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的後半前往蘇格蘭,氣溫更低了。我們來到位於格拉斯哥附近的Lennoxtown,是對中台灣宣教極有貢獻的梅監務牧師(Rev. Campbell N.Moody)長眠之處。墓園所在地是在山丘上,圍繞著已成廢墟的教堂,但鐘塔被整修好,成為受保護的遺跡。墓園分為好幾區,大家分頭去找。 去年夏天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者、京都大學博士班的三野和惠造訪此處,並把相關的資訊提供給鄭仰恩牧師,包括梅監務牧師墓碑照片,是個賽爾特十字架(Celtic Cross,十字架加一圓圈,代表光明的十字架,廣泛使用於愛爾蘭和蘇格蘭),所以大家就去認每個有賽爾特十字架的墓碑,沒多久就找到了。這是一個小小的、粗糙的墓碑,而且是合葬的墓,另一位可能是他的岳母。 墓碑上亦記載梅牧師是「福爾摩沙的宣教師」。我們面對這低矮的小墓碑,為梅牧師唱詩篇23篇,做一個小小的紀念禮拜。
當天下午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參加了半場禮拜。禮拜結束後,鄭仰恩牧師和主持禮拜的牧師 Dr. Laurence Whitley (懷特理)攀談, 一聽到我們來自台灣,他就很興奮地說,他的祖父輩有一位到台灣的宣教師,原來就是台南神學院及教會公報的創設者巴克禮(Thomas Barclay)!大家回到教堂內,聽他講家族記憶中的巴克禮。原來懷特理牧師的外祖母,是巴克禮夫人Elizabeth Turner Barclay 的外甥女。巴克禮夫人回英國醫治腦疾, 病體未大癒,卻堅持要回台灣工作。在乘火車跨越歐亞大陸的艱苦路程中,再度病倒,死在旅程上。 這個悲傷遺憾的故事在家族中流傳,他們以為巴夫人「不得不葬在鐵路邊」。 王貞文牧師向他說,照巴克禮的記載,巴克禮夫人的確是在旅途中發病而未能回到台灣,但也並非葬在鐵路邊,而是在上海的醫院去世,葬在當地外國人墓園。
這次旅行看到兩個低調的墳墓,聽到一個對家人而言等於不存在的墓,見證初代宣教師的敬虔、儉樸和對台灣宣教的委身。也想到埋葬於台灣的幾位宣教師。馬偕家族有自己的墓園,巴克禮牧師葬在台南市的墓地,都有高大漂亮的墓碑。但最早埋骨台灣的首位宣教牧師李庥(Rev. Hugh Ritchie),由於高雄的外國人公墓已經被移除,根本找不到他的墓了。
來到墓地,總讓人充滿感懷,但我們對上帝工人的敬意與懷念,並不會因為墓碑的大小規模而有所不同。甚至,遙遠的墓、已經找不到的墓,其故事更深植人心,更可能代代相傳。
(為台灣教會公報而寫)
tracing Scottish roots all the way back to John Knox would be quite interesting a project to pursue. :)) of course, South Surrey by London would be an important city to visit, not least because recent Presbyterian influence on and presence in Taiwan has pretty much been shaped by saints from there.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