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盲人重建院變成慈濟的了?

在台灣,基督教是社會服務工作先鋒,但是戰後初期能設立這些機構,多半是靠宣教師去聯繫來的國外資源,本地教會的支持原本就不多。1980年代成立的社服機構比較有向台灣大眾募款的概念和做法,1950年代設立的機構較少見。盲人重建院做的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有多少基督徒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支持這樣的機構呢?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機構的存在呢?種種現實,造成重建院的資源不穩定、經營越來越困難的情況。董事會代換後,基督徒比例越來越少,這個機構的基督教色彩難免越來越淡化。

為了了解盲人重建院的經營問題,在網路上逛了一下,發現很難找到相關資訊。唯一找到的是去年《基督教論壇報》的一篇報導 ,曾文雄院長在訪問中期待教會機構能爭取經營權,或是由政府接管,但是似乎難讓董事會改變決定。這篇報導也透露了重要的資訊:重建院現址的土地現市值可能達40億。2006年12月另一篇報導則報導了董事會已做出決定,在捐給慈濟或捐給長老教會之間選擇了慈濟。

 

這件事引起我的關心,主要原因是:

一、就讀輔大時,我們團契曾借用盲人重建院的禮拜堂聚會,那個小小的石造禮拜堂真美,重建院的慷慨大方讓人很感動,因此對這機構有一份感情在。

二、基督教在台灣的社服工作發展,是個人很感興趣的主題。

 

就目前所得的資訊看來,顯然盲人重建院的經營是到了轉型大翻修的時刻。

身為基督徒對於一個基督教機構變成佛教機構,當然心裡會覺得難過。但是除了「這是基督教創辦的」理由外,基督教團體有什麼更具說服力的條件來爭取經營權?對內情知道不多,或許這樣評論並不公平,但是多年來基督教界並沒有對盲人重建院的事工特別關心,沒有繼續栽培盲人教育人才,在信徒教育上未認真加強關懷弱勢的議題,在現實操作上也未掌握該院董事席次,而重建院也未認真建立與教會的關係,這樣憑什麼要董事會選擇捐給長老教會?

與其執著於爭取經營權,不如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讓接管的新經營者重視這個機構的歷史意義與社會功能,促其勿讓服務盲胞的工作中斷,且能與時俱進。畢竟這個機構存在最重要的意義是促進視障人士的福利,誰能做得好,誰就去做。

另一方面,托拉斯化的慈善組織,是否真的就可以對弱勢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一個機構引進完全不同文化的經營者,對機構的基本精神及過去所累積的文化資本,會不會產生摧毀作用?這都是有待觀察的。

 

大學畢業後就再也不曾去過盲人重建院,不知道那座可愛的教堂是否還在?

若真的由慈濟接管,或許不久後,樸素古舊而帶基督教氣味的建築,就會變成一大棟或數棟灰黑冷硬的慈濟式建築吧!

這種發展,令人感傷,讓人警惕。 

27 則留言:

  1. 以後很多東西會變成慈濟的...

    回覆刪除
  2. 這種論調會不會太過偏見?

    >>若真的由慈濟接管,或許不久後,樸素古舊而帶基督教氣味的建築,就會變成一大棟或數棟灰黑冷硬的慈濟式建築吧!

    回覆刪除
  3. James,

    這是就經驗和現有資訊判斷。慈濟在重建區所復建的學校、到國外災區所幫忙建的房舍,都是慈濟風格的。
    至於如何描述慈濟風格建築,我有我的主觀感受。

    如果這算偏見,請問要如何表達才不算偏見?

    回覆刪除
  4. 我同意:有人接手經營,把它做好,實在會比勉強掛著基督教的招牌好一點。
    宗教之間的競爭,宗教的勢力消長,也都會表現在宗教對社會服務事工的關懷與經營的能力上吧?
    不過,我也覺得這幾年所有的醫療與社會服務工作逐漸被整合在類似托辣斯的集團中,是一個令人憂心的走向。
    其實,我想Judie對那小教堂可能會消失的感性喟嘆,是一種從美學的感受去表達對一種在精神與結構上都將被歸入一種劃一的規格的憂慮。

    回覆刪除
  5. http://www.epochtimes.com/b5/7/5/8/n1703501.htm
    今年5月8日有過這樣一則新聞「台盲人重建院贈款給日盲人機構
    」,看不出來重建院有經營上的困難,
    但是目前的確聽到將由慈濟接手,原先重建院的專業服務師資也走了一大半,值得觀察的是過去慈濟是否能持續提供專業的服務人員,繼續進行盲人的重建工作,抑或將轉為其他用途

    回覆刪除
  6. 灰黑冷硬...哈哈,有些教堂也是這樣喔...我以前是覺得慈濟明明是佛教,幹麻要蓋教堂式的佛堂...啊,不要理我碎碎唸。
    dear Jude
    若是類似盲人重建院這些機構能有在地社區的支持就好了。這一點,在慈濟進駐後,我想可以改善吧。
    如果可以重來,我是希望盲人重建院去找會經營的人來協助,改善財務與行政資源。我也希望政府可以有官派的金融與會計師隨時奧援優秀但財務狀況不佳的NGO與慈善團體。
    托拉斯化的慈善組織...哈哈。這樣的發展確實令人討厭啊。

    回覆刪除
  7. 小威所引的那則新聞我有看到,相當語焉不詳,讓人摸不著頭緒。
    我推測應該是曾文雄院長和部份也要退休的工作人員捐出自己的退休金。
    曾文雄院長一直非常低調,從不標榜自己,這在現在這個沒有宣傳就等於不存在的時代,真的很不利。

    波,
    為什麼慈濟進駐後,這個機構就能得到在地社區支持?不懂。
    說到在地支持,隔壁的輔大有個醒新社的愛盲隊,是重建院的長期義工。這些支持網路原本就在的。
    重建院和社區的關係一向很好,記得也常見到有人捐東西或探訪當義工。

    灰黑冷硬的風格我不反對,但是到處都這樣,就像共產黨到處漆紅色,國民黨要所有的模範社區都漆藍色,很違背各地各人各族的個性。

    回覆刪除
  8. 其實我也不喜歡慈濟的建築,好像拿一頂厚重的黑色大帽,硬壓在進到建築中的每個人頭頂。

    我也認為慈濟的建築特色,在標榜 "品牌" 上面達到的充分效果,這些建築語彙很容易讓人一眼望去就知道 "這是慈濟" 。但要說到地方特色,這些建築確實與既有的地方脈絡沒有太多關聯。

    回覆刪除
  9. to judie

    因為我的週遭很多慈濟的設施,他們義工都會主動的拜訪社區,尋求社區的支持。然後就真的許多社區里民都加入他們的活動─資源回收與學校志工,也不一定需要穿上他們制服之類的。

    因為您文章中這一段,我誤以為盲人重建院缺少本地支持。才會那樣子說。
    '多半是靠宣教師去聯繫來的國外資源,本地教會的支持原本就不多。1980年代成立的社服機構比較有向台灣大眾募款的概念和做法,1950年代設立的機構較少見。'

    不過,當"盲人重建院變成慈濟的",最可惜的發展還是
    小威說的那種可能,盲人重建院專業服務師資的去職。
    後續的發展再看看吧。

    回覆刪除
  10. 因為慈濟建築的灰黑而喪失了judie35去接觸慈濟的緣份實在是很可惜, 也許盲人重建院會是個開始

    我想, 慈濟唯一的所有格只有證嚴法師

    回覆刪除
  11. 抱歉, 我的意思是, '慈濟的'這個所有格的唯一受格只有'證嚴法師'一詞.

    除此之外, 沒有什麼東西應該是慈濟的.

    回覆刪除
  12. 壹週刊9/27出版的有六頁的報導,關心這件事情的人可以看,從我個人的消息來源,裡面說的事情,沒有什麼和內部員工所傳出來的不同,可信度如果有認識相關人是的也可以再確認,請參考。

    回覆刪除
  13. 感謝小威提供消息。這就去找壹週刊來看。

    回覆刪除
  14. 上一期壹週刊都下架了,買不到。

    只找到東森的新聞:
    http://www.ettoday.com/2007/09/26/327-2163077.htm

    東森的報導有唯恐天下不亂的味道,也沒弄清楚盲人重建院並不屬於長老教會。是院長主動要捐給慈濟的嗎?之前基督教刊物的報導倒是都沒提到這點。不知道東森的消息來源是什麼?只是抄壹週刊,還是有其他的?

    回覆刪除
  15. 今天有聽到教會領袖們談起壹週刊的報導,好像還挺肯定他們的報導方式。聽起來是壹週刊把這件事說成是一種宗教戰爭,長老會這邊雖不喜歡這樣的描述,但在心情上,也真的有一種”大衛面對哥利亞”的悲憤與緊張,因為去與慈濟對談時,感受到慈濟的力量極大。
    我很不希望看到一個社服機構變成宗教團體角力的地方,但是就我所聽到的信息,似乎雙方真的都以一種敬虔的、認真的態度要去爭取這個機構的經營權,並認為這將對自己的宗教團體的形象與精神的宣揚有一定的助益。這樣的緊張已經是無法避免的。
    聽說馬偕醫院有提出完善的計劃,要來經營盲人重建院,不知為何不受院方接納?

    回覆刪除
  16. 教會公報報導,9月11日盲人院的董事會在基督教董事全數缺席下改選,並將董事席次由15席改為9席,基督教界代表全數出局,僅有詹德隆神父留在董事會中。

    回覆刪除
  17. 該怎麼說咧
    我是個沒有宗教的人
    但是我始終覺得基督教太霸道
    以前聽過學姐講過(她是花蓮人),她某次參加團契活動到門諾醫院當義工,結果裡面的義工跟學姐說生病不要去慈濟,慈濟的醫生醫死人,門諾的醫生不會醫死人。學姊的同學馬上變臉,因為學姊的同學的姑姑因為生產到門諾,走著進去,扛著出來。從此學姐和她的同學在也不想參加任何有關基督教的活動。
    本來對這件事情只是當成個案來看,結果某次去面試醫院,第一條我就被刷下,虔誠基督教徒。。。。我有熱誠服務卻因為不是教友。。。當場ㄧ個無言捏
    慈濟有許多基督教徒醫生職員,表示他自然有她的包容力存在
    如果說到侵略,那基督徒的文化侵略從古至今難道少了,朋友在英國的時候整區就幾個華人,教堂鐘聲幾乎沒斷過,還有人看她是黃種人拼命對她傳教,嘿!我們可沒對老外傳教的習慣

    回覆刪除
  18. wenzi從個人經驗感覺到基督教霸道,我無法說什麼。

    某些基督徒在熱心傳教時,的確會急切想證明自己所信的最好最對,難免口不擇言詆毀心目中的競爭者(他宗教)。這種情況是該檢討,彼此提醒。
    基督教機構有時會要求工作人員是教徒,這種情況我覺得情有可原,因為一個機構有權塑造本身的機構文化。但是我並不覺得要求員工是基督徒就可以讓這個機構變得很基督化。反而常見到有人為了在基督教機構任職而入教。

    此欄並無意討論宗教間的爭執,也沒有提到哪個宗教有侵略性,只是想留下一點有關這個事件的紀錄,因為這可能是台灣宗教社會福利事業勢力消長的管窺豹斑。

    回覆刪除
  19. 先擱置不同宗教的競爭,如果就慈善組織體系與影響來論,據我所知
    在肯定慈濟的人道援助之餘,不管是佛教內部或其他福利團體,對於慈濟的托拉斯化及間接造成慈善資源的分配失衡上,還是有諸多批評的。

    回到盲人重建院的事情上,「怎樣的經營者與經營模式」對重建院更有利,應該是比「哪一個宗教經營」更值得探究。

    回覆刪除
  20. anarch有說出重點:

    「怎樣的經營者與經營模式」對重建院更有利,應該是比「哪一個宗教經營」更值得探究。

    回覆刪除
  21. 921地震時,慈濟就已掌握台灣民間慈善社會福利資源的大多數,托拉斯化的資源集中,理論上當然最有資源能獲取、提供最佳專業經營者與經營模式。其宗教文化也更易於取得優勢傳佈地位,這只是簡單的資源動員論的看法。基督宗教最有生命力的時候,反而是在處於「弱勢」情境之時,讓受苦的人得到盼望。
    過去基督宗教在本地亦曾開創許多慈善社會福利服務,曾掌握了優勢資源。然而,當基督宗教讓本地人覺得帶有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強勢、甚至排他性的「外來」面貌時,所要傳遞的福音訊息與人們的感受背道而馳,無怪乎要相對衰微了。當然,仍有許多「德瑞沙修女們」,在許多服事弱勢者的小角落默默付出,卻難以被看見。基督宗教在本地若取了「弱勢」、甚至「僕人」的形象,也許反而接近耶穌,反而容易讓人們因此得著益處。

    回覆刪除
  22. 當佛陀和耶穌看到地上的人們,為了這些事爭論不已,肯定在流淚.

    回覆刪除
  23. 基督徒自以為是的偏見

    回覆刪除
  24. 關於國內的宗教現象,有許多值得著墨的,但因為題目太大,也只能就個人的經驗陳述。

    我非佛教徒,也非基督教徒,亦非無神論者,幾乎各種教派的經典都會讀一點。但我對佛教在台灣數十年來托拉斯式的發展,有頗多不滿。我對經典教義沒有疑問,卻對人為的操作厭惡。對於所謂的「人間佛教」,我基本上沒有異議,但是對它後來的發展卻非全然持正面的看法。我去過花蓮的慈濟拜訪,對它巍峨的建築佩服,卻不符合我心目中根深蒂固對於佛教的信仰。也許我對佛教的最深印象還是來自深山古剎的暮鼓晨鐘,已經脫離現代化宗教叢林的經營定義太遠,但我以為宗教的入世固然事大,而教義的傳誦與感化人心也不可偏廢。慈濟富可敵國,大愛台不但建築物本身偉碩,台內製作的節目品質也可證明其財力之雄厚,卻偏偏不談教義,放任一個龐大的宗教媒體資源成天只是重複教派自己的活動、業績的複頌,神格化證嚴個人,數以千計、萬計的慈濟企業信徒和醫療、學術成員一再配合教派的設計演出刻板幼稚的神蹟劇,「藍衫軍」固然對社會具有某種陶養的效用,但以捐獻數目分別衣衫種類的階級性相當明顯....,凡此種種,皆令我思考這樣的龐大教派與佛教教義的本質究竟相去幾何?而不論是慈濟、法鼓山、佛光山、中台、靈鷲山等等大叢林,在推廣自身的教派規模之餘,所信望的宗旨仍為簡單的家庭倫理與世俗的社會道德,對屬於另類、邊緣、叛逆等等的文化顯然仍然持保留的距離,也因為如此,我在過去數年觀察幾個大宗派在援助因為卡債問題而陷入困境和自殺人口方面的作為似乎相當有限,它或許跟這些宗派向來著眼的倫理、道德認知有所相左,因為持觀望的態度吧?然而從法律扶助基金會2008年最新的報告可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卡債者非屬所謂「過度消費者」,而是受經濟因素所影響。但由過去的經驗可知,這些大宗派的成員基本上對類似「卡債受害者」這樣的社會弱勢是持排斥立場的,也規避對他們的援助,以致在卡債問題最甚囂塵上、自殺家庭人數急遽上升時,從來不見這些宗派站出來排憂解疑或伸出援手,好像只有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製作了一點防止自殺的公益宣傳,略盡綿薄,但時機已屬後段,實際援助的功效極微。這不得不讓我深思,這些富有的大宗派所欲支援的對象為何?是芸芸眾生的所有生命呢?還是需要經過他們的道德檢選之後才認為值得援助的人?當然,卡債問題只是明顯的一例,然而從此例可以推想許多其他更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從而得知台灣目前宗教派閥經營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自然不是只有佛教叢林如此,我想屬於西方宗教的內容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只是因為基督教在台灣的勢力早已相形微弱,比較沒有那麼彰顯罷了。也因為如此,基督教此時反而讓類似我等的非教派人士有了比較上的好感。

    此外,我想台灣的幾個宗派大叢林幾乎香火都來自彼岸中國大陸,因而在政治立場上都有「傾中」的現象。佛光山與中台是明擺的不作修飾,慈濟上溯印順的傳統與其內部成員的結構恐怕也難避這種色彩,聖嚴雖然較少這樣的表態,但他本身便是來自大陸的修道者,這樣的身世也很難割除聯想。民間道教也是。除了湄洲媽祖進香團之外,我想其他競相與大陸宗派瓜連的必也不計其數,這說明了台灣的宗教文化有許多先天上難以避免的中國化牽連,有些因為教主個人的因素而介入現實政治甚深,有些則是曖昧模糊,試圖從中覓取自己教派的發展擴長的空間。台灣宗派世俗化、財閥化與商業化的演變也莫此為最。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主觀難免,但也代表了國內某些人共同的對宗教大叢林的觀點,不怎麼深入,只因為湊巧走入此版,有感而發而已。若有得罪各方信眾者,尚請海涵。

    回覆刪除
  25. 謝謝essay的分享。

    宗教團體到底是致力於引導人求道得救,還是以壯大自己為目的?在兩者之間,如何求取平衡?對每個宗教團體都是考驗。

    我想不分宗派,宗教團體都很需要自我反省,並傾聽批評之聲。

    回覆刪除
  26. 盲人重建院董事會當時確實想把經營權讓給慈濟,然而最後慈濟並沒有接收,因其中帶有多條奇怪的利益條件,最終由一個長期與慈濟互動的瀚邦基金會接手

    回覆刪除
  27. 請看重建院的logo換成和此營造公司旗下的基金會同一款式
    網址在此 http://www.hansgroup.com.tw/foundation/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