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談談「台客」。這個詞彙如何出現,莫衷一是。但是一般認為最初是「外省掛」用來稱呼與其對立的「本省掛」,使用時常加個「土」字。衍生出來的意義,就變成凡是很俗、很「聳」、很沒品味者就是「土台客」。(插一句,我也是直到現在才知道外省人把台灣歌曲一律稱之為那卡西,以鄙視其簡陋低俗)。至於內涵呢?那就不必定義了,隨著時代變遷,「土台客」的形象也是與時俱進的。
先不談「台客搖滾」等轉化台客形象的運動,「台客」一詞的確是個貶詞,而且是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貶詞。轉化是一回事,但是當前還是有人感受到此詞的貶抑意味,就不應被輕看。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日本人經常對台灣人喊:「你啊」(Li2-ah)。和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日本同學討論過這個詞,他認為這個詞本身,根本沒有惡意,而且日本人還是用台語來稱乎台灣人,他無法明白為何台灣人對這個詞如此敏感。但是對台灣人而言,被叫「你啊」是一種無禮的對待,代表日本人的優越感,在他們眼中台灣人無名無姓,沒有個人,只是其使用的資源之一。這個字明明白白地標示出殖民地台灣人的處境,台灣人在當時沒有權力說「我不是『你啊』,我是某先生」。那種悲憤感,應該是所有被壓迫民族的經驗吧!
吳濁流在小說中,把這個詞寫成「貍阿」,我想他的感受,就是這個詞簡直就是把台灣人當低人一等的動物(動物權運動者不要找我抗議)。
鹽份地帶作家林芳年寫過一篇小文,提到明治製糖的社長中川蕃寫了一本《糖汁餘滴》散文集,裡面大量使用「你啊」一詞,明明是本寫得精采的好書,但台灣人讀後只感到沒有止境的侮辱,只能膾炙「四腳仔」之口(台灣人也有對日本人的衊稱)。
日本人叫台灣人「你啊」,外省人叫台灣人「台客」,名詞本身都沒有壞意思,但是使用者的態度讓人對這些詞無法忍受。
我不反對「台客」的自我翻轉、重新詮釋。說這些,只是想澄清:一個名詞的出現是有歷史背景的,而其附加的侮辱感要完全除去並不那麼容易。
例如,就我個人而言,我會高興自稱:「我是台客」、「我很台」,但若某位不認識的人說:「你好台喔!」我可能勃然大怒。
先這樣。
有關台客現象討論的好文:
有關台客現象的現場資料:
為何我說這是個蔑詞,請見這篇:
偏見大集合!我真開了眼界:
阿穎的心情我了解:
10:20補:
Roach說,奇摩的民調,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台客」有歧視味。
漂浪這篇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很多地方和我經驗類似。
8.22補
中時的這篇學者投書,談的是台客品牌在東亞娛樂市場的發展性,很有趣的切入點。不過呢,有點悲哀。真的是,所有的意識形態都在金錢面前投降。
anach推薦這篇。楊主任的看法,是我能認同的「主流」:
有關歧視用語:
8.23補:
台客流行文化的形成:
大學生的台客觀(主流媒體影響下的正面看法):
非常簡化的方式看歧視語的轉化:
新的整理,很值得參考:
8.24補:
推薦這篇及其討論串:
年輕人的觀點,不無道理:
啼俠出手:
8.25補
8.30補
龜趣來嘻:台客和統媒
博客來: 《Call me 台客》書摘
9.1補
Blasts的觀察有獨到之處,看法相當有意思。
「台灣的拼貼文化存在著兩種類型,一種植基於台灣本土、反映了接受多重殖民後的混血文化,另一種則是緊盯著全球消費文化的流行脈動。」
「作為歧視用語的「台客」,該埋葬就給它埋葬,然而「台」、「台式」、「台灣味」作為正面肯定的描述語,我想仍然會方興未艾,無論是要在全球化的文化競爭中凸顯品牌,還是作為懷舊或文化認同。」
8.31文章修訂:
「你啊!」和「台客」
最近「台客」成為話題。說實在的,不大看電視的我,起先實在不了解這個詞為何流行起來,也不是很知道這個詞的意義。找了些資料來看之後,覺得「台客搖滾」想把這個歧視性字眼轉變成代表台灣特色的自我文化認同標記,是個頗為有趣的嘗試,也是台灣青年文化的活力證明。不過呢,「台客」這個詞在台灣社會中畢竟有其歷史和社會的脈絡,很多人使用起來仍然明顯帶有貶意。就以偶然瞥見的電視中某影響力很大的年輕藝人來說,每每提到「台」就非常不屑,那種對不同品味、不同文化的人的歧視態度,實在是很負面的人性教育。
先來談談「台客」這個詞彙的來源。一般認為最初是不良少年的用語,「外省掛」用來稱呼與其對立的「本省掛」,使用時常加個「土」字。後來衍生出來的意義,就變成凡是很俗、很「聳」、很沒品味者就是「土台客」。至於何謂聳?何謂俗?那就不必定義了,隨著時代變遷,「土台客」的形象也是與時俱進的。
「台客」一詞的確是個貶詞,而且是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貶詞。即使在娛樂業者努力包裝「台客」、意圖轉化其意涵之時,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這個詞是有歧視性、貶抑性的。我認為,只要有人感受到此詞的貶抑意味,在使用時就應該格外小心。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日本人經常對台灣人喊:「你啊」,這是台灣人所難以忍受的。鹽份地帶老作家林芳年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明治製糖的社長中川蕃寫了一本《糖汁餘滴》散文集,裡面大量使用「你啊」一詞:「明明是本寫得精采的好書,但台灣人讀後只感到沒有止境的侮辱,只能膾炙『四腳仔』之口」。這裡使用「四腳仔」來稱呼日本人,有「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的味道。這種族群互相貼標籤的歧視字眼,似乎很難根絕。
吳濁流在描寫日治時期生活的小說中,把「你啊」這個詞寫成「貍阿」,我想在他的感受中,這個詞就是把台灣人當低人一等的動物。
一位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日本人很難明白這個詞為何讓台灣人不爽。他認為這個詞本身,根本沒有惡意,而且日本人還是用台語來稱乎台灣人,他無法明白為何台灣人對這個詞如此敏感。但是對台灣人而言,日本人叫台灣人「你啊」是很無禮的表現,代表日本人的優越感,在他們眼中台灣人無名無姓,沒有個人,只是其使用的資源之一。這個字明明白白地標示出殖民地台灣人的處境,台灣人在當時沒有權力說「我不是『你啊』,我是某先生」。那種悲憤感,應該是所有曾經被壓迫、被歧視的民族都能體會的吧!
日本人叫台灣人「你啊」,外省人叫台灣人「台客」,或許名詞本身都沒有壞意思,但是使用者的態度讓人對這些詞無法忍受。
例如,就我個人而言,我會高興自稱:「我是台客」、「我很台」,但若某位自認「比較高尚」的人士對我說:「你好台喔」,我可能會勃然大怒。
我不反對「台客」的自我翻轉、重新詮釋。說這些,只是想澄清:一個名詞的出現是有歷史背景的,而其附加的侮辱感要完全除去並不那麼容易。還有,這歧視用語的意義翻轉過程,到底詮釋權在誰手上?正如楊長鎮在〈從Negro到土台客〉一文中所言:「這樣的顛覆,其意義在於被歧視者的反抗精神,而不在於正當化歧視者的歧視態度,或對歧視措辭的甘之若飴。」「台客」意義的翻轉,若是出於那些原本把台客當做低俗代表、發現有商機後遂玩起詮釋包裝遊戲的人,那是很沒意義的,甚至是對被歧視族群的二度傷害。但若是在長期歧視又缺乏管道改變歧視狀況時,被歧視者以「發揚污名認同」作為抵抗,倒不失為一種邊緣戰鬥的策略。
另外,這波「台客」熱起源於娛樂界肆無忌憚的表現出對某些文化品味的歧視,而一些覺得被「台客」侮辱到的人,也很直接就用上侮辱另一群人的字眼,這雖是人性自然的流露,但毫無自我反省、任由各種偏見橫行,正是這波熱潮中最糟的負面影響,實在是「教壞囝仔大細」。缺乏尊重、包容的意識,不願多了解不同想法者的出發點,只想痛打對方、發洩情緒,難怪社會的對立始終難消。
9.1補記:
發現自己雖然看到有人以「華客」來反擊,覺得諷刺得很好玩,但是在文章中就是無法寫出這個詞彙。總覺得這種「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的做法,除了自己爽之外,並無法改變什麼。
人是無法完全沒有偏見的。但期望誤解、偏見、恨意可以降到最低。
回覆刪除大家對台客都有話要說哩。
我對台客沒有太多體驗,但是對於突出某些特立獨行的行為就視為所謂台客文化,實在無法苟同。
聽完「鬥鬧熱」最終場,回家的路上在想「台客」這個詞,為什麼自己對這個名詞有很深的厭惡,答案有了:「問題是『客』這個字。」
回覆刪除我無法認同自己和身旁週遭的朋友,要有主客之間的位階區分。如果「台客」的意涵就是「以台為客」,那…誰要當台灣的主人啊?
很簡單的推理,素直得彷彿某些立場鮮明的媒體或個人,可是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別人可以說我很台(雖然我聽著會覺得非常怪),可是我不接受「台客」這個詞,要轉要凹是你家的事,我認為那充其量不過是粉飾罷了,有才調就應該使用卡súi-khùi的詞。
昭文說︰例如,就我個人而言,我會高興自稱:「我是台客」、「我很台」,但若某位不認識的人說:「你好台喔!」我可能勃然大怒。
回覆刪除我很有同感。
三十年前念大學,我的社會學教授朱岑樓有一回在公車上碰上,和我講了沒幾句話,就說︰你一定是台灣人。
他講得一點沒錯,我是台灣人,可是我卻很火,因為就就像昭文說的︰「使用者的態度」。
我想,〔客〕字對嗯...外省...語言來說,並不是〔以台為客〕這個意思。據我所知,這個〔客〕的用法,有點像台語的〔a〕尾音,例如警察la,術la,戲a等等,用了這個尾音,便是選擇了一個比較輕視的語氣在說這個對象,叫戲曲從業人員做戲a,不消說正是看不起或輕視這種人。
回覆刪除我不認為〔台客〕是像〔你啊〕那麼〔本身中性〕的字眼,而認為客字本身便是帶有歧視輕視的意味,以實際運用為例,他們會叫中國來的人叫大陸客,叫偷渡入境的人叫偷渡客,叫牽猴的為皮條客,無一不是輕視的意味,也無一是指〔以台為客〕這種意思,以此,台客明明白白是以歧視的語氣在指稱台灣人。
這叫種族歧視。
至於各人觀感,我想這正如同非裔美人可以互稱黑鬼逗趣,但如果哪個小白出口稱非裔美人為黑鬼,恐怕就會死得很難看。
至於爭奪台客定義權這回事,以現況的做法,例如台客搖滾,例如誠品好讀,看來是沒有屁用的,誠實點說,發言的大部分不是他們口中的台客,說穿了,更像是種族歧視者用另一些個華麗虛假的外貌來掩蓋自己使用種族歧視語言的本質,我不相信這麼幹會影響得了那批歧視者,或者說,這也就是歧視你先,定義你後,然後,再把我歧視你這件事賣回去給你,賺點錢這樣。
至於台客,還是台客,沒有變成台灣人。
又對了,與其聽什麼台客搖滾,不如來個濁水溪公社早年的巨作《台客的復仇》,更有為我(們)台客復仇的主動品質。
回覆刪除多謝timo解惑.
回覆刪除我是沒有眷村經驗的芋仔蕃薯,從前有幾次朋友用很自信的口氣,說你們外省人家裡一定如何如何,我都不知如何接腔,因為我家根本沒領配給,老家在彰化的媽媽也從沒拿過擀麵棍作麵食.我反而覺得有這些想像的朋友很奇怪.
不過可能因為有這類的經驗,所以聽到卑南族的前同事說著自己坐計程車時,司機驚訝的說:"你這個泰勞,還會說國語啊?!"又以為學校附近產業道路旁的"酒塔罐頭座"看板是罐頭工廠的廣告.雖然也跟著卑南勇士笑著,其實心有戚戚焉.
趁這時來思索一下"台灣人"的意涵吧.
"台客的復仇"這張專輯應該要買來聽的.
不好意思再啼一下,timo家掛著的"美麗之島人之島"專輯,最近五四三音樂站又有一批新到貨(前些時候店家遍尋不著),沒有的人趕快去敗一張吧.
Timo的分析很有理。「客」本身在外省語言中就是輕視字眼。
回覆刪除不過照這樣看,「你啊!」也不是日本同學所說的中性字眼。一般台灣人不會彼此稱呼「你啊」,這是上對下很粗暴無禮的稱呼法。對!就是很簡單直接的種族歧視!
Timo把這次的「台客論述」本質說得淋灕盡致,直指核心,令人大快!
請問,「台客的復仇」還有得買嗎?
回答一下judie姐的問題吧:
回覆刪除我前些時候還在誠品宜蘭店影音專櫃
看到"台客的復仇"這張專輯
(可能配合好讀專輯在推吧.不然平常也不容易看到)
現此時不知還有沒有
我會建議姊姊找不到的話
乾脆請誠品代訂比較省事
上禮拜在敦南誠品音樂館有看到現貨
回覆刪除想買的諸位可趕快去搶
多謝!
回覆刪除順便再報個馬吧:
下週一至五下午二點半至四點
敦南誠品有音樂講座:
許博允.鍾適芳.林生祥.胡德夫等
如果我去聽了
回來再寫部落格吧
順便敗西低 ^^
那位據說是美國波音公司總工程師的李先生文章……
回覆刪除誠如茱蒂說的,真的是偏見大集合 ><
來報馬一下:
回覆刪除今天中時,民進黨族群部楊主任的這篇從Negro到土台客寫得真不錯 :)
啼俠的解析很銳利。
回覆刪除我們南方人時有拿「外省a」稱外省人,或笑罵不解語意者為「汝是外省也咁是」,皆有蔑意。
另有人每提及外省人,必言「外省ㄓㄨ」
可見島內相互歧視的族群矛盾之1斑
「台客」原在外省族群內部封閉使用,1撮掌握媒體麥克風的外省藝人斗膽公然喧嚷,竟成1般社會流行語彙,諸位意圖正本清源,為時晚矣。
是以,翻轉語意正是台客復仇孤不二章的策略之1。
何況法農早巳洞察:「過去的奴隸要讓自己被(白人主子/他者)承認……單方面行動是沒用的……由於彼此相互承認,他們就也承認了自己。 」
「為了獲得自我(意識)的確信,就必須整合承認這個概念;他者,同樣地等待我們的承認,以便在普遍的自我意識中充分發展。」(《黑皮膚白面具》〈黑人和黑格爾〉)
沒有什麼「大和解」,承認便是1種和解(所以,已開始有人叫他者為華客FxxK),啦。
在口頭上佔便宜,是最簡便的洩憤啦!
回覆刪除台灣人罵日本人「四腳仔」、「臭狗」,罵中國來的新住民「阿山仔」、「啣柑的」(還真是委婉?),也被日本人叫「你啊」、「清國奴」,被新住民罵「土台客」、「死老百姓」(我特別討厭這個詞,比土台客還可惡,充分表現統治階層優越感)。
這種互貼標籤的遊戲,並不會隨著台客新論述就結束,可能衍生出更多新標籤來,如「華客」等等。
苦桑說,翻轉語意是孤不二章的策略,這點我贊同。這次新論述的提出不少人都用到後殖民論述,儼然是這個策略的正當性來源。但正如Timo所說的:先歧視你、再定義你,誰來操作這個策略呢?是「正台客」還是那批把「台客」從眷區用語變成全民用語的人呢?
我的意圖也非「正本清源」,只是想把這個詞彙的出現和對我的意義做些整理。並且繼續觀察這個話題的效應,以及台灣的族群現象。
跟各位報告一個諷刺的現象
回覆刪除在表面上是鼓勵台灣文化的台客搖滾演唱會上
五百出場時說
"晚上好!"
王八蛋連這裡是台北和北京都搞不清楚
據我所知,"台客"一詞是英文"tike"的音譯.
回覆刪除tike,鄉巴佬,野狗之意!
最早開始在中國上海留學生中使用,用以稱呼在上海的其他外來移民.
蔣氏政權裡多是上海一掛,逃來台灣,對台灣人照舊沿用這樣的鄙稱,據家中長輩言,至少在1960年代就廣為在外省族群中用以稱呼台灣人!
但絕不在你面前提及,歧視的意味不言可喻.
過去外省族群掌握權力,這樣的辭彙還能隱晦使用;這幾年或許有些被壓迫的不滿,這樣的名詞就公然沸沸揚揚操作起來!
稍稍注意一下是哪些人的節目中在操弄"台客"一詞,就可以明白上海人在其中的微妙地位!
對於意圖用"次文化意涵"來扭轉"台客"一詞歧視的語意,我覺得沒有任何意義.
很多人被告誡不得在非裔美國人面前使用negro這詞,這是因為很可能會被飽以重拳!
對我而言,這事就這樣簡單,誰用台客稱呼我,我絕不會對他客氣!
誰在我面前使用台客一詞,我也絕對會義正嚴辭地請他小心用詞,當越來越多人沒辦法在這個辭彙上得到快感,這個辭彙才有機會被遺忘或轉化!
我注意到judie姊用「中國來的新住民」、「新住民」這兩個詞。
回覆刪除社會語言里,南方仍習稱有矮化台灣位階的「外省人」1詞,judie有意識地避用(1如諱言台灣3字經粗話),這是對社會語言的選擇性使用操作(選用只具歷史真實性,卻乏社會現實感的新詞)
愚意是:社會語言的僵化或異化這些靜態動態發展,既成社會現實(如「台客」竟1枝獨秀地奪得合法性正當性),無力回天,就自己看著辦吧。
補充1句,咱住南方福佬群落,終年不聞1聲「台客」,諸位的「喧囂」再度炒熱了他,「反承認了」他,唉。
來亂的
接iron的話,今天蘋果報導台容搖滾的慶功宴,
回覆刪除陳文茜挺台客陳昇熱舔致謝:
『
陳昇對於「台客」被泛政治化很感慨地說:「如果可以免於戰爭、恐懼,我願意放棄母語。」他還當場舔陳文茜的手,感謝她對台客的支持。
』
「美麗之島人之島」,台南勝利路百達文教裡的書局有賣,唐山最近也進了一些。
濁水溪公社/台客的復仇/沾到黑油的肉鯽仔
可點來聽。
幹
回覆刪除把陳昇的CD全部拿出來砸爛
當年曾經非常喜歡陳昇和伍佰的音樂
回覆刪除對我而言那是一段不容抹滅的青春記憶:
搖滾精神.向環境用力提出探索與批判.克服困難勇敢做自己
還有幾個與某些歌曲交疊的特定身影和生命情境
一直小心靜靜的放在心裡面
其實我覺得
倒不必把這些音樂人的CD毀掉耶
儘管我也無法接受現在的他們
但是把這一切留下來
讓後人看看今昔的對比
順便提醒自己
聽其他的歌可以更貼近此刻自己的心境
真的
先收起來就好了
苦桑亂得有理、亂得好。
回覆刪除其實我也是從來沒聽過什麼「台客」,直到最近這幾天。
無奈是無奈,戰鬥還是要戰鬥。我不認為炒熱他反而承認他,而是不得不應的詮釋之戰。
還有,各位樂迷別那麼激動。伍佰、陳昇、張震嶽等紅歌手,本來就是把「台客」當成一種商標,而且目標是中國市場。
我也是伍佰的歌迷,我不會砸他的唱片,但也不會買他的唱片。有得聽就聽,沒得聽也不會死。反正,我不在這個消費市場裡啦!
說來說去,我們要抵抗的應該是這令人更為無奈的資本主義社會邏輯吧。
呼呼,這裡越來越像媒抗了(茶)
回覆刪除先不說這次台客搖滾的風雨,本來這次演唱會裡的伍佰、陳昇我都蠻喜歡的(朱約信更不用說了)
回覆刪除尤其陳昇,之前報載他因為參加西藏自由音樂會被老共封殺,他那時還很屌地說中國不能去就不能去,對照國內那些討好老共的藝人,當時確實對他多了敬意。
只是,他這次「如果可以免於戰爭、恐懼,我願意放棄母語。」的發言,還真是讓我傻眼。
至於舔小妹大的手,就不知是「表演」還是「馬屁」……(嘆)
或者,是這些藝人對獨派記者會批判的盲目反彈?
不過,我們會不會被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給影響?
(好吧,我承認還是偏執於過往對他們的喜愛,尤其我有『朱約信情結』)
另外,敢問鐵兄:
你的憤怒,是因為「晚上好」一語是北京的口語用法嗎?
借judie的版問苦桑:
回覆刪除《台客的復仇》店裡有貨嗎?
剛剛看了台日楊凱評那篇〈「X客」政治學〉,我唯一挑剔的是這一句
回覆刪除「其實『台客』是『貶』或是『褒』?端看說者心態。」
不是那一句本身不對,而是反過來說,既是以說者心態為標準,那麼批判台客搖滾的藝人如何如何時,又如何證明這些藝人的心態就是認同統派呢?(這是楊凱平同一篇文章第3段所指涉的)
我覺得評價台客搖滾的口號之前,還是應該先準確地將這些藝人及其表演當作流行、商業文化來看,那麼他們在娛樂/商業的操作中選擇「台客」來操作,不一定就是跟那些鄙夷、歧視台客氣味的混蛋菁英同一掛,若說將「台客流行化」不知不覺成了污名化的共犯,也嫌太過簡化。
當然誇張地相信只靠幾場娛樂表演就能翻轉污名,也是自欺欺人的天真。這些藝人所謂的「台客復興」也確實該檢討,只是應該要更細緻一些,不必一出手就把他們打到敵方陣營吧?
(我覺得小妹大根本是藉機收割伍佰和陳昇他們的反彈)
.猶太人被稱為猶太人的故事:
回覆刪除從中世紀到二十世紀,
在歐洲"猶太人"被好多文學人當成可笑的與可鄙的一種典型。
(如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的可怕猶太高利貸商)
猶太人一詞好像成了罵人的話
詩人海涅的爸爸, 不知道是因為過度浪漫天真
還是習慣於尖刻地自我嘲諷
當七歲的小海涅問他的爸爸說:”我的祖父是誰?”
爸爸用驕傲的語氣回答:”你的祖父是個鬍子長長的小猶太人!”
小海涅跑到他所讀的天主教學校,
在一群習慣把猶太人當垃圾的同學面前,
得意洋洋地說:”我的祖父是個鬍子長長的小猶太人!”
同學都笑得倒在地上打滾,
學他的腔調怪聲怪氣地喊:“鬍子長長的小猶太人!”
老師問起教室裡大吵大鬧的原因,小小的海涅就被當成是禍首,挨了生平第一頓揍…一個為自己的身份感到得意的孩子,失了自尊…
以色列建國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國家和許多的同情.在以色列長大的孩子,離開那個猶太人被歧視的生活其情境很遙遠了.
有一次在一個國際夏令營,
一群捷克小孩用他們學來的方式,鼓譟地大笑大叫:“猶太人!猶太人!”意思是要羞辱以色列代表。
但是以色列來的猶太孩子靜靜地坐著,微笑著,不以為忤。
一位猶太人老阿公生氣地責備以色列孩子:“人家這樣羞辱你們,還不快快上前去與他們拼了!”
孩子們說“阿公!我們本來就是猶太人!被叫猶太人有什麼不好?”
我們會在台客搖滾身上看到海涅的影子
希望有一天
會有那樣的環境,羞辱的話會成為榮耀的記號
[台客]這個羞辱的話永遠不會成為榮耀的記號
回覆刪除TIMO已經解釋的很清楚
只有台灣這個國家正式定名為[台灣]
然後所有住民都是[台灣人]
[台灣人]自然會成為榮耀的記號
[台客]不是[台灣人]的標記
歷史上,字義上,運用上,心態上
[台客]永遠是個岐視字眼
「台客」是個歧視字眼,這沒有疑義。
回覆刪除但一定而且永遠都只能是歧視的含意嗎?
我抱著審慎的懷疑。
畢竟,在某些年輕的族群中,「台客」慢慢被挪用來自稱或互稱。
這種「戲謔的流行化」當然沒什麼了不起,也不能取代語言本身的歧視性,但也不該漠視或否定。
歧視字眼或污名,不是一定永遠都只能歧視字眼或污名,不是永遠都鐵板一塊無法翻身。
「Queer」這個字眼從對同性戀者的惡意羞辱反轉/挪用變成各類跨界挑釁的情慾性/別認同與榮耀符號,已有先例。
當然,價值的反轉與符號的挪用可是漫長的血淚鬥爭來的。
同意
回覆刪除但[台客]一詞在[大中華]體制或[中華民國]的旗幟下
是無法反轉翻身的
就像主客觀環境都須俱備
目前即使客觀環境看似成熟
但只要主觀環境不存在
亦即[台灣]不是法定主體
就必須鬥爭~
幹,我當下也想把陳昇的cd砸爛
回覆刪除靠北啊
那我以前喜歡他算什麼東西
不過這是我自己的行為
其他的還是市場決定吧
感謝judie35在書籤收錄我的文章
其實我原來下的標題是這樣:
<台客牌:面對東亞,春暖花開?>
我倒不是想要所有意識形態在市場面前低頭
我只是想指出台客品牌最大的一股力量,就是市場驅力
以及它最深層的,想要「面對東亞」的意圖
如果我們不層了解這個市場驅力的作用,那我們恐怕還無法掌握台客品牌的未來發展
:)
革命少女的觀點,的確是這波討論中最務實、最有建設性的看法。
回覆刪除雖然我的切入點完全不同,但是我認為這樣的思考真的很重要。
從「兩代電力公司」操作台客議題,到「台客搖滾」,到伍佰、陳昇、張震嶽的發言,我們看到了娛樂工業正努力塑造「台客品牌」,著眼點是整個東亞市場(當然最大的就是中國市場)。也就是說,這波「台客熱」,並不是只在台灣熱,甚至重點也不是在台灣。
我想那些後殖論述,必須加上這市場驅力探討,才有真正的意義。
台灣意識的昂揚,使原本被視為鄙俗的台味藝人成為偶像,商業邏輯運作下,成了新一波的流行,這特色經過一番新包裝,自我期許要變成東亞新流行。
這個周末回家看電視,無意間看到日本台某個走透透節目訪問台灣,特別訪問了5566,還宣稱韓流的下一步就是台流!我想台灣的娛樂界是有此想望與計劃吧!
呼應補充一下Karla的留言。
回覆刪除以「尤太」Jew(照某位人權工作者的政治正確堅持)這個詞來說,本來在歐洲的確是貶意,但尤太人到巴勒斯坦建國之後,新一代已不再感受到此詞的歧視性。不過呢,Jew 這個詞還是不能隨便用,頂多用Jewish People,因為聽者或許無心,用者的心態卻是會被質疑的。
誠如THOXT所言,「台客」的歧視意味是不會改變的。或許台灣主體性逐漸確立的過程中,這個詞的歧視味逐漸被淡忘,但並不會完全改變。
但是被歧視者的翻轉使用是可能的,也是一種反抗的行徑。我要強調的是:是「被歧視者」為主體的反省,是「被歧視者」的翻轉使用。
我今天增加的一個書籤,曹銘宗的文章,寫得過於簡化,但他提到平埔族正名運動中,他們「自認為番」的做法。這是族群運動中很有意思的一面,故意用岐視語來標記自己,以和主流社會區隔。
暫時沒時間細論,且先擱下,下次再談。
我不太能接受judie35寫說『「客」本身在外省語言中就是輕視字眼。』因為,這樣你怎麼解釋「討『客』兄」這個字眼呢?當然啦,也有可能討客兄的『客』是『音』而非『字』,那麼,另一個問題是:『什麼叫做外省語言阿?』
回覆刪除小小的疑問,
回覆刪除"台客"是後殖論述?
這根本還是殖民者心態操弄歧視的殖民論述吧!
關於陳昇舔陳文茜
回覆刪除腦子裡馬上閃過濁水溪公社的一句歌詞
「........沒水準兼沒衛生......」
台客搖滾演唱會
感覺比較像過氣歌手群星同樂會
不顧有些人可能的反感
而拿一個政治意涵很高,充滿歧視意涵的字眼反覆炒作
卻又要人家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
未免太狡猾了
不知道陳昇說可以放棄母語,以及舔陳文茜時,豬頭皮作何感想……
回覆刪除小草,討客兄是台灣語彙喔。
回覆刪除討客兄其實是討契兄吧?是女人有了"乾哥哥情人"之意,和這整個討論不大相干.
回覆刪除昨天回嘉義,在中興路看到一面大大的"台客便當"的旗子.白底藍字.
Judie回來應該去拍一張.
回覆刪除基督教的經驗是:羞辱的記號總有變成榮耀的一天的
比如說基督徒這個稱呼,本來是罵這群怪怪的人的,在今天這種文化脈絡中,也許也可以翻成”基督客”吧? 但是一旦權力結構改變,鹹魚翻身出頭天了,自稱基督徒的人就多了起來,也不再認為這是羞辱.
清教徒更是一個罵人的稱呼.甚至到現在都還很敏感.可是在台灣我們還挺得意地說我們有清教徒的傳統,我們在信仰上的祖先是清教徒等等.
不過若想要藉著音樂會或流行文化來將羞辱變為榮耀,是太天真的想法.
有點草蜢仔弄雞公的味道吧?
豬小草:
回覆刪除我說台客的「客」有歧視意味,是根據Timo的這段話:
我不認為〔台客〕是像〔你啊〕那麼〔本身中性〕的字眼,而認為客字本身便是帶有歧視輕視的意味,以實際運用為例,他們會叫中國來的人叫大陸客,叫偷渡入境的人叫偷渡客,叫牽猴的為皮條客,無一不是輕視的意味,也無一是指〔以台為客〕這種意思,以此,台客明明白白是以歧視的語氣在指稱台灣人。
至於「台客」一詞的由來,Heuss 的看法很有趣,不知道是典出何處?Heuss提到上海人的角色,或說上海文化的影響力,我覺得滿重要的。其實所謂「外省人」是很多元的,但是在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外省文化」應該就是上海文化吧!不知道這個詞是不是真的出自上海人?
至於台語的「契兄」,和「客」真的沒關係。
喔,知道了...*默默離去*
回覆刪除剛剛拷問消息來源秘密證人a,
回覆刪除據他說是從媒抗上某大佬處"聽"來,
目前尚未能詳細查證出典.
國民黨政權在孫文時代,是粵人最具影響力,到了蔣氏政權時代上海人(廣泛點可稱江浙人,淮人)借裙帶,金錢,情資關係,擠進了權力核心,這是歷史的真實,但是否因此而將洋涇濱(pidgin)音譯的tike帶來台灣,還有待查證.
雖然我覺得頗有根據,但還是抱歉提了個沒查證清楚的說法.
to timo,
我不認為"客"字本身帶有如同你所說的歧視意味,
您舉例的大陸"客",偷渡"客",我以為純粹是因他鄉來者為"客"之意,中間或有參雜對外地人的不信任感,但說歧視卻也未必.
至於皮條"客",我認為也是因為拉皮條是拉"客"而來.
但如果取例為政"客",那我就沒話講,這的確是個歧視的語辭.......
因為"客"字,在中文其他的字辭中也有敬意的意思,像是顧客,賓客,客倌,蘭客(指文人好友),廣陵客(指通曉音律之人),田橫客(指盡忠效命之人,見杜甫八哀詩--永繫五湖舟,悲甚田橫客--),我以為不應一概論之.
to karla,
講的真好,權力的移轉的確會帶來語意的轉變,
但如果沒經歷過基督徒幾世紀以來壓迫殘害無以計數的異教徒,如果沒經歷過清教徒革命(1648-1650)處決英王查理一世
,沒有五月花號到新天地開創流氓帝國......
歷史告訴我們,無可忍受的壓迫終將引發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轉化的可能.
我有些懷疑,這樣阿Q式的自嘲戲謔轉化"台客"一詞,
也許真正的目的是冷水煮蛙,透過媒體強大的催眠,慢慢地讓年輕一代麻痺地接受這歧視的名詞,絲毫不知道該掙扎,該去抗爭,
沒有壓迫感,就不會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轉化的可能!
說陰謀太心機,只是憂心!
南方大濕最新力作:
回覆刪除http://udn.com/NEWS/OPINION/X1/2860278.shtml
雖瞧不起民進黨與台聯,但每每看到南方大濕的文章,還是忍不住要搖頭嘆氣。
不好意思,打擾了
回覆刪除看見了這邊對於台客文章的相關整理,
昨天中時也有一篇彭蕙仙所寫的文章《不是品味,是品格問題》
http://www.tol.com.tw/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050823&nfno=N0027.001&nsno=1&nkeyword=%bf%b7%a5P&SearchArgs=Keyword%3d%bf%b7%a5P%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050725%26DateTo%3d20050823%26ShowStyle%3d2%26PageNo%3d1%26ItemsPerPage%3d10&App=NS
我覺得也是ㄧ篇不錯的文章。
我雖然沒受過嚴格的語言學訓練,但我想語言使用,至少在常民部門,是會形成一種普遍的感知,例如我之前說的,台語加上a字音,是用輕蔑的語氣在說那個對象,這我想熟悉台語使用的朋友大概不會有太多意見,然而,桌子椅子狗子貓子鳥子罐子鞋子,也全是a字音。我不認為你可以因為這些個東西同樣是a字音而未有輕蔑之意,反推警察la戲a術la外省a是沒有輕蔑之意。
回覆刪除客也是這樣的一回事,皮條客是因為拉客的話,白米炸彈客是為了炸誰?總不是因為華航以客為尊,皮條客炸彈客政客大陸客全成了尊敬用語吧?
其實,在這波流行音樂+台客標誌的銷售風潮裡,倒是可以把爵士樂的過去拿來談談,爵士樂這名字也是非裔美人音樂被歧視的印記,白人用了jazz/jass這個代表雜種亂交的音/字來形容非裔美人的音樂的血統下流品味低俗,後來,為了商業目的,同樣拿這個歧視用語來銷售。
六零年代美國人權運動,非裔美人展開了一波自我重新認識及尋根的浪潮,喊出了Black is Beauty這類口號,此時,也有有識者指出jazz一詞的歧視本義,他們用了若干字眼,例如黑人古典樂,想要替代jazz這個字眼,但最後並沒有形成顯著的影響,jazz還是這麼繼續被消費。雖然jazz永遠帶著被歧視的印記,倒是時空流轉,這個歧視字眼,在台灣好像成了(某一些人)心目中的〔高尚〕的表徵。
台客如果賣得好,會不會也產生這種意義?我不知道,但至少以目前來看,台客搖滾,即使單就音樂來說,好像空泛了點?當然爵士樂早期也只是娛樂功能為主,但後來那些愈來愈豐富的內容,讓爵士-即使名字難聽-也已經自成一格。
也許要更多代的台客搖滾音樂家們勇敢地投入,〔台客〕(搖滾)音樂才有可能翻轉他的意義,不然,光談個可能性,就大大方方地賣起歧視,就我個人感覺,還是太過取巧。
回覆刪除timo說的很對,在我那邊的音樂人bias有個觀點也說的好,就是就這批新台客搖滾伍佰等人來說,他們的音樂其實已經空泛,他們其實已經呈現「最後一擊」的狀態:與其說他們還定義新樂種,倒不如說他們在炒自己的冷飯,(你看線在他們受歡迎的歌都是多久以前的了?!),期待最後一擊,遠眺更美好的中國市場,快快把隨時都會過期的台客牌賣出去。
其實這邊跟革少那邊的留言討論,我幾乎都是贊同的。
回覆刪除不過換個角度,我們是不是跟那些不理會不察覺這詞的歧視意涵,就很自然地自稱互稱的某些年輕人群體無從溝通?
在我那邊有兩位年輕朋友都表示了這種想法,在他們的人際關係裡,使用「台客」一詞並無矮化貶低的意思。
他們也表明了,「台客」的爭論有點無謂或不值得討論……
是不是可以這樣問:如此將「台客」當成自然使用的流行語言的年輕人,在社會組成比例有多高?
理解他們的「語言次文化」與想法(不一定要認同),是否重要?
"家鄉.認同與骨灰罈"有篇"CALL US 台客":
回覆刪除http://blog.roodo.com/LUOFEI/
馬達我念茲在茲寫了一篇文章「有一天,當我們不需要『台客』這個形容詞」,也念茲在茲地不去討論「台客」字義上或因起源而來的意涵,因為相信大家都和不才的馬達一樣可以見到,對所謂台客的認知和台客一詞的解釋,雖然絕大多數同意這(曾經)是個歧視用語,但如今也有了從第一階段:是否已超越歧視到第二階段:認同與否的發散,這也是馬達認為萬萬不能拿來跟 Negro 或番仔來比較的根本差異。
回覆刪除一個俺認為毋須去撩撥是否為蔑詞的更重要原因在於,正如林暐哲說的:「如果有貶抑的意思的話,對於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就會有區隔、就會分裂。」這不是咱們都該要盡力去避免的嗎?
再以拙文和諸位先進多所引用西區老二所提蘇東坡的軼事相勉,馬達絕無意用以諷刺不認同俺觀點的朋友,試想:連一代文豪蘇老大都經歷過「腦袋裝大便的醒悟」,為何咱們不能也來翻轉一下?
對於認為伍佰等已過了創作顛峰的說法,哈,馬達只能「盡量」客觀地說:或許擺開意識型態來多聽一些,可能比較不會錯過裡頭的好東西,批判也會比較有根據啊!
回覆刪除台客這杯混濁的水 (roseman)
回覆刪除http://www.wretch.cc/blog/medfront&article_id=2613449
roseman的看法,請自行參閱。
回覆刪除我在此做一點簡單回應,也算是近日再對「台客」議題的思考:
「台客」的確是杯混濁的水,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夠激起種種討論和不同的情緒反應。
我寫〈「你啊」和「台客」〉,也沒料到會有這麼多的反應,更沒料到有些朋友把矛頭直指流行樂手。
我認為,不同世代、不同的歷史體驗,對這個名詞的感受和使用是會不同的。我也認為,觀察這個名詞如何翻轉,是件有趣的事。在這裡面,有商業機制,有不自覺的意識形態,也有社會集體意識轉變所帶來的語言轉換條件。
文化現象是很複雜的,是否能「超越政治」,就看從什麼角度理解。在我看來,政治無處不在,也並非骯髒的存在。
這次的討論裡,我最欣賞、最認同Anarch的提法。如果不是這樣的對話,我並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和看法是怎樣。討論目的不在指出「使用台客一詞就是一種岐視」,而是澄清這個詞的由來和這個詞帶給某些人的感受。
以台客自居、台客自豪的年輕人,有其次文化內涵,這一點我不會加以批評或指責。我所要批評的是媒體文化人操作「台客」的背後心態。或許有些看法是粗糙了些,例如對兩代電力公司的批評,應該具體來談,而不是憑印象。不過我主要的聲討對象是中時等媒體在社論、報導中的態度。或許應該找出來一一談。但是目前沒有力氣做這事。
我想再強調的一點是,「台客」一詞的使用,並無關政治正確,也和統獨不一定相關。但是當有些人對這個詞仍感受到岐視意味時,使用起來還是難免會有這類爭議。文化當然可以互相激盪,互相欣賞,語言的內涵也一直在轉變,但這個過程不可能憑空出現,不可能擺脫所有的歷史糾葛,不可能沒有權力運作。歧視意味這回事,若不是親身經歷,有時是很難感同身受的。期望你們這一代真的不會感受到岐視帶來的痛苦,能夠快快樂樂把恥辱變成榮耀。
bodu這篇「相互岐視相互承認」(http://blog.roodo.com/Loubodu/archives/449883.html),說出了很多我想說的話。
回覆刪除關心此議題的朋友,不可不讀。
回到台南,開學了。
回覆刪除把那天參加台客文化論壇的手記整理到部落格了,
跟judie姐分享~~
http://blog.roodo.com/skydaughter/archives/481058.html
roseman 對「roseman: 台客這杯混濁的水」的心底話 (在討論串的最末), 出自http://linshi.twbbs.org/blog/roseman&postid=55045#55614
回覆刪除請問你是否到了北京才發現你也是他們眼中的台灣國語
回覆刪除我想請問你是否無敵華客優
妳說話語調是否如同某些含滷蛋的地方性音調
還是你們華客的國語講得跟支那人一樣標準....^_^
--------------------------------------------
你錯了
我們華客的國語腔調跟支那人是不同的
其實我們很羨慕支那人字正腔圓的北京腔
但是當我們烙跑台灣以後
已經失去那純正的調調了
不過我們嘲笑台灣人的國語
相對的就能顯示我輩的國語相對較標準
沒辦法
我們華客就是這麼優
日語.韓語.越南語等
舉凡漢字圈國家
其文字語言皆我大中華文化之附屬品
這就是華客文化.華客精神
請對我們說華客優
有時候真懷疑
媒體標榜的『主流價值』
到底是他們的偏見 狹隘思想為主流
到底是狗民黨毒化洗腦教育下的產物為主流
還是多數人的想法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