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篇的同時,不妨也看看官方說法:
遷村的頭一大困難,就是找到適當的土地。再來,就是一堆變更地目等等的公文旅行。
想到原住民的祖先們,也不乏遷村經驗。一個地方因為自然災害無法居住了,換個地方就是。但是現在,卻因為土地步是在私人手裡就是在國家手裡,原住民根本不可能自己去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就遷過去。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這麼讓弱勢者為難。
天湖部落花園村,在新竹縣五峰鄉,離新竹市車程不算太遠。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拜訪過此地。美麗安靜的部落,令人忘返。沒想到在1996年的風災中受損如此嚴重,而等待遷村一等就是九年,等房子蓋好大概超過十年了。
在這篇報導中,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角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展望會為政府扛起了許多照顧原住民的工作。展望會為五峰和尖石這兩個逢雨必有災的鄉,推動「尖峰之愛」家園重建專案。這次天湖部落的遷村蓋屋,政府每戶補助僅15萬,展望會80萬。
像世界展望會、謝英俊建築師團隊(921後幫助許多原住民部落以最經濟的方式重建房屋,也是這次天湖部落遷村重建的主要規劃者),長期默默地為受災的人民服務,很令人感動。
這個議題和紐奧良是否原地重建或易地重建好像有點相似,不過紐奧良牽涉的層面更廣更複雜。我比較關切的是,文化能否易地重建?
回覆刪除對了,趁週末寫了兩則與紐奧良水患有關的雜記,供大家參考。我還會有一點關於媒體報導此一大說患的小觀察。
文化是否能易地重建?的確是個值得關切的問題,也是許多人不願意遷村的原因之一。
回覆刪除遷村有時會造成原來部落的權力結構變動,或是因為新的居住形態而改變人際關係。而等待遷村的時間一拉長,更容易造成人口外流、村落共同體凝聚力逐漸鬆動,甚至原先社會網絡的解體,文化傳承的斷裂。
日治時期對付不聽話的原住民,經常採用強迫遷村的方式,又強力改變其經濟生活,如要住在高山的泰雅族學種水稻。對其文化的影響很大。
文化傳承是不是會因為社會網路的解體就斷裂?這個可能要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所謂的「文化傳承」。另外一個問題是,文化可以「重建嗎」?而沒有遷村是不是就不會有文化傳承斷裂的問題?遷村,這種因為天然因素或非天然因素,必須做強制性的結構上重整(或重現),有時候卻是對於傳統的一種批判與更新的機會。早期從唐山渡黑水溝來台灣的移民,不也是冒著相當程度上文化傳承的斷裂的風險,來到陌生的環境打拼,卻為台灣帶來新的文化之外,也與當地的文化混種後,產生了新的文化傳承(例如:媽祖崇拜)。也許,某些文化傳統是失落了,但相對地,另一個新文化卻也誕生。回應freeman的「文化是否能異地重建?」我的看法是,「重建」之後,那是個「新文化」。
回覆刪除異地重建是個新的文化,當然沒問題。但是紐奧良萬居民現在分散到美國三十四個州和DC,也許他們就落地生根在個別的州,基本上,他們也將稀釋、融入到個別地方裡去,所以,紐奧良文化基本上面臨的是消亡的問題。
回覆刪除強勢的唐山人到台灣創造新的文化,可是弱勢的原住民呢?
中國大量移民到新疆去,基本上也是用強勢文化去稀釋弱勢文化。
「文化是否能異地重建?」
回覆刪除我想天湖部落有自有的[文化]嗎?
政治、宗教、土地、平地化、天災、酒、......
類似問題也可問台灣任一個角落的人們
沒有文化消亡的問題
沒有文化重建的問題
我們早已無根,早已流離
我們是空洞沒有文化的一代
天湖如此
台灣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