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關於歷史事實的部分,可以參考的書籍非常多,但是最基本的還是首推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小組於1994年提出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這本由賴澤涵領銜的報告書,集合了不少近代史的研究者,分地區一一訪查相關資料,將官方文件和民間流傳並陳,盡量考察出可信的事實。不過,本書的作者很多,立場紛歧,分成不同地區的事件敘述,讀起來比較難得到一個清楚的面貌。
要迅速獲得二二八相關歷史知識,有個相對清晰的輪廓,首推李筱峰的《解讀二二八》。李筱峰教授早 年研究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對二二八事件的成因、背景,及該事件對台灣往後的影響,都有精闢的看法,文筆又非常流暢易懂,是了解二二八最好的入門書。
二二八事件當時所留存的官方文件,多將台灣人視為暴民,後來的官方說法也常將反抗行動的發生怪罪於共產黨主使,但這些說法和民間的認知相去甚遠。因此 1990年代的二二八研究,除了官方文献之外,極重視民間人士的口述歷史訪談。張炎憲教授、許雪姬教授分別做了許多二二八親歷者和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訪 談,這些口述歷史出版後,使我們對二二八可以有更逼近現場、更加立體化的了解,也得以觸摸當事人的感受、情緒,這是冷冰冰的官方文献所看不到的。
在此推薦一本耗時十年的口述歷史訪談紀錄《花蓮鳳林二二八》。1947年4月4日,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和他的三個大兒子:宗仁、依 仁、果仁在鳳林的仁壽醫院和家中分別被軍警帶走,當天晚上,除了依仁之外,父子三人被押往鳳林近郊公墓槍殺。張家孤兒寡婦在女家長詹金枝(張七郎之妻)的 帶領下渡過艱難歲月,依靠基督教信仰堅強求存。1990年由曠野社主辦的二二八平安禮拜中,張果仁遺孀張玉蟬上台說了這個家庭的見證,感動許多人,包括張炎憲教授,遂展開鳳林張家的口述歷史工作,2010年終於完成《花蓮鳳林二二八》一書。本書收錄張家十多人的口述歷史訪問,以及他們所寫的種種文字資料。 書中最難得的資料是收錄了倖存者張依仁的訪談紀錄。
有關二二八事件現場的第一手見證,在1990年之前甚罕見。台灣戰後文壇的主要推手吳濁流於1968年完成自傳體小說《無花果》,因為內容詳敘二二八事件 經過,並誠實寫下跨越日本與中華民國兩國統治的台灣人心境,一度成為禁書。1980年代,這本書在地下流傳,成為台灣人了解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材料。今日推 薦此書,除了和二二八相關,也期待讀者透過吳濁流剛直誠懇的書寫,學到如何正直為人。
另一為文壇大老鍾肇政,親歷了二二八事件,深有所感,但一直到解嚴後,才放膽寫下長篇小說《怒濤》,一吐心中塊壘。故事以一個客家的書香之家為主線,描寫這個家族的年輕人在二二八前後的所見所思,以及被時代播弄的命運。老作家寶刀岀鞘,果然不凡,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說。
另外一本值得細讀的小說,是新生代基督 徒作家胡長松的二二八短篇小說集《槍聲》。出生於1973年的胡長松沒有經歷過二二八,但充分感受到「二二八符碼」的影響力,他的書寫是為了解答自己心中 的在困惑,同時也是一則祈禱,希望受難者受安慰、加害者能切實悔改,讓台灣在上帝光照下充滿愛與和平。
(為《台灣教會公報》2013年的二二八專題報導而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