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電影「悲慘世界」觀後雜感

1832年的革命,敗得很慘。不僅人民沒有站出來,帶頭的政治人物也縮了頭,結果遭到非常嚴酷的鎮壓。熱血的理想主義青年,撲倒在街壘中。如果不是這本小說用力寫出這個歷史切片,恐怕早已被世人遺忘。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從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家庭內因不同政見而分裂。後拿破崙時代,保守派陣營掌控全歐,氣氛沉鬱,許多人渴望強權秩序帶來安全,許多人仍期待自由、平等的理想開花結果。革命比以前更加艱難。
活下來的馬里奧,會繼續從事革命嗎?還是回到貴族身分,和可愛的小妻子安居樂業,頂多偶爾當當人權律師?恐怕會是後者。
或許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是:以和平的方式,邁向一個不必人頭落地的時代。
作者也期待一個人人可以自由去愛,且愛情得到祝福的世界。這需要天使的祝福,像尚萬強這樣的天使。同樣以最天真的愛情,熱烈去愛一個陌生人,芳婷走向極端悲慘的命運,珂賽特卻是得到幸福。如何可能?只有「博愛」獲得實踐的社會,才有這樣的天使。

天主教的修道人在這個故事裡,扮演了救援者的角色。仁慈寬恕的貝福治主教,讓尚萬強的人生態度完全改變,從此努力向善,寧願損己利人。一座隱修院庇護了走投無路的尚萬強、提供珂賽特一個安穩、單純的成長環境。這是對教會的理想化描寫,對基督徒所應扮演的角色的期待。
原著中還有一位加入革命行列的低階教士馬白夫,善良、守分,卻在晚年窮到無立錐之地。高階教士吃香喝辣、與貴族及富豪周旋,低階教士照顧窮人,自己到最後也成了窮人。這種教會裡的不公義,以至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許多低階教士站到人民革命那邊去。結果從共和又回到帝制,教會裡的不公義依舊。
感化人心,靠言語教誨是無用的。只有愛的的行動能帶來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