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林邊椰影

近二十年來,黑珍珠蓮霧園逐漸取代了椰林風情。

黑珍珠的故鄉

崎豐社區的魚塭

沒有水車在動的魚塭,好像一面鏡子。

已經有不少冬候鳥開始抵達。這天看到一群燕鷗。
紅冠水雞和各種鷺鷥,是魚塭的常客。

崎豐社區的魚塭


水鄉椰影

椰樹的倒影,好像一個夢,映出過去美好的時光。


水鄉清晨

清晨的水鄉,大武山被厚雲遮住了,鳥鳴雞啼聲中醒來,深吸一口爽涼清風。
不知還有多少時日,得享此景。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撿拾生活中的美麗貝殼——《25550個感恩》序

*郭惠卿、王逸石,《25550個感恩》,雅歌出版社, 2011年10月
即日起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誠品書店上架。

父母是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這本書收錄了他們共同生活四十多年以來的生活隨筆、遊記,還有家庭相簿般的插圖,想與氣息相近的人分享。這是零碎的家史,對我們而言,是珍貴的記憶,但陌生人讀起來也會趣味盎然吧?

許多故事在家裡說了又說,也有的故事、有些感受,是我讀到母親或父親所寫的文字,才有所認知。例如,我已經忘記2002年和母親、小妹一起賞鳥的旅行,沒想到母親感受這樣深。應該是從那一年或更早,每年冬天我們都會去賞鳥,最常在台南附近,近年則發現嘉義東石的鰲鼓農場,真是水鳥樂園。然而,這麼多年來,我們並沒有在設備上升級,對鳥類的知識也沒增加多少,純粹喜歡在野地裡融進大自然的感受,享受帶鹹味的海風、冬日的太陽。

有一趟母親沒有寫下來的旅行,倒是一直在我心裡。我們一起去澎湖玩,是那種學生自助旅行的方式:住最便宜的旅館、坐公船到離島、租一輛機車繞行媽宮和西嶼。沒有去吃豪華的海鮮大餐,也沒有享受近年流行的浮潛、沙灘活動。我們在海生館停留很久,又選擇孤寂的角落、無人的海灘停下摩托車。把母親扔在一片沙灘上,她可以半天都不願離去,只是欣賞漂亮的石頭、貝殼,各種小生物,傾聽海潮音。在荒野間,發現刺茄鮮艷的果實,也讓她快樂很久。從小就覺得母親「很美麗、很可愛」,在這趟旅行之後,更肯定她的恬淡自得、隨遇而安,是我們家最美好的寶藏。

在海灘撿美麗的貝殼、在溪邊尋形狀紋路可愛的卵石、在路旁草叢摘可口的野莓、在林間找有趣的種子......,是我們從小跟著父母親出外遊玩時養成的樂趣。不須花費太多金錢,就得到很大的滿足。父母親合寫這本書,就像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撿拾美麗的貝殼回來,把生命中一些感動和美好的事物記了下來。這些平凡人的寶物,呈現出來,或許是野人獻曝,但是太陽的溫暖,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得到、懂得珍惜。

我很高興父母一起作成這本書。母親有好學生的習性,勤於紀錄所思所見;很多人都說父親頗有文才,但需要百般鼓勵才願意寫東西。父親很會說故事,也有許多題材可以寫,或許這本書的出版,會激發他再把更多的經歷、感受寫下來。

母親在「老年圖像的追尋」一文中提到自己以「落日夕照 」為老年圖像,「 夕陽已不再是普照天下耀眼的太陽,你已不再是人生舞台的主角,你只能默默地站在後台,把舞台讓給其他的演員。不過你仍可將你的餘暉散發出來,用你的愛心和生活經驗提供諮詢的機會,而你睿智的建言很可能化成滿天的雲彩,成為別人的祝福 。」透過這本書,父母把感恩與祝福的霞光拓展開來,願有緣讀到這本書的人,都能享受到和煦陽光般的平安喜樂。

*郭惠卿、王逸石,《25550個感恩》,雅歌出版社, 2011年10月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各地基督教書房購買,或以私密回應留下信箱、住址、電話等資料,我會和您連絡。)

定價:《晨禱拾穗》260元,《25550個感恩》240元。兩書合購450元,免運費。

因為人手不足,可能寄書不會很快。敬請包涵。

 

筆耕信仰之田––《晨禱拾穗》序

郭惠卿、王逸石,《晨禱拾穗》,雅歌出版社,2011年10月。
即日起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誠品書店上架。


母親退休後,不像她的一些同事去私立學校尋求第二職業生涯,也不跟著流行去「作義工」,但是她的日程表也是滿滿的。教會的活動和幾個合唱團的練唱,佔去她很大一部份時間。另外,就是義務教導外國宣教師學習台語。

從七八歲在主日學開始,母親不曾離開過教會。從乖巧的主日學的模範生,到青年團契、聖歌隊,大學讀的是基督教所設立的東海大學,大學生涯離不開基督教的氛圍,繼續參加聖樂團、團契。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教書,在自己的教會繼續聚會,教主日學、唱聖歌隊,後來又參加婦女團契、松年團契。她一直享受信仰帶來的喜樂,獲得如江河般的平安。

然而,她並不是那種典型的教會婦女:沈浸在平安喜樂氣氛中、服從權威、對所有的教導不疑有他、和善有禮得簡直失去自我。她的確尊敬信仰前輩、疼愛年輕人,具備所有好基督徒的德性,但同時她對「真理」有著極嚴肅認真的態度,若她認為「這樣才正確」,就會很堅持。

很多退休者含飴弄孫、四處旅行、輕鬆度日,母親卻在筆耕信仰之田。她寫下許多信仰體會、讀經心 得。這些文章,原本是為了在嘉義西門教會早禱會分享。這個早禱會參加的人不多,但已維持三十多年,由牧師長執及參加者輪流主理。父母很認真參加早禱會。原本母親不大願意主理禱告會,她向來都不喜歡當風頭人物,不喜歡站在人前面。後來被指定非主理不可,她就花很多時間做準備。往往兩個月前她就開始勤奮讀聖經、看書,伏在桌上工作個不停。

小時候就很習慣母親伏案的背影,身為國文老師的她,總有改不完的作文簿、考卷、週記,每天都很辛苦。退休後,為了準備早禱會的分享,她再度在小桌子前工作,那背影看起來類似,但似乎精神些、快樂些。

她有時會和我們討論、問我們的看法。說實在的,我經常驚訝地看到她的觀點頗進步: 不是那種跟 著流行論述的假進步,而是深思體會後努力破除陳腐,真誠的自我突破。例如她寫托爾斯泰,有人認為托爾斯泰既然被東正教會除名,就不是基督徒,她搬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內容來檢視托爾斯泰的行誼,堅持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又如,她勇敢指出「保羅是基督最偉大的闡釋者,是基督教初創時期最賣力的使徒。但他是人,難免有人的局限和缺失,由於受限於時代,教育、文化、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導致觀 念稍偏差。但事實上,保羅對婦女的偏見,就其整體言論思想而言,只是一小部分的偏差而已,正所謂瑕不掩瑜,實在不該將小疵放大為『樑木』般的大謬,來加以 譴責。反而應該以此為鑑來自我反省。」

閱讀這些文字,感受到母親將自己的信仰體會寫下來時的用心,直率、誠懇的分享。這些質樸的文字,對走在天路上、渴望真理光照的人們,是非常好的指引。透過母親的筆耕,希望有更多人能在這信仰的田裡,收穫滿滿的稻穗。

 

郭惠卿、王逸石,《晨禱拾穗》,雅歌出版社,2011年10月。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各地基督教書房購買,或以私密回應留下信箱資料,我會和您連絡。)

定價:《晨禱拾穗》260元,《25550個感恩》240元。兩書合購450元,免運費。

因為人手不足,可能寄書不會很快。敬請包涵。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禱告與眼淚的旗幟:《上帝在編織》

就台灣史的研究來說,本書是珍貴的史料,讓我們得以認識日治時期泰雅族社會樣貌,也看到日本政府的政策如何支配、管理、改變了原住民社會,以及從日本人觀點看到的文化差異。身為日本人、任職於官方機構的井上伊之助,並未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對待原住民,而是努力去理解、認同。他看到近代化影響下的原住民,物質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卻因為失去原先的價值觀而走向墮落,而感到相當焦慮。他對原住民的習俗並不輕率批判,即使是被稱為最大惡習的獵首(也是他心目中最想革除的),他還能充滿理解地說:「互相殘殺是人類的共通性,獵首應該是以武力來戰勝外敵,為了種族保存的必要而採取的行動吧。」他也觀察到「獵首可說是他們的大審院,所有的事都要藉它來解決。」他寫書的動機,有一部份就是為被侮辱與誤解的原住民發聲。

就信仰的角度來看,本書是難得的靈修好書。作者在《生蕃記》的序文中說:「這是二十年來我眼淚的結晶、祈禱的香精」,流淚祈禱、保持信心,貫穿了整本書。他在台灣的歲月,幾乎沒有辦法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也曾出現靈性枯竭的危機。他們全家一次又一次遭受各種危難、疾病、死亡的威脅,也一次又一次顯出信德。井上伊之助的信仰導師是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內村鑑三,屬於「無教會主義」。和一般每個禮拜上教堂行禮如儀的人略有不同,無教會主義者透過研究聖經的雜誌互相連絡、學習,在各領域努力搶救靈魂,為了跟隨耶穌願意付出代價,勇敢揹十字架。這樣的信仰精神,透過幾位內村鑑三的跟隨者,曾經深深影響台灣的基督徒。閱讀本書,多少能受此精神浸潤,體會「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以及敬虔、自苦、堅強的信仰生活,典型理想主義者的生命情調。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3111期,題目和內容略有修改)


【延伸閱讀】

井上伊之助(1882年-1966年),出生於日本高知縣。井上伊之助的父親於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前往臺灣花蓮從事樟腦採收,後於太魯閣事件中,與數十位政府官員一起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為此,井上伊之助於神學院畢業後,以「教化」及服務的理念,前往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傳教及醫療工作。後因一生對臺灣原住民的醫療工作貢獻良多;因此在臺灣,被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

著作:
《生蕃記》(1921)
《番社之曙》(1951)
《台灣山地醫療傳道記》(前二書合併增訂,1961)
中譯本:石井玲子譯,《上帝在編織》(1997)。


相關文章:
譚昌國:「日本殖民主義與宣教——簡介井上伊之助」
鄧相揚:以愛報仇——井上伊之助
盧俊義: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 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文字摘錄:
井上伊之助對台灣的回憶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