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媒體對抗討論串 台日日報在生死存亡中掙扎
與媒體對抗林朝億部落格
林朝億在野百合論壇上的公開信摘錄:
一、
我想,跳開台日員工當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在看台日的問題是出現了兩個脈絡:
一、這是個企業經營不良與積欠員工的case:當公部門面臨這樣議題時,他是不是要政府相關的螺絲釘,每一個都卡緊,免得到時候,發生了淘空公司、債留台灣,以及失業欠款的問題。尤其是媒體的資本額都相當大,理論上,都應接受更公開的財務監督,我們的政府部門在處理此事時,是不是都慢半拍,最後,企業主留下來的包袱由全民來承擔。
二、這是一個公共財運用的問題:也就是,長期以來,黨外、民進黨支持者都希望辦一份本土的媒體。所以,從自立早報、首都早報、自立晚報今天的台灣日報,多少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援、挹注,結果下場卻是如此。我想,不是所有的本土媒體都不賺錢,自由時報與民視就是的反證。但是,當報老闆以愛台灣、愛本土向外界募集資金時,相對的財務是否應該更加透明呢?而支持者是否也有權力要求經營者(或是公共財的代理人)必須建立一套得以接受外界監督的機制呢?
用一個比較清楚的類比就是,當本土、社運界把民進黨當作是台灣民主改革的代理人時,民進黨如果背離了該路線,或是無法執行該路線時,外界都不吝於批評,為什麼,同樣地換到台灣日報時,我們就不站出來質疑呢?
也就是,不管我們自己選得上、選不是總統時,如果阿扁做不好,我們就叫他下台;同樣地,為什麼也是靠本土資源在支撐的顏文閂做不好,不能叫他下台呢?
二、
以下這封信是6月初,我寫給一位政壇的前輩,希望他就某些法規進行解套。不過,好像官方有些為難之處。
Anyway,雖然整個台日的狀況有些變化,當時的敘述跟現狀有落差,不過還是提供給大家參考:
現在我就分三個面向說明台日情形:
一、 銀行的貸款,六月中旬會下來,但是是否發給員工積欠薪資未知:台日資方現在已經積欠員工三、四、五月份三個月薪水,雖然前二天有補發部分員工部分薪資,不過,隨著日子的拖長,這個積欠三個月的基本結構,大概不會有立即的變化。據我向府院瞭解,六月中旬三家銀行的聯貸應該會到位,金額約在三千多萬元,足夠補發積欠薪資;不過,根據目前我對於顏社長的態度之研判,他很可能僅會補發部分薪資,而將大筆款項留做營業基金。
也就是,社方是以拖待變,謀求獲利之最大化。而為了能拖的更久,第二波的大批裁員,在6月15日資金到位後也將會立刻進行。
事實上,我引用上午同事給我的mail來說明社方在昨晚內部會議時的態度:
「顏的宣示:一、不辦雜誌,繼續撐下去;而改版成效良好。他不會屈服,態度很明確。他也強調資產一定會處分,才能繼續走下去。
二、他談到,最近,新聞表現差強人意,業務則不佳。他了解這是士氣嚴重受挫的問題(沒提欠薪)。此外未多談,但要求業編主管必須清楚誰擺爛誰精實,上軌道之後(財務解決之後),每個月要提一個list,把各單位表現最好到最差依序列出來」。
也就是,第二波的裁員應該不會太慢進行。而我認為,當這幾波裁員完成後,台日的招牌被搞爛了,也沒有救的價值了。
二、 台日的勞資調解,目前可能會裁示由台北市勞工局負責:
由於260多名台日的員工,有150多名在北市工作。雖然,公司登記是在台中市,部分的民事官司也得在台中地院進行,不過,公司的營業核心以及負責人的住所都是在台北市;所以,勞委會可能會把該項調解權限委由台北市勞工局負責,這也與自救會的態度相符。
不過,6月8日,高雄市員工傳來,資方不願意與高雄市勞方再進行調解,而且也不願意簽署書面文件。以此類推,資方篤定勞方不敢、也無能提起訴訟,所以,沒有意願在調解時刻,做出有意義、有拘束力之讓步。
6月8日晚間,自救會已經跟魏千峰律師就法律層面交換過意見,也瞭解,整個民事求償雖然求償的標的物(積欠薪資、資遣費)非常清楚,訴訟費用除了政府補助部分外,也需自己負擔一定之費用,但是真正的關鍵卻是在假扣押的擔保金上。
三、 如何在假扣押的擔保金上解扣?
誠如上述,有些勞資爭議調解之所以不成,主要是因為資方吃定,受薪階級沒有工作、沒有資遣費後,不僅沒有能力支付之訴訟費用,且更沒有能力籌出一筆錢當作假扣押保證金。
也就是,如果無法在訴訟提出前,就進行債權之保全手段,即使曠日廢時的勝訴到來後,資方也已完成了脫產的手續了。所以,在假扣押之階段,政府就提出協助,讓勞資雙方站在平等的平台談判,不會因為時間拖的越久,造成對勞方越不利的窘境時,才能迫使資方在調解階段時有誠意解決問題,也因此更能節省訴訟之社會成本。
事實上,2001年公佈的「勞工訴訟輔助辦法」第7條「勞工因雇主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致傷病、殘廢或死亡,經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其訴訟當事人逾二百人者,於其無資力支出假扣押擔保金時,得請求本會出具保證書代之。但顯無勝訴之望或顯無實益者,不在此限。
前項保證書之擔保責任,最高以新台幣一千萬元為限」。
也就是,勞委會早已因為RCA工殤事件,開闢以提供保證書擔任假扣押擔保金之例。然而,就實例而言,是否可以放寬條件讓更多受困勞工人可以獲得這方面保障。其實是政府可以研究的方向。
事實上,這樣協助弱勢者假扣押保證擔保金之保證金,除了「勞工訴訟輔助辦法」有規定外,其精神也見諸於「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28 條:
被害人或本法第六條之人非依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向加害人起訴請求本法第九條第一項各款之損害賠償時,暫免繳納訴訟費用。
前項當事人無資力支出假扣押擔保金者,得由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出具之保證書代之。
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
也就是,不管是立法院或是行政部門最近的立法例都已經注意到,在訴訟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在不必干預司法審判之時,扮演一定之衡平角色。
竊以為,若將「勞工訴訟輔助辦法」第7條修正為「勞工有第4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或因雇主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致傷病、殘廢或死亡,經提起損害賠償、給付資遣費、退休金或薪資之訴訟,於其無資力支出假扣押擔保金時,得請求本會出具保證書代之。但顯無勝訴之望或顯無實益者,不在此限」,並刪除「其訴訟當事人逾二百人者」及「前項保證書之擔保責任,最高以新台幣一千萬元為限」兩項限制。
因為,除了司法正義不應因為訴訟當事人之多寡而有差別外,此外,勞委會提供擔保責任之保證書,對於營業正常之企業,也不會造成困擾。
試問,若一個企業營運正常,以台灣現行勞力成本占整體營運成本比例相當低之情形,很難因為個別勞工提出擔保保證後,產生營運資金遭凍結,致使經營產生嚴重困擾。
但是,若一個企業企圖惡性倒閉,製造嚴重經濟犯罪時,政府給予勞工適時的訴訟協助,不僅有利於訴訟當事人,且能產生嚇阻不肖雇主脫產之企圖,符合整體社會正義。
此外,我認為,如果能針對「勞工訴訟輔助辦法」第4條適用範圍,擴及積欠一定月數薪資之勞工,那麼相信會有更多的勞工在其終其一生辛勞後,其權益得以獲得最起碼的保障。對於7月1日以後,勞退新制實施後所可能產生的大變局,也會鋪陳更理想的社會環境。
最近從幾位長輩那邊聽到台日經營不善的緣由,
回覆刪除我只能說,林朝憶這兩段話講得很好。
「但是,當報老闆以愛台灣、愛本土向外界募集資金時,相對的財務是否應該更加透明呢?而支持者是否也有權力要求經營者(或是公共財的代理人)必須建立一套得以接受外界監督的機制呢?」
「也就是,不管我們自己選得上、選不是總統時,如果阿扁做不好,我們就叫他下台;同樣地,為什麼也是靠本土資源在支撐的顏文閂做不好,不能叫他下台呢?」
當本土意識抬頭,「愛台灣」成了這個時代的政治正確時,有多少人開始靠著「台灣」這個招牌偷雞摸狗,來欺騙出錢出力為台灣的台灣人感情。
對台日,我最在意的其實是副刊,因為我幾乎都只看副刊,頂多跟報社的社論
。不管台日能不能生存,是可以思考將這兩類的寫手移轉到網路平台上。最近在處理南方電子報平台改版的事,聊到一些相關的網路平台計畫,其中跟比較local的創作與研究平台有關(包括今年初發願的報導寫作)。
會找個時間再找你們聊聊。
拍謝,借放1下。
回覆刪除Mahalia Jackson唱《Trouble of the World》,好萊塢老電影《春風秋雨》主題曲
[下載點] 點擊滑鼠右鍵→另存目標(A)
http://www.authentichistory.com/audio/antebellum/AA_Spiritual_Soon_I_Will_Be_Done.mp3
謝謝苦桑的好歌。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我也覺得台日副刊在路寒袖經營下維持了一定的特色,幾年來尚無輟止,但路目前是否仍在職上,我已經不知(他不是接了南部某縣市的文化局長?)。每個副刊都有裙帶,台日也不例外,但相對於大報的裙帶,台日「左」得多,大致上一群「窮人」在線,少有大富大發者。這樣的風格維持不易,雖然它的插圖始終難上軌道,這是財力窘竭的後話了。
另我覺得台日政論版的文筆,除金恒煒外,其餘少有可觀(雖然近期金先生太「鷹」,反有失去說服力之虞)。道義、正義是一回事,文筆流暢是一回事。我們可以大罵泛藍的胡說八道,卻不能否認大部分的藍媒體文筆勝綠,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常常讀台日社論讀到搖頭,心想這樣的文章其實只合上民意論壇,哪能上社論?有沒有道理是一回事,用好文筆說服人又是另一回事。在閩南語還不能自創文字之前,好歹這中文還是你向人討公道的工具,這個工具使用輸人,便只有自討苦吃。台日的訂戶、支持者都是熱血沸騰的,但也要提高文字的素養,對台日的編輯單位提出要求,才不會枉費了這樣的熱血。
我對台日有感情,也喜歡支援弱勢,但一旦弱勢之中又出現了弱勢,也實在無話可說,畢竟我非當事人,兩造的是非一時之間也還難以料理。
路寒袖離開後,台日的副刊應該就會結束。
回覆刪除台日副刊不發稿費,還能夠維持這樣的水準,受到很多人肯定,實在是不容易。但是這種經營方式,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只是,如豆腐魚和picton所言,很多人肯定的是副刊,當副刊沒了,是不是台日的讀者又要少掉一大半呢?
在媒抗有關台日的討論串中,也有不少人提到報社經營和新聞品質的問題。作為讀者,大家都感受到台日新聞品質低落的事實,但這就是最大的困境,沒有錢就沒有好的記者、好的編輯,當然員工裡面也有因為認同本土意識、希望本土媒體能更好,而甘願忍受低薪的,但是畢竟大部分的人還是會用薪水和未來發展性來衡量這個工作。沒有好的第一線工作者,編輯主管再強還是沒用的。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從六月爆發勞資爭議一直到兩位記者被開除這件事,我想會對台日造成難以平復的傷害。即使現在的社長找到金援能夠繼續經營下去,員工的向心力也已出了問題。台日的體質不變,頂多還是繼續苦撐。誰也不願看到這種現象,卻眼見這樣發展著。
我想,企業主有權透過減薪、裁員等手段來處理財務問題,員工也有權團結抗爭來爭取保障,這當中的衝突應該透過協調來處理,更應建立互信機制,但一個搖搖欲墜的企業,又有強大的外界壓力(統媒和泛藍的唱衰和見縫插針等等),處理起來困難度更高。說真的,為兩造都感到十分難過。
期望這次的爭議能有比較好的解決,而台日還能浴火重生。
我也很喜歡台日的副刊,事實上台日和自由的副刊比中時和聯合好啊~
回覆刪除尤其連續這幾天拉子影展的專題,製作得真棒。
不過台日副刊的網路連結作得很差,常常有一篇沒一篇……
然後,我剛剛發現台日的網站無法開啟,難道正式下台了嗎?
真是親痛仇快……
在"阿孝札記"部落格看到一篇
回覆刪除"希望還能尊敬你:我看'台日'風波"
http://ashaw.typepad.com/editor/2005/08/post_2.html
我自己也是很喜歡台日的副刊。希望路寒袖到高雄後,還能撐個小平台讓這些人不要散了。
回覆刪除至於台日的網路,過去我知道是我的一個朋友幫忙架的,情況似乎是社方不願意出錢,所以,維修上都會出現一些瑕疵。
至於現在的網站,情形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