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明白為何會去參加這樣的活動。一向不喜歡社交、害怕和陌生人交談,也不喜歡參觀慈善機構。至於紅的要命的張大魯部落格,我也屬於潛水一族,並不習慣那裡熱情有勁的風格。但是張大魯所拍攝的聖心教養院種種,有很動人的力量,吸引人想去現場了解。
天主教聖心教養院位於東石鄉,專門收容重度障礙的孩子(也有成年人,目前院生由五歲到五十歲),由瑞士籍的蒲敏道神父創設至今已超過十五年。現由天主教教友劉振旺擔任院長,加爾默羅修女會協助經營。
院方的簡報是用幾段紀錄片,有知名電視台的採訪,有吳念真拍的公益廣告,但是令我真正感動的,是拍得相當簡陋的一段百歲蒲敏道神父在醫院病床上的發言。他說:「我不能住在這個體面的房子裡,我們耶穌會發的願是窮過日子,在這裡不是窮過日子,我不能這樣,但是我得尋求天主的旨意.......」。
另一段紀錄片中,看到百歲的蒲神父每天都還拖著顫危危的腳步去看聖心所收容的孩子。他最後的心願是希望成立一處成人重殘養護中心,讓這些孩子萬一父母老死、無家人關心時有個去處。
聖心近來因為主流媒體和張大魯部落格的關注,得到不少新的資源。劉院長在簡報中說,他自己是由企業界轉入這機構工作的,雖是天主教教友,卻不像蒲神父那樣遇到困難時都相信「天主會安排」。但是多年工作下來,真的感到及時的幫助總是令人人意想不到地來到。他說了很有趣的話:「我想神父現在在天上還是在為聖心『牽猴仔』,才會有那麼多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資源進來。」
聖心已從台糖買到「敏道家園」所需土地,建築規劃設計完成,就等著審圖、發包。經費還在募款中。
滿修女今年獲得「熱愛生命獎章」。她真的是非常可愛而謙卑。加爾默羅修女會以服務至微小者為宗旨,會衣是棕色的。在聖心有個小修會,修女們多來自菲律賓。修女們和社工、保育人員等,在照顧孩子們時總是面帶由衷的笑容,向他們說話時親切慈愛。我想就是這種氣氛,讓很多來此參觀的人後來都熱心支持這個機構。
這樣一個人力上很吃緊、設備不算很好的教養院,最大的資產應該就是流露出(而不是包裝出)誠懇實在的愛心,我想這是他們能夠得到外界關心與協助的主因。你會感到這裡的工作者的質樸、不做作,不唱高調,不會玩公關,正因為這樣,反而有真正的力量。
劉院長又有提到,蒲神父生前強調教養院的錢剛好夠用就好,絕對不要有過多的錢,因為過多的錢就會惹是非,就會讓人跌倒。這種見識,在一切向錢看的台灣多麼不可思議,而對照某些宗教團體的貪得無厭和因機構變得太有錢引起無窮紛爭,真是令人感慨無量。
台灣目前這類重殘養護機構,有很多都是天主教辦的。這些機構、一些「出家人」默默在人所不注意的角落服務,這種信仰行動,讓人對基督教產生好感、產生尊敬。
社會服務,就是信仰的行動。社會服務,是對耶穌之愛的回應,不是想使人改宗的手段。如此,基督教才有存在的價值。
補充資料─「耶穌聖心」之由來:
耶穌聖心,標誌著基督為人的賠補與救贖
自早期教會開始,已盛行耶穌聖心的熱心敬禮,這是基於信友從聖體聖事中深切體會到基督對人捨身救贖的愛情,祂交付了一顆被刺透的心,正如在若望福音中記載:「兵士用槍刺透了耶穌的助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 經上另一句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直至1672年,法國出現有敬禮耶穌聖心的彌撒。
1675年,耶穌在法國往見修女會的聖堂內,多次顯現給瑪加利大修女。耶穌在顯現中敝開胸膛,手指著戴有茨冠的聖心說:「你看,這顆心愛人之情如此深摯,而世人給我的報答,卻是傷害苦痛,我願你作我聖心的使徒,使世人能承受我聖心的恩惠。
1856年,教會正式把這地方的慶祝推廣到全教會。梵二的禮儀革新則重申耶穌聖心敬禮的兩個意義:
a) 為了基督帶來的救贖,我們要以愛還愛。
b) 為了耶穌被刺透的心,我們要祈禱,自作補贖。
我會去關心伯特利的。
回覆刪除妳是外冷內熱的。
包子心有蒸特!--普通話無法完全詮釋台語的意境,討厭!
「社會服務,就是信仰的行動。社會服務,是對耶穌之愛的回應,不是想使人改宗的手段。如此,基督教才有存在的價值。」
回覆刪除judie這句話點出了現行台灣長老教會出現的問題之一:我們的愛心是有條件的。
社會關懷成了手段,卻不是福音的終極目標,所以社工系成了神學系的附屬。
我不同意店小二的看法。
回覆刪除神學院裡的社工系,是1960年代「教會回應工業化與急變社會」神學反省下的產物,原先的設計絕對不是把社會關懷當手段,而是認為教會應有分於社會改良,基督教必須提供一種有別於共產黨的方式來阻止貧富不均、社會不公。因此,原本設社會服務系,並非「社工」。又,這種社會服務(其實是從事社會改造)也和傳統基督教的慈善行為不同,是要找出社會結構中的問題、與弱勢者站在一起、設法從根源解決(只是當時不敢講到反抗)。
把社會關懷當成手段、把「福音」簡化為使人入教,是基要主義、福音主義的產物。問題是,台灣教會(不只長老教會)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深受基要主義和福音主義影響,而且成員的中產階級意識濃重,可說掌握教會大權者都是既得利益者,對社會的不義缺乏敏感度,只對教會的擴張有興趣。在這種條件下,教會的社會關懷工作,就很簡單地變成「福音」(被誤解的福音)的工具而不是福音本身。
Judie姐的說明,其實在某方面解答了我對傳福音這件事的疑惑。應該可以這麼說吧,對基要主義和福音主義的排斥,讓我遲了將近十年才接受基督教信仰。因為很多教徒對這方面沒有自覺,所以很容易會給某些人說一套做一套「假仙」的印象。
回覆刪除我的問題是不知道應該怎樣跟這樣的兄姊對話,或許我很沒種,明明覺得不OK,卻害怕自己一旦講出來,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迴避這樣的情境。
先這樣吧,有空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