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跟隨巴克禮的腳步,疼惜土地和母語


來自英國,一生奉獻給台灣六十年,並埋骨台南的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1849-1935),他最重要的貢獻有三:創設南台灣第一所大學「台南神學院」、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以白話字(台語羅馬字)翻譯聖經。除了對母語文化的貢獻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也必須和當時的宣教師們一樣,定期巡迴訪問,初創不久的各地區教會。從府城步行出發至台南、高雄,淺山地區的各教會,主持聖餐、施行洗禮、處理教會事務。他終身履行他的獻身誓言、過敬虔生活,和為福音奔走的精神,值得我們景仰、效法。
2月19日,台南神學院全校師生走訪「府城東邊山丘教會」:從澄山1896年設立的澄山教會(原名山豹),走到母會岡林教會(1871左右設教),在山間行走,體會巴克禮牧師在酷熱的福爾摩沙經常走山路的經驗,也體會熱心的信徒如何跋涉長途只為了做一場禮拜。又拜訪了左鎮教會(1870年設立,原名拔馬),在台南最貧脊的山區矗立著雄偉的大教堂,且設有平埔文物館,收藏著珍貴的西拉雅文物和教會歷史紀錄。最後一站來到口埤教會(1953年設立),一間第三代的平埔教會(岡林生澄山、澄山生口埤),在平埔族復權運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有致力於母語復振、文化復興、要求正名的「西拉雅文化協會」,有幫助社區農業發展的「山城產業合作社」,是努力要成為社區的祝福的教會。
一天走下來,身體疲憊、心靈充實。王崇堯院長對西拉雅母語的復振特別感動,他說:「西拉雅的母語失落了還要找回來,希望台灣其他族群的母語不要失落,要努力保存下來,台南神學院在這方面要更努力。」


後記:3月2日又辦了一場給一般人士參與的「巴克禮行腳」,當天比較涼爽,大家走得很快樂,深有收穫。今年冬天會再舉辦,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走!請留意本部落格的消息。





岡林教會臨時禮拜堂
(岡林教會建堂中,臨時禮拜堂感覺好舒服。)



左鎮教會
(雄偉壯觀的左鎮教會。)



澄山往岡林路上
(從澄山往岡林的路上,芒果花盛開。)


口埤教會
(口埤教會的可愛老人家,為我們準備點心)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年紀最小的政治犯

中國對待異議人士的惡行時有所聞,這不是第一樁。但是迫害及於兒童,還是相當少見。她的父親說:「張安妮是目前有紀錄的中國最小良心犯,也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一個全球範圍內受迫害的最小的良心犯。」 此事一經披露,維權人士紛紛跳出來聲援,包括舉行燭光晚會、絕食抗議,在網路上也是議論紛紛,超過百萬人在微博(網路社交媒體,微型部落格)上聲援張安妮,呼籲讓小女孩回到學校上課。 父女在4月8日又突破封鎖回到合肥,爭取讓張安妮回到原本就讀的學校。至17日為止傳出的消息是:幾位聲援者約三十人被逮捕,張林和張安妮已經又被送回蚌埠。

張林自1980年代以來,因為發表文章傳播自由民主理念、參加民主運動,而被多次判刑、勞改。最早披露「年紀最小政治犯」的「德國之聲」專訪張林, 他說:「 我們的要求本來是很簡單的要求,只是要求一點點權利、一點點正義,我們沒有想到遭到打壓。安妮受到了強烈的刺激。 」他坦言自己在堅持理想的過程中備感艱辛,他無意讓親人捲入。他可以忍受牢獄之災、可以忍受警方的折磨和酷刑,但女兒是心中無法觸碰的底線:「這個世界我最愛的是女兒,我不願意他們受到傷害,如果出現這種傷害,我當然要為他們討回公道,我不能忍氣吞聲,也不能受此脅迫。」

從這個事件,我們看到中國政府的暴虐,也看到了中國民間社會反抗力量的前仆後繼。近年中國的情況和台灣的1980年代頗近似。各種社會議題伴隨著經濟成長而來:環境污染、土地徵收、食品安全、醫療人權、不公平的戶口制度......,引發一次又一次大小規模不一的抗爭。中國政府花非常多資源「維穩」,鎮壓社會抗爭,更不容許要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這黎明前的黑暗還要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國社會內渴求自由的民意確實存在,且不斷在擴散。

台灣社會並不大關心中國維權運動。中華民國政府從反共轉為媚共之後,絕大多數藍營人士不再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還有不少人爭著與中國政府同聲譴責異議人士。綠營則對中國事務較不了解,簡單視之為台灣的威脅,對中國相當拒斥,但這情況已經有所改變。這次張安妮事件來看,台灣網友加入聲援的不少,也有幾位民進黨人士出面。

關心民主政治的學者們組成的「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近日提出《自由人宣言》,力促台灣和中國的政府落實《人權憲章》。宣言中指出:「台灣與中國需要創造真正的和平條件,和平條件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間協議,或大企業財團以營利為中心的合作模式。和平條件的創造,需要台灣與中國公民社會真誠的合作。兩岸各自的公民社會,必須致力於督促其政府落實以人權為基礎、讓人民有安全感和可信賴的政治秩序。」

站在人權的立場上,我們應該聲援被中國政府迫害的民主運動人士。站在國家安全的立場上,和中國社會的進步力量合作,才能反制國共聯手制台的局面。站在信仰的立場上,更不能不關懷受苦的鄰居。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的朋友,135期《新使者》(2013年4月號)的主題正好是討論如何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影響,歡迎找來讀。

(本文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3191期「窗口眺望」專欄,2013年4月22-28日)

 

 【延伸閱讀】

德廣最早的報導:十歲張安妮,成中國最小良心犯

魏京生的聲援:令人憤怒的張安妮事件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自由人宣言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認識中國」閱聽建議

一般大眾對中國的印象來自大眾傳播媒體、網路訊息。然而,台灣的傳媒大多無法擺脫中國的威脅、利誘及利用,訊息多引自中國官方通訊社、或立場親中的通訊社,少見台灣記者的深度採訪、知中又獨立的評論。因此,建議閱讀有關中國的新聞時,能多留意消息來源,除了中文媒體之外,最好能參考美聯社、法新社,及歐美各大新聞媒體。幾個有中文網頁的國家廣播電台,如英國國家廣播(BBC)、法國廣播(RFI)、德國廣播(DW),還有美國之音等等,都提供了中國官媒和台灣傳媒以外的訊息來源。

香港的《陽光時務週刊》(2011年創刊)是一份值得參考的獨立政論雜誌,除紙本外,可透過app下載。目前為止,有不少對中國重要事件的深入調查採訪報導,非常精采。

愛讀遊記、喜歡透過生活面向認識中國的讀者,一定要讀讀何偉( Peter Hessler)所寫的三本有關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何偉在中國住了十年,擔任過和平工作團的志工、記者,但他最主要的生活其實是旅行和寫作。他避開政要富商,專和小人物打交道,以銳利敏感的眼光、開放的心胸,觀察中國近年的改變。何偉中國三部曲,讓人得以窺見中國社會從鄉村到都市、從底層到高層、從邊疆到核心的多元面貌。

欲了解中國基督徒的情況、為爭取宗教自由的奮鬥,特別推薦余杰的《誰為神州理舊疆--中國信仰重建和社會轉型》及其訪談基督教人物的系列 。余杰是中國當前最具批判力的知識分子之一,與劉曉波等人共同推動多項爭取人權、民主的行動,包括「零八憲章」。他曾多次被中國政府迫害,2010年更被非法拘禁、遭受酷刑,被嚴密監控。2012年1月全家抵達美國。他是《中國影帝溫家寶》、《 我無罪:劉曉波傳》 的作者,這兩本書亦對我們了解中國政治現狀的必讀之書。

台灣如何面對中國?推薦吳介民的《第三種中國想像》一書。(詳見本部落格上一篇貼文: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在機會與威脅之外的思考

何謂「第三種中國想像」?作者想要做的是:「在『機會論』與『威脅論』之上,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分辨政權與社會、統治菁英與庶民大眾的差異,不為中國炫目的外觀所惑,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積極與中國社會對話。」

當前台灣人面對中國時,有兩種極端的態度:一是認為必須要前進中國,不管是做生意、發展事業、讀書、甚至傳教,好像不去中國就會失去大好機會,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被淘汰;另一種態度,則是非常擔憂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認為對中國最好的態度就是盡量減少交流,必須盡力防堵中國對台灣的影響。這兩種態度的形成都有根據,看似互斥,但在實際狀況下,並不能互相取代。台灣和中國的互動已經不可能中止,可是互動的方式並不是只能擁抱、討好中國,而是應該在和中國來往時,努力確保台灣能夠有安全、獨立的未來。這在目前的局勢下並不容易達成,但寄望於中國逐漸興起的公民社會,在渴求人權、民主的共同價值觀之下,台灣或許可在中國之內找到盟友。

本書作者認為:「台灣與中國近二十年來的互動的基本態勢是:經貿躍進、政治僵持、社會疏離。」他觀察到兩岸經貿深化整合後,北京對台灣的影響力日增。透過跨海峽政商聯盟,中國控制台灣的方式包括:以商逼政、以收買代替恐嚇。國共平台的建立,使國民黨壟斷兩岸談判,排除反對黨與公民社會的參與監督,不斷讓台灣陷入中國所畫定的框架當中。在此惡劣局面下,只能寄望「跨海峽公民運動」,透過台灣的柔性影響力,將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展現於中國人面前,並在各種經濟社會文化議題上,和中國公民社會的進步力量合作,以兩岸的公民力量共同對抗政商既得利益的權錢結盟。簡單來講,就是兩岸在社會運動上互相結盟,借助台灣在這方面的先見經驗,目的是促成中國建立自由民主的公民社會,不過,這在當前當然是困難的。在台灣的執政當局和企業界已經與中國緊密連結之際,台灣社會與中國社會的互相理解卻是淺薄又緩慢,存在相當多的誤解。中國方面由於資訊管道有很多箝制,以及中國政府有意的誤導,大多數人把台灣的民主政治當成一種「亂象」、「笑話」,但不乏有批判力的知識分子揭穿中國媒體的荒謬;台灣大多數人對中國人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很容易將中國當成一個整體來加以評斷,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則往往片段又淺薄,不過,由於資訊夠開放,只要有心,台灣人不難對中國社會有多層次、多面相的了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中國真的有公民社會存在嗎?」

 

對基督徒前進中國的啟發

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共產黨統治下,嚴格的社會控制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稍有鬆動,但中國政府對這種鬆動有很強的警戒心,從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繼續被關、周邊人士被迫害得更嚴重,以及「維穩」經費年年增加,即可窺知一二。中國國內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嚴重,但各地人民的維權抗爭,大多遭到嚴厲打壓。不過,在這種黑暗的狀況下,異議之聲仍此起彼落。或許中國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但有一些火種一直在。在網路上不難看到中國人羨慕台灣的自由民主,渴望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能成為中國的借鏡。

中國基督徒是我們的普世肢體,在中國仍然缺乏宗教自由的此時,基督徒不應該只嚮往那龐大的福音市場,以沈默或協力的方式助長中國政府對教會的掌控,也不能完全忽視這個福音工場的存在。更多深入而切實的了解,才能有適時適格的互動互助。

 

(發表於《新使者》135期,2013.4)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