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主教大學畢業的、對天主教文化有一些好奇與了解,以及某種親近感,所認識的神父修士修女,大大影響我對天主教的印象。當我讀到書中作者對天主教會的質疑、桀傲不馴的態度,可以想像會讓神父們多麼困擾,而他一再逼嚴肅的神父們表現出對他的感情,又是多麼具有挑戰性。在這過程中,他和所遇見的神父,大多真誠互相對待,彼此間既是戰鬥,又像愛的舞蹈,在這拉扯中可能互傷,但也應有所得。
總覺得他沒寫出的部分更加令人好奇。神父與信徒之間的感情面貌,似乎還有很多種面向可以去談。但,先這樣就夠了。
******************************************************
回想起來,台東的瑞士神父,正是我對天主教產生好感的開端。
國中時第一次到關山長老教會,當時在那裡牧會的盧俊義牧師向我們介紹了瑞士神父,說他們如何過著簡樸的生活、全然奉獻自己的一切來服務台灣人。他又介紹了公東高工的木工科,如何在神父的領導下贏得大賽、揚名國際。
當時,我並沒有記住「白冷外方傳道會」這個名詞,連他當天所介紹的神父是哪一位也忘了,只記得「Swiss」的台語翻譯是「瑞西」(Sui-se)而非「瑞士」(Sui-su)。但是,台東的瑞士神父,卻在我心中形成一種特別的印象,推翻了原先新教的主日學教育中培養出來對天主教的惡感,對天主教修道制度產生孺慕之情,也對教會中常常使用的「獻身」一詞產生新的定義。外國神父們全然融入異鄉異文化社區、把陌生人當成家人一樣疼愛,這種愛的實踐,是非常動人的。
我沒有像作者一樣進入天主教文化、進行信仰拔河,但從天主教修道人身上,的確學到很多關於人性與神性的功課。某種程度,非常羨慕天主教有修道院制度和「出家」的傳統。但產生這種嚮往的同時,也會檢視這套制度對人性的束縛與扭曲。或許因為一直不願順服、不知為何需要順服,但又極羨慕有人能夠全然順服,所以閱讀本書頗有共鳴。
【一些延伸】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試閱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2 公東高工,1960 (有白冷會宣教工作的介紹)
建築心靈的殿堂──白冷會傅義修士
照顧台東淨土四十年──白冷會歐思定修士
錫質平神父在台東
田默迪神父為范毅舜《老家人》寫的序
>或許因為一直不願順服、不知為何需要順服,但又極羨慕有人能夠全然順服,所以閱讀本書頗有共鳴。
回覆刪除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順服。順服的不是自己所嚮往的,而是身上上帝沒有移除的那根刺,所帶給我們使用的足夠恩典。
朋友對基督教很有興趣,從台灣帶來這本書,我剛好有機會讀到。
回覆刪除因為這本書作者本身的性向以及個性,與天主教神父產生許多互動,這是我這個非教徒感到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可能是我的性格保守,在第二部分翼下之風,有些關於他與神父的互動我覺得有矯柔造作之感,讓我一直讀下去的是我對神父回應他以及神父觀看自己生命的方式、角度的好奇與感動。
回覆刪除書不在手邊,想再讀一次尚未可得。
回覆刪除我覺得「翼下之風」的書寫方式是詭奇的,說矯柔造作也可以,包含那麼複雜的情愫,剪不斷理還亂。作者似乎也還未走出一條與自己真正和解之路。
然而,他紀錄下的神父言行,倒是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