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回到教育的初衷(公東高工的故事)

創辦人錫質平神父並未對這學校「一把抓」,身為白冷會士,他依然以傳道、堂區工作為主,他在學校裡三度擔任總務主任,負責的是處理雜務、關懷學生生 活,當然還有去募款來支持這個學校,處理財政危機。《公東的教堂》書中描寫錫神父帶領學生清掃廁所,廁所堵塞時他會跪在地上,二話不說下手就掏,讓學生看 得瞠目結舌,只好跟進。很多人讀到這一段都會忍不住濕了眼眶。「身教」的典範在此一覽無遺。「技術」與「品格」是這所學校給予學生最好的禮物,此外,認真學技術的同時,也學到了自己進一步求知的方法。

台灣今日的教育制度問題重重,其中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是許多扭曲現象的根源,加上傳統士大夫 的觀念仍重,整個社會和教育體系對職業教育這一塊提供的資源比例甚低。職業學校原本應成為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教育區塊,培養具有生產力的社會中堅,但現在, 一所務實認真的職業學校卻是那麼難得。現在職業學校多採「建教合作」,但許多學生卻因此制度淪為企業廉價勞工,而非習得有用技能,生命成長及品格教育付之 闕如。人被工具化使用,被訓練成敢怒不敢言的螺絲釘,而不是透過教育發現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可以貢獻社會的途徑。

基督教學校在台灣惡性教 育環境中,似乎大部分都不得不跟隨潮流,追逐升學率、爭取入學人數,為符合千百種評鑑而想出各種應付花招......。連神學院都汲汲於立案,似乎不納入 國家教育規範中就難以生存。但是,辦學不能忘記教育的初衷,特別是基督教學校,既然掛著基督的名,所有主事者就該活出基督的樣式,不能讓祂蒙羞。

教育不是快速獲利的產業。小山晃佑的《水牛神學》討論出埃及事件時,提到:「和效率專家相反,上帝是以最多的時間做最少的事。」曠野漫長的四十年,正是上帝 教育以色列人的過程。生命的塑造,是長期、緩慢,非常需要耐性的。願台灣有更多願意投入此種真正教育的機構、個人,更願台灣社會懂得珍惜、肯定。

你們要回想,在曠野流浪那四十年間,上主──你們的上帝怎樣帶領你們的旅程。他以艱難考驗你們,使你們謙卑,要知道你們的心志,看你們是否肯遵行他的誡命。 你們要記住,上主──你們的上帝管教你們,正像父親管教他的兒女。所以,你們要謹守上主的誡命,遵行他的法律,敬畏他。(申命記8:2,5-6)

(本文根據「台南神學院雙連宣教策略研究中心」時事座談會整理而成,參與者:羅光喜、楊順從、楊弘達、鄭君平、黃以勒、蔡政道、王昭文、謝克岳。全文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縮節版刊載於2013.2.24《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