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和睦同居大不易

法國巴黎前陣子陷入19685月學生革命以來最嚴重的社會暴亂,青少年與警察的衝突持續超過兩星期了,巴黎的暴動在政府動用緊急命令實施宵禁後態勢趨緩,但是法國中部的里昂、南部的土魯斯、甚至比利時和德國也傳出了憤怒的青少年縱火燒車的事件。

這次的事件起因於1027日法國警察於巴黎的貧窮郊區抓小偷,有兩名青少年跑進高壓電站被電死,他們並非警察追捕的對象,但是為了避免警察盤查,習慣性的奔跑躲避。當地的居民為了這兩名青少年的死而義憤填膺,拿起任何可以當武器的東西向警察展開反攻。很多人受傷,很多人被逮捕,怒火卻越燒越旺。

參加暴動者以青少年為主,多是法國前殖民地人民的後裔。在兩位青少年慘死事件發生的克力奇區,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是穆斯林移民及他們的子女,這些人大部份都是從阿拉伯及非洲來的。在其他被影響的城市裏,穆斯林移民社區代表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以這樣的數字就斷定這次衝突是宗教對立,就太簡化問題了。更值的注意的是,這些地區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而且在年輕待就業的工人裏,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法國的專欄作家寫道:「這些巴黎郊區,擠滿了蓋得很像蘇聯1950年代的史達林式建築物,有時候有好幾代的人口擠在一間小公寓裏,這些人只在電視上看到『真正的法國』。」一位移民第二代的流行歌手多年前寫下這樣的歌曲:「  如果可以我真想每天都穿著運動短褲輕鬆過日子,帶著我的跟班離開巴黎,在海灘上吃著烤魚,和那些大人物在私人遊艇上享受,但是我他媽的就是不會游泳(暗寓沒受教育所以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深深的街道總是通向同一個地點(怎麼努力都沒有結果)……我就是生在這個爛地方,我的孩子也是」(錄自夜間飛行暴動應景歌曲)。

有些法國人認為法國無法讓穆斯林移民融入法國文化中,才讓激進的伊斯蘭主義坐大;相反的,有些人則認為法國不能接納多元文化是件可恥的事,是明顯的族群歧視才引發嚴重態勢。面對社會中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存在,「推行同化」還是「尊重多元」才能保持社會安定?這不僅是法國面臨的問題,也是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個社會中的不同族群間是否能和諧相處,有沒有「差異」並非決定性因素,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彼此看待。這方面只能透過尊重他人的人權意識教育、族群倫理的形成,慢慢改善。另一方面,族群間的嚴重貧富差距、階級差異,警察及官員對移民的歧視等,則需要有遠見的政府謹慎處理。這次事件,法國政府的解決方案,除了鎮壓之外,就是提出改善移民生活區的條件、發展經濟、振興教育等計劃。是否可醫治沉痾?有待觀察。另一方面,法國政府也施壓讓穆斯林和伊斯蘭宗教領袖表態反暴力,顯見仍看重這波抗爭後面的伊斯蘭主義因素。此舉是否會讓穆斯林更感受到法國對他們的不信任、不接納?值得注意。 

 

從歐洲的例子轉觀台灣,我們的社會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移工、外籍配偶。我們怎麼看待這些新加入者?強迫他們同化?將他們隔離?還是在合理的條件下提供一個讓他們可以安心生活下來、有遠景的環境?怎樣才對台灣有利?政府面對全球化下社會人口結構不得不然的改變,不能漠然放任各種侵害人權的事件一再發生。 

 

台灣人祖先不少也有移民血淚,將心比心,善待出外人,勿以偏見看待不同族群,勿把移工當奴工,才能避免不祥事件的產生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養生和兩位女性之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