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電影總是會處理「童年結束」,然後留下傷感的結局,有些會加個長大後重逢的甜蜜尾聲。很老套沒錯,看到二號在與一號分別後,獨自踏上前往異次元的旅程,還是陷入深深的悲傷。電影處理得很詩意,一幕幕充滿美感和豐富寓意,可是那逼人的傷痛如刀割心頭,讓人喘不過氣。
其實我很久沒有回想這個年紀的自己是什麼樣了。但我一直喜歡、疼惜小學四年級的自己。那是一份很濃的鄉愁。心裡一直有個頑劣的、很像男孩子的小女生,做什麼都會出錯,卻又很愛自己的生活和幻想;對大人充滿懷疑不信任,想要趕快長大,但一方面又想永遠停留在童年。
我掰不出感性的感想。只想說:這真的是很好看的電影,走出電影院後,還可以讓你回味咀嚼良久,它會誘出你心底一些逐漸遺忘的記憶與心情,讓你好像靈魂洗了一次三溫暖。
接下來,是想說一些個人覺得比較不那麼理想的部分。相較於海角七號的雅俗共賞,這齣比較賣弄文藝腔,所以電影裡有一些安排讓我產生「違和感」,特別是「一號」的瘋子父親,顯得太不真實,兩人在淡水河邊的違章住家,更是整個像夢幻小屋,而不像無法自理的成人及男孩的住處。
至於CL 稱讚的市場生活場景,的確很有味道,但是「二號」的阿嬤顯然是做青草生意兼營民間療法,怎可能還兼賣鮮花?感覺不大對勁。另外,可能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這青草店在龍山寺附近,所以當看到「一號」的家出現在熟悉的淡水殼牌倉庫旁邊時,心裡浮現的是:咦,這種家庭還讓孩子跨區就讀,還得搭捷運出去,怎麼可能?後來才想清楚:那是電影場景,電影假設這是在台北的某個角落,兩個孩子應該住在鄰近。
還是要稱讚一下動畫。耳熟能詳的傷感童話「快樂王子」,在這齣電影中被應用得很好。快樂王子和卡達天王的造型,還有前往異次元世界的滑水道,具有這個世代的風格特色。
比較搞不懂為何要插入魔笛(斑衣吹笛人)那一段。以垃圾車的音樂來類比魔笛,追著垃圾車跑的大人像被驅逐的老鼠,是很有趣、很生活化的點子,但覺得安插在這齣電影中,似乎破壞了敘事結構。
這是一齣比較屬於文藝青年的電影,我覺得。但,即使非文藝青年,只要記罣童年種種,或身邊有孩子,或本身就是孩子,看了應該都會感動。
聽說有人重複看了多次。我有機會也想再看。
囧男孩片尾曲:Fly Away
謝謝分享,應該又是一部必看的片子。
回覆刪除您過謙了,這篇影評是目前我看過最好的一篇。
回覆刪除在戲院看完這部片,有一種濃濃化不開的「鄉愁」,而這種鄉愁又有兩種層面,記憶的與藝術的。有一種召喚新浪潮電影的味道,倘若少些您講的造作,多一些在地脈絡,這部片子便會合理得多,動人得多。
這是一部好電影,期待未來有更多接力的創作。
BTW,大家對於猜想片中場景還頗有興趣的,有人認為是萬華一帶,其實在士林、大同等區的舊社區場景亦多,倒是這樣設定,一號的家或許該放在台北橋下較為合理了。
這篇寫得很美啊!
回覆刪除真希望我可以趕得上映期去看一下
一號拿石頭衝過街那幕也是讓我最動容的
回覆刪除>我想,我會推薦《囧男孩》,主要就是因為這一段,不露痕跡表現出權力不平等的關係,「吃人夠夠」的遊戲規則制定者,一再修改自己設定的規則,不講信用,終於激起無力者奮力一博的反抗行動。
這段描述的,我心有戚戚焉
到今天我在工作上還遇見那種不講信用,一再單方修改遊戲規則的惡棍
這種惡棍到處都有,而且惡行有大有小
因為我不是(or不再是)那種一定要向惡棍抗議的人
我把解脫寄望在中樂透 (((@_@)))
至於小時候
也有惡棍,非常嚴重扭曲地污染了一群小學生
想起那段時間,我的念頭就是要報復 - 用一個我心中可以接受的解決方式的故事,來化解那段黑暗時光
只是年紀大了
要擔心,要在意憤怒的心情更多更嚴重
這樣的故事,就比較無法觸動我的情感
2013年,反核大遊行之前,楊導演用冏男孩的梗拍了這樣一部微電影:「反核 卡到天王篇」
回覆刪除http://youtu.be/M_MYME4J2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