載吧?

    回覆刪除
  12. anarch,

    轉載當然沒問題。

    我覺得自己的想法並不周延,希望有更多人從各角度補充。

    回覆刪除
  13.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過去所知道的南方朔寫出來的東西 (雖然近來已經數度為他的文章跌破眼鏡)。除了連篇賣弄附加英文 (或說以英文為其真實性與學術價值背書) 的深奧詞彙之外,他的邏輯和建設性思考在哪裡? 世間本來就沒有永遠的"黃金時代",但是用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調查數據來佐證台灣的凋謝已是 "方法論上有重大瑕疵",更不用說他儼然認定民進黨政府下台、以及與中國大陸共創美好雙贏局面以完成世界道德任務 (請見他過去的高文) 始能挽救台灣凋謝這樣的詭異論調。最令人覺得慘不忍睹的是,在這篇談論批判的文章裡,他最後跳躍性地把批判和台灣之凋謝與萬能無助這樣的東西連在一起,請恕我愚昧,其間用意、邏輯及論述之有效性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我同意版主說的,台灣的新批判時代早就來了。從最粗糙的層面來說 -- 不然也輪不到你南方朔在這裡吊書袋、選擇性地擷取資訊、以一面倒的非理性情緒去大罵民進黨政府、以似是而非的社會學理論(?)在耍弄嘴皮;再進一步而言,如版主所說的,後威權時代的台灣,人民權利意識發達,影音、平面媒體以及網路社群的發言踴躍而且自由,社會團體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各式議題和不同聲音呈現出來,人人都可以罵任何事,罵統治者的聲音更是波瀾壯闊,怎麼說沒有批判呢?! 這不是一個民主向前邁進的公民社會的健康表現嗎? 或許批判的量和質仍不夠令人滿意,但是我相信這是可能隨時間而改進的。

    當然,如果說只有政治菁英、社會文化精英或學術菁英的批判才配稱得上批判,只有這些人的批判在南方大師的眼中才有造成改變的力量,只有這些人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民主轉型,那台灣的小民如我們,對南方大師而言,的確是吠火車的狗吧.... 然而,對我而言,批判的存在以及有被大眾聽到的管道與機會,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認為只有被政府採納的批判才是有價值的。我認為敝人我和馬英九對政府的批判,都同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只是現實是他的影響力比較大罷了,而我,火車雖然照開,我仍驕傲地堅持要吠,更驕傲沒人會因為我吠而來把我抓去關。至於台灣憲政史上政治力和經濟力最強的在野黨為什麼在南方大師眼中沒有批判的力量,以 "因為失去政權而不能調適,因而顯得無力" 來一語帶過,也實在太沒有研究精神了,希望他下次寫一篇來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更有甚者,如果能來一篇深入探討台灣現代的公民社會中,批判的聲音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制度化地、有效地呈現,進而造成影響,應該是更有建設性吧?

    文中最後一段充滿了勵志的氣息,因為趨勢大師忽然無厘頭地向我們宣佈 "「批判的空窗期」宣告正式結束,一個新的批判時代已告開啟。如果我們注意到最近這半年來的發展,當可注意到新的不滿力量已日趨強壯,...." 令人頓時落入五里霧中。如果只是廉價地利用許文龍的表態或他自己解讀闡釋的痛苦指數,就可以來見證一個符合南方朔個人喜好的新批判時代的到來,那我真的不懂為什麼他認為以前沒有這樣的 "新批判"? -- 他難道枉顧了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中廣以及他本人等長年的努力與貢獻嗎?!

    此外,對於全球化的諸多相關議題,我仍在思考。但是對於他所說的,"近年來的世界,由於全球化擴充了競爭的壓力,幾乎毫無例外的,每個政府都格外必須強化其領導性,始可能帶動出活力,在競爭中突圍。"我感到過分簡化,應該有更複雜的因素需要討論吧?! 此是另話。

    我真心哀嘆這曾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欣賞的文字工作者、評論家、分析家的隕落... 向來對他寫的東西是有特別的敬重、期待和信任的,想不到如今他可以讓我如此驚愕與失望。意見不同是一回事,但論述的方式、邏輯、資料的選擇和辯證的過程,讓我忽然對 "大師" 二字啞然失笑。看他寫出那樣的東西,覺得很可怕,他常是以一種智性、學術、專業的包裝,而實際上是非常反智的 methodology,來傳達個人強烈的、已經沒有中道的政治情緒。這次這一篇又是反智、愚民的上乘佳作。

    近來每次看到他的文章,就很希望有頭腦清楚、知識豐富、筆鋒健銳的人給他一些有力的不同意見,所以要給版主拍拍手! 我們對台灣的批判從未缺乏過,也該是給南方"大師"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一些認真批判的時候了!

    回覆刪除
  14. Hemlock 的留言真是令人佩服,除了心有戚戚之外,您的分析比我更有條理、更清楚、更有力。

    我贊成應該有人出來批判這些「大師」。您的文章比較好,應該試試給中國時報,讓他們可以平衡一下。


    回覆刪除
  15. 其實我知道南方朔所謂的批判,和我前文所說的批判在層次上未盡相同,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主導關於台灣前途的論述,長期以來沒有比較強有力的不同聲音來修正或駁斥他們的論述。這一點某方面或許是真的,譬如在 "愛台灣" 這樣的政治正確之下,過去很少人能受得住被扣上 "不愛台灣" 這個大帽子;在強調 "台灣主體性" 這樣的思考邏輯之下,中國於是便自然地被列為相對的客體,並且常是唯一的相對客體;在建立台灣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他們也並未省思中國的民族主義正是對台灣民主與自決的一項威脅工具,民族主義很廉價卻很有用,台灣在批判中國愚蠢的民族主義之時,是否自己也在邁向過激的民族主義?.... 這些是我們所有台灣人都可以去想的,不僅只政府或反對菁英。

    然而南方朔將許文龍的話、中下階層的"民不聊生"、及台灣人民的生活痛苦指數當作風向旗,來預言一個新批判時代的來臨,說好聽些是過分樂觀,難聽些則是一個不夠用功又被 overrated 的評論者的僭越演出 -- 要當社會文化分析家也不是,要當預言大師或算命仙也不是,要當清高中立有風骨的中國文人也不是。我個人認為,對於民進黨政府的批判論述,應該有更好的例子吧,像是 "我愛台灣正是因為台灣給我不愛台灣的自由" (這好像龍應台有提過,雖然龍應台的文章問題超級多,此是另話),或者有人也許會說 "經由愛中國來愛台灣,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或者可以質疑政府在經濟發展、言論自由、民主政治和民族大義等等事項上的優先順序為何? ....

    當然這是個人所舉非常幼稚、不周延而過簡的例子,但我要說的是,或許某層次的批判是還未成熟的,但是我們對於對台灣各方面的批判、反省和期望是從未停止的 (南方大師,你對台灣的希望還在嗎? 不過,當然你有失去希望的自由),這樣的活力正是我們繼續進步更臻完美的能量。莫說批判一直存在並且將會更成熟有力,就算如南方大師所說某層次的批判空窗期真的存在,許文龍和生活痛苦指數也不能保證並說服我們去相信南方大師所認為的那種夠格的批判將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充其量只是經由大師的詔告而讓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忽然有了虛幻的存在,讓原本就存在的東西忽然因大師之加持而不再隱形。

    問題是,大師有加持的實力嗎?! 很令人難過地,他或許沒有實力,卻有行銷其想法的魅力。這是我會想花時間寫這樣的東西的原因。每次看到他的東西,基於過去的信任和欣賞,都會給予額外的注意和思考,進而認真反省批判自己謬誤的想法。最後卻常不得不承認,他實在太不用功了,強烈的立場更造成他論述寫作的盲點。但是,因為掌握著媒體資源和頂著大師光環,這樣品質不佳、論說不嚴謹的文章都可以廣為流傳、左右視聽,相較之下,許多其他有內涵、呈現更多不同聲音的文章卻未必有可堪匹敵的發聲管道,更遑論批評他的文章了! 我也懷疑,如果有人真的投稿中時去批評南方大師,會被登出來嗎?! (請原諒我對中時電子報凋零殆盡的信心...) 很希望有人可以寫出像姚人多批陳文茜那樣的東西,當然,我們更要在網路上繼續發聲,面對資源的不平等,只能期望我們的批判以質、量和堅持而贏取一些傾聽與共鳴。

    回覆刪除
  16. Judie,
    許久不見,禮拜日你那又黏在一起的姐妹(引其本人所言)到新店來開會,下午他到貓空山上,有機會碰到了面,數年未見,真是高興萬分,他給了我你的blog,想說上來瞧瞧,順便敘舊,沒想到一看還真是熱鬧。
    另外沒想到的是,原來有這麼多英雄所見略同。我也很喜歡閱讀南方朔的文章,可是這幾年來他的東西,說實在真的走樣了。靠著賣弄語言學的東西,(以為讀者都不懂),其實毫無內容,其所謂的批判部份,卻又欠缺說服力,充滿個人主觀且牽強。
    除了評論文章散見各主流媒體外,南方朔這幾年靠替出版社推薦新書,亦儼然成為文化/出版/評論界之一方霸主。(現在去書店隨便逛逛,十本新書當中,可能至少有五本都是南方朔推薦背書,想躲都躲不掉。)這只能怪台灣主流出版社太懶惰,也太迷信名人牌了吧。

    回覆刪除
  17. 看到各位的回應,讓我對台灣又重燃信心!台灣還是有希望的!

    我常去看一個「與媒體對抗」的網站,其間有不少立場公正的批判文章,但也難免有些過於「立場先行」的貼文。但整體來說,還是個好的政論論壇,如果有您們這樣理性的年輕人能夠去參與討論,對台灣的前途一定有很好的正面影響。以下是該網站的網址:
    http://www.socialforce.org/phpBB/portal.php

    回覆刪除

養生和兩位女性之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