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舊文】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小林善紀的政論漫畫《台灣論》2000年11月在日本推出,很受日本年輕人歡迎,隔年中譯本在台灣上市時,因為女權團體認為該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政府徵調的「從軍慰安婦」的看法有違歷史事實,而提出抗議。可是這個議題卻被媒體和政治人物操弄成族群意識的對抗,一時間戰火延燒到國策顧問、成為打扁戲碼之一。結果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打壓下,《台灣論》反而大賣!

當時在台灣客座的日本台灣研究學者,閒談之間不免感嘆:「多年辛苦研究的成果,比不上一本短時間內完成的漫畫書受重視!」學生們也向老師開玩笑說:「下本書要紅,先拿去給馮滬祥燒一燒!」
    
     漫畫的感染力與兩極化言論
     
玩笑歸玩笑,漫畫書的影響力真的是勝過學術著作太多。《台灣論》雖然不像一般有故事情節的漫畫書那麼吸引人,但是仍然比全部都是文字的書籍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漫畫感染力強,但是傳達的,畢竟是主觀的、感性的、直覺式的認知,和講究客觀、理性、分析性的系統化知識,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只接受漫畫傳達的知識和感受,恐怕不足以掌握真相。漫畫號召的是「迷」、是作者的信徒,而不是和作者平等對話的學術夥伴。漫畫鼓動的是一群有同樣「感覺」的人,而不是一起「思考」的人。漫畫必須擁有這種特質,才能成為大眾流行文化。

或許是因為漫畫擁有這種特殊感染力,因此,才會有人拼命打壓這本書、不讓它流傳;另一方面,支持這本書觀點的人,自己看還不夠,甚至大量買來送人。

在媒體上所看到的言論,對這本書的觀點評價趨於兩極化:仇日的大中國主義者將書中所採訪的人物通通打成「民族的千古大罪人」;具有豐富台灣獨立意識與本土情感者,則將這些人物捧為說出台灣人心聲的台灣英雄。這種極端的好惡,反映出漫畫本身煽惑力的效果,也反映出《台灣論》引動的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存在的、不同族群的不同歷史意識之間的鬥爭。這樣的對立有其無奈的歷史包袱,以及脫不出威權體制、思想箝制的慣性反應。

然而社會大眾真的只有兩種對立的歷史意識嗎?我想並非如此。被主流媒體忽略的一些看法,很可能才是指向未來的台灣主流歷史意識。
    
     讀者的多元思維與對話可能
     
     
從一些觀察可以發現,雖然漫畫的感染力比較強,但是大部分的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並非產生媒體所呈現的兩極化觀感,而是各有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和接受的角度。這種多元的思維,正是台灣已邁入民主社會的表現,也是我們這一代寶貴的資產。

從幾位讀過這本書的大學生那裡聽到下列幾種看法:

「這本書寫得很好,大家都應該來讀!裡面把台灣的歷史說得很清楚,一點都不誇張。還把中國罵得很慘,太好了!」

「書中大膽的指出蔣介石根本就是獨裁者與虐殺者,單是這一點就很值得看了,難怪國民黨出身的一些人要跳腳、要打壓這本書。」

「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偏頗。李登輝有那麼了不起嗎?」

「我覺得他很歧視女性。除了慰安婦的事情之外,對日本年輕女性參政也抱持非常負面的看法。」

「一個日本人能夠這樣了解台灣,實在很不容易。只是他所獲得的資訊好像還是有些問題,所以有時會做錯判斷吧!像他說台灣話沒有文字,完全忽略了使用一百多年的『白話字』,而且誰要用他們日本的假名來寫台灣話!」

「實在看不太下去!他很崇拜權威,又喜歡軍隊、戰爭之類的事。抓到幾個個案,就認為足以代表一切。可信度不高。」

「我覺得他所說的『日本精神』並不見得是台灣人從日本人學的,那是台灣人本來就有的吧!」

「這本書是為日本人寫的嘛!我覺得和台灣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台灣只是他用來表達他對日本現況不滿的工具而已。」
     .......

 除了這些年輕人的看法之外,我們也看到女權團體呼籲《台灣論》爭議應停止泛政治化的發展,回到關心「慰安婦」的人權問題上。雖然有些極端的獨派人士認為「這些女人被統派利用了」,但是這種各團體不分統獨而在人權議題上合作,才可能走出無謂的對立、真正落實做一點改變。

 還有原住民抗議書中對霧社事件的描寫,只強調原住民在事件中殺害手無寸鐵的日本人,卻完全不提是日本人先欺負原住民的;書中還引用原住民老人說他們在所有外來統治者中只服日本人,原住民也基於族群尊嚴提出抗議。

這些反應讓我們清楚看到,有關《台灣論》的爭議並非刻板的、教條式的統獨對抗,事實上激起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與批判。

台灣社會是人人都能發聲的社會。在這種開放的社會中,必須以理服人,而非以焚書坑儒等獨裁手段來禁止不同的聲音。就這個觀點來看,具有不少爭議性的《台灣論》,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什麼是台灣的立場?什麼是台灣的歷史?
    
    
     認識小林的右翼立場
     
在討論《台灣論》的歷史視野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作者小林的立場與視野。

《台灣論》固然讓許多原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日本人對台灣有了一分親切感,但是該書明顯的右翼立場讓大多數人還是未讀先排斥,並引起知識界的批判。

《台灣論》出版之前兩年,小林善紀就以《戰爭論》一書而飽受爭議。在《戰爭論》中,他假想朝鮮半島會爆發激烈戰爭,到時候日本難免捲入戰爭,至少難民會湧入日本而威脅日本社會安定,因此他認為日本應該為戰爭做好準備,自衛隊應該改造成真正的軍隊。這種好戰言論在日本雖然始終存在,但很少人會大剌剌地宣揚這樣的主張,又是針對青少年作訴求。朝鮮半島的危機在兩韓會談之後大致上消失,小林接著把視野轉到台灣,因為台灣大概是目前東亞地區最可能觸發戰爭的因素。《台灣論》是在這樣的考量下形成的。日本右翼的基本看法之一,是期望日本人可以驕傲地生存、不必向中國和美國屈膝。《台灣論》之所以同情台灣獨立論、欣賞李登輝,就是因為在此他發現了堅決反抗中國霸權的一群人。而他所遇到的台灣人大部分對日本有一分親切感,正可借用來為日本殖民史除罪。

 在這種意識形態主導下,他把慰安婦求償運動視為各國對日本的報復與壓迫,完全無法從人權的角度來思考;而在描寫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時,則提出相當多為殖民統治辯護的說辭。這都是右翼論述的基本立場。


     《台灣論》歷史視野的狹窄性
     
     
《台灣論》以大約四十頁的篇幅來回顧台灣的歷史。這樣短短的篇幅,要處理台灣數百年來的發展,自然只能舉幾個鮮明的例子來說明。而漫畫的處理方式,更摻雜了作者本身明顯的好惡評價。他批評日本左派學者是「自虐式」史觀,我們可說他卻是「自戀式」史觀。

 同樣是殖民統治,他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種種措施都說是「暴政」,談到日本統治時期,則引用許文龍、李登輝的證言,強調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嚐到幸福的滋味」。書中急切地說明日本人在台灣所做的各項建設,甚至提出「大東亞戰爭的魅力」讓台灣人前仆後繼志願當兵!

 美化戰爭的歷史觀點或許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相當陌生,但對曾經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來說,一點也不特別,這些都是戰前和戰中日本國民教育和殖民教育的標準說辭。恢復戰前的「日本精神」,是日本右翼的主要訴求,也是小林從《戰爭論》到《台灣論》一直在追尋的。

 在回顧台灣歷史之後,小林大大的畫上整頁,寫著:「唯有誠實面對並檢視自己國家的歷史,才能夠看見事情的真相!」這句話說得真好!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小林其實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國家(日本)的歷史。當全亞洲承受著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苦果時,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自命為亞洲弱小民族的解放者,詮釋大東亞戰爭為「代天征伐不義」,要讓亞洲從英美帝國主義手中得到自由、建立「以日本為核心」的亞洲新秩序。這樣的論述,在日本戰敗之後,仍然陰魂不散。戰後日本經濟侵略東南亞,依舊想成為亞洲霸主,無怪乎亞洲各國反日情緒高漲。不能誠實面對日本帶給別人痛苦的事實,一味以片段的歷史解釋來為殖民統治除罪,這種歷史視野救不了日本,也幫不了台灣。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只從「抗日」觀點來評價固然失之偏頗,但是全面肯定日本的做法更是無法掌握真相。誠實面對、看清事實,就不是「抗日」或「親日」的二擇一觀點,而是能夠了解各種事件的多面性,不再只接受單線因果的解釋。概括來說,日本的統治固然帶來近代化的種種好處,但是一切建設也都是為了擴張帝國的實力,而非為台灣人的幸福。嘉南大圳、蓬萊米、糖業、工業化等等發展,提昇了台灣的生產力,可是經濟成長的實質好處,大部分是由殖民政府及日本本國享受。「大東亞戰爭」時期在台灣實行的皇民化運動、「志願兵」等措施,固然有受到時代感染而全力配合者,但是大部分的人應該是在無奈的心情下勉強應付的吧!對照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的國語政策、軍訓課程、國慶日大遊行、反共論述,我們的感受和反應如何,就可以推知當時台灣人的感受。把一種歷史解釋拗成相反的另一種解釋,有時候對事情的了解幫助並不大,因為仍然在相同的思考模式裡打轉。若不能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就走不出真正的新路。
    
     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小林觀察到台灣正在走出自己的路,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民國家正在誕生當中。然而建構台灣主體性的工作,只能由台灣人自己來完成,而且需要新思維來領導。過去建立在「台灣人=人民/外省人=外來政權」的反國民黨台獨論述,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已經過渡到「四大族群」/「中共霸權」的台灣主權獨立論。固然台灣內部的族群矛盾仍然未消失,但是在面對中國逼統的壓力時,唯有團結一途。台灣的民主化要真正成功,必須全民有「我群」意識,不是透過外力的形塑,而是自我建立。

《台灣論》的一個問題點在於:還是把舊台獨論述和台灣主權獨立論述混在一起,而其放在顯微鏡下的台灣人切片只是他所謂「多桑世代」、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他們的心聲在此時被闡揚,固然對歷史的重建有極大意義,但不足以指向台灣的未來。

 不管「多桑世代」對日本感到多親切,顯然台灣的未來仍只能靠自己。日本和美國在險峻的國際政治中,自己國家的利益絕對是第一優先,台灣在這當中如何爭取生存空間、有多少主動權,才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

《台灣論》看不同時期的台灣歷史,其實有不同的標準。我們看到對日本本國的感情蒙蔽了作者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確認識。對台灣感情豐富、長期支持民主運動的人們也容易有這類的傾向:對國民黨統治加以嚴厲批判,對新政府多有同情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人性。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已經採取不同的標準,而非振振有詞說自己始終如一。

 當我們批判統派以大中國霸權、舊思維的威權來打壓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不能不注意同樣是法西斯傾向的日本右翼對人權的忽視甚至侵犯。這種思想,不該成為我們建國路上的盟友。台灣必須在尊重人權、確保民主體制的前提下建國,走一條自立而非他律的獨立路。

獨派的讀者,請批判地閱讀《台灣論》。

5 則留言:

  1. 我在當時也寫了一篇文章,其中不少反省也跟你一樣。

    http://blog.webs-tv.net/inosen/article/1544197

    回覆刪除
  2. 吳文星提過,
    其實臺灣論的中譯有問題,
    當初中譯時候,
    前衛沒注意到,
    所以有部分的爭論,
    是來自翻譯的誤導。

    回覆刪除
  3. 韋禎,

    我有對過日文版。中譯雖有些語氣上的問題,但整體的方向和主要意見沒有差太多。這裡提到的一些問題,確實是小林善紀的本意沒錯。

    你轉述吳文星教授的看法,是不是能夠更具體指出來:那一部分的中譯有問題?把爭論歸咎於翻譯,我覺得對譯者不大公平。

    日文中譯原本有些微妙語氣就是表達不出來,恐怕得加註說明,甚至有時候也是見人見智。《台灣論》譯得很趕是事實,譯得到底如何,是可以具體討論一下。不過,我程度沒那麼高,還請高人出面指點。

    inosen,
    謝謝你分享大作。很高興看到這樣的觀點。

    回覆刪除
  4. 我是上課踢吳文星說的,
    不過我連中文版都沒看過了,
    日文更不會去看。
    所以當時吳文星提的,
    我就不清楚他說哪邊,
    改天遇到他再問。

    回覆刪除
  5. 感謝分享,原來獨派的人不見得都像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或媒體明星,都一窩蜂的倒向日本的右派。
    這讓我對「本土」又有了點信心..。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