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寺的建築很新,佔地頗廣。旁邊有一幼稚園。幼稚園和鼓山寺間有一間日本風味的木造建築。就是這間房子首先吸引了我的眼光。
進了寺院大門後,是一條石板鋪成的參道,一旁有塊日本形制的石碑,路的盡頭接近台階的道旁兩側,各有一個保存還不錯的石燈座。
這座碑記載的是為營造神社而捐錢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時間是昭和14年(1939)。石碑上「神社」和「昭和」的字樣模糊不清,可能之前試圖塗改掉(這種情況在很多日治時期營建的大寺中都可見到)。
旁邊的草地上,有造形奇特的石桌石椅,看起來明顯是原先的石燈座再利用做成的。
種種跡象顯示,這裡日治時期應該是神社所在地。
上了台階,進到鼓山寺內部。背山而立的主殿,格局極有氣勢。
旁邊有兩個小石庭(其中之一即本文第一張圖),倣日本式枯山水,但總覺得味道不對。不過那石造小燈倒是非常有古味,很有可能是神社時代遺留下來的。
回來之後,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看到這樣的資訊:
鼓山寺位於田中鎮,地當八卦山台地南段,田中鎮碧峰里中南路,如搭公車,可坐彰化客運,往赤水或松柏嶺方向,在達德商工站下車;鼓山寺是本地古剎,日治時期,昭和五年,曾闢建田中神社,目的為奉祀戰亡的日本皇族。規定每月初一、十五要到神社朝拜;光復後原址改建為鎮安宮,民國三十四年創建,由陳鴻苗主持,初期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民國四十六年曾經擴建,改供奉釋迦牟尼佛,偏殿設佛學講堂。
昭和五年就建立了?可能最初規模較小,只是當地日本人社區的精神所寄,到了1939年在皇民化運動中才再度擴建吧?看石碑及石燈上的捐款者,台灣人不少,而某些日本式姓名顯然也是台灣人(當時的士紳很多改姓名的)。
戰後改奉鄭成功,變成「鎮安宮」,倒是很符合政治正確,也讓這個神聖空間繼續為宗教所用。比較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會從鄭成功廟變成佛寺?是鄭成功沒人拜?還是有其它緣故?
還看到一個專門在收集台灣原有神社資料的部落格:神社旅人。可惜他那裡沒有田中神社的資料。
鼓山寺作為佛教道場,給人的感覺還算寧靜莊嚴。但是建築本身的美感並不是我很欣賞那種。拍了幾張照片,記念到此一遊。
鼓山寺旁的森林步道,非常值得一遊。我們冒著暑熱,在正中午來到這裡,好處是人比較少,可以從容而行。聽說清晨和黃昏,是像菜市場般熱鬧,寺旁的走道上擺滿攤子。
從八卦山邊眺望田中附近的田園,真是美麗!
更正一下,我們通常都寫成「肉圓」,貢丸類的才寫成肉丸。
回覆刪除我的朋友Maavey說,像我們這樣連出去玩都要搞考證分析資料,在正常人看來真是太無聊了。
最喜歡「解脫的狗」那張。
是真的滿無聊的。
回覆刪除不過,發現這種有歷史味的地方,總是感到很興奮。
這樣才好玩,遊玩歷史才有意義
回覆刪除I like the first one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