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先用鐵絲固定成大致的樣子,再用竹篾取代鐵絲來綁。
浸了水的竹篾柔韌而有彈性,看他們先將兩片竹篾扭成索狀,綁好後拉看看是否牢靠,再將剩下的竹篾折一折塞好。
「竹篾比鐵絲牢靠。鐵絲很快就會生銹爛掉,竹篾不會壞,你看看那些老房子,竹篾綁的結可以撐過五、六十年。」工作中的西拉雅文化協會成員這樣說。
他們很熱心要用傳統的方式來建造慶典用的棚子,一切自己來,其實是相當辛苦。
聽說昨天去採竹子,連當了阿祖、走路顫危危的長輩都出動,他們就是喜歡這樣的熱鬧。
看來為4月16日的大鬧熱做準備,真的讓社區動了起來。
不曉得學校的工藝課有沒有教這些?(現在還有工藝課吧?)
回覆刪除不然,會不會哪一天這個技能有失傳了?
其實這技能就是快失傳了,這次才特別請有經驗的人出來展示手藝。但是要傳承,也得有人有興趣學才行。倒是聽說有南華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很看重這傳統建築手藝,想做紀錄並跟著學學。
回覆刪除我覺得要「有人有興趣學」,可能要搭配收入。如果沒有需求、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光要人去學當然就難。
回覆刪除我個人的想法是,得要讓各種傳統技能的人「有飯吃」才可能讓技能流傳下來。所以應該是要創造工作機會、創造需求。
比方多一些場合採用搭竹架子、竹棚子,讓棚架師傅有一般水準的收入,當然就容易有學徒願意加入薪傳。而最適合以身示範、帶頭的,可能是政府單位吧?
我們好像很難使得上力。不知道可以怎麼樣盡一份心力。
如果沒有從日常生活中實用,「做紀錄」大概只是「技藝」壽終正寢的儀式而已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