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2007花東行】鯉魚潭畔的工作營

1961年暑假,就讀東海大學的媽咪報名參加一個「國際基督徒工作營」,工作地點是花蓮縣壽豐鄉的玉山神學院。來自台灣與外國的30幾個大學生,在這裡生活三個禮拜左右,幫玉山神學院做一個球場。黏女朋友黏得很緊的爹爹也參加了這次營會。這段經歷成為他們難忘的美好時光,一輩子最美的回憶之一。從小我們就常聽他們說起 work camp 怎樣怎樣,鯉魚潭是怎樣的美。考完大學聯考那年,全家塞在一輛車裡環島旅行,鯉魚潭逗留了一夜。有好多好多年過去,今年,換我開車帶著父母重遊鯉魚潭。

父母的鯉魚潭記憶屬於他們自己,由我重述意義不大。對工作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去找一本小說來看:司馬中原的《啼明鳥》。這本小說主要描寫1960年代初東海大學的學生生活,原由皇冠出版社出版,1999年作者將版權捐給東海大學。

這次旅行回來後,爹爹和媽咪翻出舊相本,快快樂樂地回想當時的點點滴滴。我趁機把爹爹拍的照片翻拍幾張,好做個今昔對比。

這批照片爹爹很珍惜。可惜的是,多年前底片借給玉山神學院編紀念刊用,後來就下落不明了。

我直接從相簿上翻拍下來,有些效果不太好,只能放棄。

work camp 1961

這是他們搬石頭整地的現場。現在去已找不到正確的位置。

work camp 樹下休息

勞動是在清晨早禱後開始,到中午就休息了。中間也有小休。下午的時間自由活動,他們最喜歡到潭裡游泳。試想近半世紀前在那純樸的鄉間,女大學生穿著泳衣大大方方從玉山神學院走到湖邊!不過據說當時附近罕有人居。爹爹最愛提的場景是他們會涉水到一塊離岸不遠的大石頭上,媽咪在那裡讀《泰戈爾詩集》,他靜聽,或是游到對面再回來。這成了集體生活的工作營中難得的兩人時光。

 參加work camp的東海人

這張是參加工作營的東海人合影。唯一站著的女孩是我媽咪,站著的男生最右邊那位是timo的老爸。

 work camp結束禮拜

這是工作結束的禮拜。站在前面主領禮拜留著絡腮鬍的高個子,就是當時玉山神學院院長高俊明牧師是也!他也參加勞動行列,和大學生們打成一片,他們叫他Lincoln。

 Dad與院長合影

這張是我爸和Lincoln的合照。

 布農天籟

在工作營的結束晚會上,附近的布農族教會會友來唱歌。爹爹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布農的合唱,驚喜感動極了。

 牛背上的牧童

在附近的田間,拍到了牛背上的牧童。此景在今日真是難得而珍貴。

 

 

玉山神學院

玉山神學院,2007。

位於鯉魚潭畔的玉山神學院,隸屬長老教會,專門培養原住民傳道人。學校的特色之一是學生和老師都得參與勞動。成立已超過六十年。曾任院長的高俊明牧師、楊啟壽牧師先後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總幹事。目前的院長和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原住民。

8 則留言:

  1. 怎麼沒有妳爹娘的合照?
    他們兩位的戀愛史很精彩的樣子。

    回覆刪除
  2. 這是很有意義的故事耶!
    1961年暑假,就讀東海大學的媽咪…今年,換我開車帶著父母重遊鯉魚潭…動人心懸。

    回覆刪除
  3. 那個這片可以請人用掃瞄的,然後再送去相館處理再洗出照片
    我媽媽小時候的照片有這樣處理過,效果還算不錯。

    沒想到高牧師年輕的時候看起來這麼性格耶
    他是一個很溫柔的長者,跟他說過幾次話,還蠻喜歡他的

    回覆刪除
  4. 照片裡人物衣著和擺設的姿態非常有趣。超越那個時代台灣一般人照相的古板。

    六零年代冷戰對峙的氣氛非常濃厚。在美國主要進行著兩股的社會文化運動。

    一是非洲裔美國人發起的民權反歧視運動﹕因為有過身為奴隸的歷史因素﹐當時一
    般非洲裔美國人大部份是勞動工人﹐所以保護勞工的工會運動也在民權運動的旗下
    展開﹐卻被美國官方將其和工農共產主義劃上等號﹐加以百般刁難阻擾。

    二是從四零年代美國東岸的紐約長島和新澤西大西洋城一帶就發展出來的海灘休閒
    文化(黃俊雄布袋戲裡眾么儸打群架時放的神經電子吉他配樂﹐就是當時美國歌星貓
    王拍片的沖浪音樂)﹐從五零和六零年代擴散到美國西岸加州﹐加州馬樂部(Malibu)海
    灘成為好萊塢拍攝青春文化的背景。反對傳統和反對越戰的嬉皮運動也在此時興起﹐
    很逆理諷刺地就借著海灘青春嬉戲﹐來嘲弄美國資本主義定義下的生命意義和社會
    成就。

    這個在花蓮鯉魚潭邊的青春卻也是勞動的歷史經驗﹐好像是把當時勞工和嬉皮這兩
    股在美國原本不相容的社會運動﹐在台灣巧妙地結合﹐成為在共同勞動中享受青春﹐
    類似黃俊雄布袋戲的多元文化台灣版。

    如果考慮基督教的歐洲歷史同時產生帶動資本和共產兩種政經形態﹐或許就能了解
    基督教的社會主義﹐其實是多元文化並存共容的主義﹐是同時形成穩定和挑戰威權
    的思想力量。

    回覆刪除
  5. 如果我所知沒錯,啼明鳥的故事,是司馬中原聽我爸說的,我爸妳媽在書裡都佔了角色。我爸在鳳山當兵時,與司馬中原關係甚好,當時司馬中原才華挺好但日子過得苦,據說我爸常佔職務之便(採買伙食的行政官)夾帶點什麼去給他們家。但是後來司馬中原與蔣家關係良好,當了蔣經國哪個兒子的老師,因為政治立場的關係,也就漸行漸遠。

    之後,這司馬中原曾經在一次聯合報還是哪個報請吃飯時,當眾說了〔這些小伙子搞什麼顛覆政府(指當時的所謂黨外人士)的事,他們應該來請教李南衡啊〕類似這樣的話。在當時的政治氣氛,當眾有了這種發言,全場氣氛變得很怪異而凝重。後來是哪個高人如何解了圍,我忘記了,也許要再問我爸,但這次後,跟這說鬼故事的老傢伙就算是恩斷義絕了。

    回覆刪除
  6. Tony的觀察滿有趣的。
    當時大學生文化或青年文化的確深受美國影響,貓王、甘迺迪和金恩都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電影上所看到的「美式生活」,也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
    「工作營」的由來,和當時開始盛行的和平運動也也關係吧。
    這裡有一些很邊緣的介紹:
    http://www.scjh.tcc.edu.tw/datu/06-4.html

    插個工作營小故事。爹爹說,營會中有一個美國女孩,餐餐米飯吃不慣,看到米飯就哭起來。後來有人去花蓮找到當時極為稀罕的麵包店,買了些麵包回來給她,她感動得又是大哭一場。


    timo,
    我讀過啼明鳥,但內容記不清了。我知道是李南衡提供的素材。司馬中原憑聽故事就可以寫出流傳久遠的精采小說,的確是滿厲害的,可見南衡阿伯講故事的功力一流。倒是不了解為何南衡阿伯沒有想自己來寫呢?
    看到東海大學現在將這當歷史資料和宣傳品,覺得滿有趣的。

    回覆刪除
  7. 啼明鳥愛好者2008年7月14日 上午9:43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
    為什麼啼明鳥最早的版本都沒有序,而且都是從第五頁開始,前面四頁通通不見了?

    回覆刪除
  8. 讀東海的第一年時,

    特地從東海的圖書館借了啼明鳥這本書來看,

    今天看東海網頁發現啼明鳥出版電子書了,

    也碰巧逛來這,網誌的文也不錯。:P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