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30日 星期六

斷章取義讀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現在正是椪柑問世的季節。

「橘」雖是顏色之稱,我最愛的「橘」卻是綠皮帶酸味的椪柑。

台灣的橘子可不能等它紅。還是深綠最正宗。

漫步橘園,不像屈原吟得出精采詩句,乃借「橘頌」數句斷章取義以抒心懷。

另,推薦一個現代屈原的網站:台灣愛國者

17 則留言:

  1. 蝦密?已經有橘子可吃了嗎?我的消息真不靈通啊。

    椪柑園固然也誘人,但我念念不忘年初看到滿山紅柑照耀枝頭的美景,還是滿心期待著表叔家的幸福橘子園早點收成。

    回覆刪除
  2.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喜歡您所拍的照片經常晃到茄冬樹寮;野地的花沉潛。對您鏡頭下呈現生活化卻又常能引發亦有所感的照片深深感動。雖然您、我在政治上頻率不盡相同,但是我相信您與我一樣深愛這片土地,只是不知您是否相信?!

    回覆刪除
  3. Arkun,
    我也喜歡紅柑帶來的幸福感。
    最近又懷念起研究所時代去內灣漫遊的幾次經驗,特別是有一次在細雨霏霏中,散步於鄉間小路,驚喜發現兩旁都是桶柑果園,有些果實已轉為金色。那幅美景一直深刻在記憶中,回想起來總有又甜又苦又想哭的的感覺。

    Fatfish,
    謝謝您的欣賞。
    至於政治頻率,是怎麼個不同法?有機會願聞其詳。
    對我而言,政治立場不是信仰問題,也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愛這塊土地的條件。活在當下的台灣之所以幸福,就在於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張,而不必害怕夜裡有人敲門準備把你帶走。這種自由是可貴的,也是我覺得應該傾全力去維護的。對不同看法者的尊重與傾聽,是我一再努力學習的功課。
    所以,這句:「雖然您、我在政治上頻率不盡相同,但是我相信您與我一樣深愛這片土地,只是不知您是否相信?!」,有點讓我難過。或許是由於台灣目前的氣氛是這樣充滿對立,大家總是不斷想像某種立場的人就一定會怎樣。
    我以為,部落格的書寫,有機會打破這類刻板印象,因為可以呈現每個人關懷的許多層面,而非在某一種標籤下的形象。
    我希望來此的朋友都能暢所欲言,同時樂意傾聽不同的聲音。
    就這樣。

    回覆刪除
  4. 第一次點閱您的作品就是這篇(上墳),之後陸續拜讀其他文章深受感動。1997年帶著妻小陪父親返鄉祭祖,才知原來父親成長的環境是如此貧瘠。兒時經由父親口中所描述地童年往事的確是事實,但是自己和基層軍旅出身的父親間的對話總是那般公式化。我們未曾真正談過心,2001年一場感冒帶走了父親,02年我獨自一人返鄉在爺爺墳前將過去一年中點在父親神主前的香灰灑進墳頭。雖然父親生前提過想歸葬故鄉但礙於現實我無法完成只好做些我自己〝想〞聊表心意的事。不過至今為止仍舊好遺憾不能好好地同父親談心.

    不記得是在那兒看過怎麼一句話『爭執的雙方總認為真理是站在自己這一邊』但在國內悲哀地是這所謂的真理卻因為政治動員只有感性少了理性。
    17年前我自己經歷了一次「政治是非價值結構」的大解體。從小就被教導忠黨愛國的我深信戒嚴是必要之惡,台獨、中共、黨外是所謂三合一敵人。在反共復興中華大業下很多原則應該犧牲!?但卻在衝撞體制、政策修正的循環下所有我深信的真理逐一破滅,那種整個人被掏空的失落感非常難受,透過閱讀我明白一個健全的公民必須能有獨立的判斷力決非人云亦云。
    藉著歷史相關書籍的翻閱,我深深感受到『歷史為當權者服務』這句話的意思。在漫漫歷史長河裏憑著一人之力的確無法見到全貌,而當權者掌握了資訊絕對優勢,姑且不論偽造史實,只要選擇性地釋出對其有利或無害的資料要做到客觀判冬樹曹巢斷就相當困難,時間愈久遠愈明顯。

    我用的一指神功輸入法讓我很少在網路世界留言。上面兩段是我至目前唯一曾經留言的blog。也是讓我得以聯結到茄苳樹巢要上班了有空再談。

    回覆刪除
  5. judie姐:
    我在白色洞洞牆時期有段時間迷楚辭,小時候當然還是比較喜歡離騷和九歌、天問,阿濟的讀法我是頭一次見到,粉有創意:)

    Fatfish你好:
    我的背景和你相同,也是外省人第二代。很羨慕你還有機會和父親返鄉,因為家父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遠行。我一樣很難得和父親多談,因為我的政治理念和另一半都是他所無法認同的。我不會試圖說服他,可是也不因此就改變自己要當一個台灣人的決心。

    其實看到很多老伯大嬸,依舊支持對中共卑躬屈膝的國民黨,我的感受很複雜。我們的父祖為了反共來到台灣,在這裡落地生根,白手起家,這塊土地是我們和後代子孫的生存所繫,已經沒有第二個故鄉。藍營高層拼命向對岸輸誠,他們要拿什麼當祭品呢?不害怕孫中山蔣介石從墳墓跳出來痛斥他們的變節嗎?

    我看到歷史上有很多可敬的前輩,像雷震當年為了與台籍菁英組黨,坐實十年黑牢;還有殷海光、傅正、廖中山、張忠棟、鄭南榕等人,他們讓我真正了解,愛台灣並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要有實際的作為,必要時是得付出代價的。能生活在此刻的台灣很幸運,因為不必在心裡安放一個小警總,不管挺哪一邊,一覺醒來第二天仍然可以迎接同樣的清晨。當然我的觀念並非一夕形成,中間也有很多掙扎和轉折,有空再談了。

    回覆刪除
  6. 的確
    綠色橘
    酸中帶甜,甜中帶酸
    而且水分充足不會乾燥
    光視覺上就令人垂涎三尺了...^^

    回覆刪除
  7. 那個細雨霏霏中的內灣行我也在場的,奇怪的是只記得玩得開心,卻忘了有桶柑。愛吃橘子的我竟然會忘了看到桶柑,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回覆刪除
  8. Fatfish,

    我不記得寫過有關上墳的文章。是否您弄錯格了?

    您願意分享個人經歷,我覺得很感動。

    我想近幾年台灣政治社會的大變動,對所有的人都造成衝擊。我也體會過原先所相信的、所認同的觀念被瓦解的感受。的確是很可怕。我的「政治是非價值結構」確立,也大約發生於17年前,至於瓦解,就發生得更早了。

    一時間無法詳細分享這些心路歷程。簡單來說,我逐漸認識到人性、權力、社會結構,看到宣稱與實際的差異,看到政治場域中理性計算與情感運用的交織。但是同時,我也越來越感到自己和這塊土地、和自己出身的文化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渴望能在這「大我」中好好盡一分力來推它走向更好的境地(這種感情和想法好像在現在很不流行,大概又要被嘲笑一番)。

    我知道人性的軟弱,並不認為我們該期待聖王。我知道人有情緒、易受同儕與媒體煽動,喜歡把生活的挫折怪到別人頭上,但仍相信有很多人願意理性面對困局,會將心比心去想問題。

    我覺得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學習:從威權體制走出來後,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自由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大家都有很多掙扎,動不動就想逃避自由,躲在某些權威底下去理解事物,混在「主流民意」中獲取安全感,或是與同類聚在一起互相取暖、吹口哨壯膽。信賴別人的判斷而不相信自己的人越多,這個社會要走向真正的民主社會就越困難。

    我並不認為台灣人民在政治議題上「只有感性少了理性」。感情取向是一定有的,族群意識造成的親近性也不可免,但是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精於計算現實利益,很難支持極端主張。

    至於歷史如何讀?歷史中如何找真相?這些問題實在是頗麻煩。誠然歷史資料大多是有權者留下,而有權者也掌握了詮釋權,但是認真的閱讀者還是能讀出被隱藏的訊息、找到沉默之聲。這些大問題,以後有機會再來談。

    回覆刪除
  9. Arkun,

    內灣桶柑園的記憶,似乎早於有你在場的那一次內灣行。是我第一次到內灣玩的經驗。我們同遊那一次,可能是季節的緣故,橘子都還沒熟,而且散步的路線好像也不是那次的路線。

    回覆刪除
  10. 不愧是學歷史的,連同遊的季節和路線都記得那麼清楚!
    我就說嘛,怎麼可能有看到橘子我卻沒印象!
    還有,怎麼每次去內灣都下雨?

    回覆刪除
  11. 齁齁,Judie 妳的橘子還掛在樹上,我看到的卻已經擺在市場的攤子上了。

    真高興橘子的季節又來臨了,我最喜歡吃會讓人酸得瞇眼睛的綠皮橘子。等價格稍微下降一點,我就可以快樂而努力地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了…

    回覆刪除
  12. 齁齁,Judie 妳的橘子還掛在樹上,我看到的卻已經擺在市場的攤子上了。

    真高興橘子的季節又來臨了,我最喜歡吃會讓人酸得瞇眼睛的綠皮橘子。等價格稍微下降一點,我就可以快樂而努力地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了…

    回覆刪除
  13. 我也是外省人第貳代
    父親對我的「變節」曾經很傷感
    還好他到晚年已對政治淡然

    我要去市場買些橘回來擺
    看了也高興...

    回覆刪除
  14. 讀橘頌頗難。過著長年的移民生活﹐已經忘記不少中文字確切的意思。不過看到滿樹
    大大的青橘子﹐聯想到在加州的產酒葡萄園旅遊時﹐看到園子旁邊有幾棵滿樹金黃
    的 Sunkist 柳橙﹐果農來不及收﹐還掉得附近一地都是。不同的地方有類似的景致﹐
    雖然稍微不同﹐卻都感受到土地生命的力量。覺得很高興。

    在台灣之外定居﹐文化上成為少數﹐所以變得很能體會台灣原住民面對一般人“另
    眼相待”的不便處境。大部份接觸到的人其實很友善﹐但是遇到懷疑有歧視的情況
    時﹐因為難以分辨基本上是那人的個性不好﹐還是那人對不同族群有偏見﹐就變得
    很難斷定。另一方面﹐因為是移民﹐所以對認同轉移的感受很深﹐所以就多少能揣
    摩台灣外省第二代朋友的心境。

    我謙卑的看法認為每個人應該都以自己的出身為榮。“反共抗俄”雖然在以前被當
    權者用來作為灌輸思想的工具口號﹐但是換個角度來回顧漢人遷徙的歷史﹐這其實
    是許多追求自由和更好生存機會的移民事件之一。八二三金門砲戰的時候﹐老兵﹑
    福佬﹑客家﹑原住民一起團結對抗共產中國。這段人民的集體記憶﹐很可惜一直沒
    有被用新的﹑真正屬於人民的眼光來敘述﹐以彌補最近因為政治炒作引起的族群緊
    張。我爸爸炮戰當時是台灣子弟被調去金門﹐本以為準死無疑﹐卻幸運活著回來。
    現在被歸類成榮民 (veterans)﹐去榮總看病有優待。他笑著說自己老了﹐也成為老
    兵了呢。

    建立一個住民權利機會平等﹑共同反對族群歧視﹑善加保護環境的公民社會﹐不管
    將來是統是獨﹐都才是我們台灣真正的前途。家不在回憶和想像裡﹐家就在腳下實
    在踏著的地﹐和身邊互相守護的人們。至於個人如何回述自己的過去﹐這是出於個
    人的情感。不管我們本身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如何﹐對這種回憶與言論自由的權利﹐
    我們都要給予基本的尊重。對待我們的長輩﹐即使是意見不同﹐也當如同是對待我
    們不同立場的朋友。這是作為現代公民最基本應該具備的人道精神。用這種態度追求自己
    的新生活﹐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遺憾。

    回覆刪除
  15. 你的內灣之行也曾有我的足跡, 記得嗎? 溝裡清澈的溪水,沁心涼,你說...想嫁給橘子園主人.

    回覆刪除
  16. chuadai學姐,
    很高興妳來逛這裡。
    最美的內灣行記憶,就是和妳同遊的那次。可惜至今還找不到橘子園主人可嫁。

    回覆刪除
  17. 這裡有人提到「外省人第二代」。對於像我這種--父親是國民黨時代來台福建人,外祖父是日本時代來台福建人,外祖母是好幾代以來都在台灣,家庭語言是鶴佬語--雖然一般被歸類為外省人,但是我找不到自己對於那些標示外省人的特徵的歸屬,譬如講話的口音或語調,眷村印象等。倒是我媽很艮艮於懷教會中支持民進黨的八婆說她嫁給外省,所以選舉時我家除我以外都支持藍底的。

    最近民進黨游主席提起一個「華裔台灣人」的說法,國民黨的馬主席認為是在撕裂族群。徐永明教授認為華裔台灣人的說法使得台灣人的認同脫離血緣的糾葛,變成政治認同的選擇,甚至會使得中國人的認同也成為政治立場的選擇。我認為說得很有道理。
    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Hsu/Hsu_00/0128.htm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