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指出方向的領袖

「我寧可教會受傷,那代表它走向人群。」他在耶穌會刊物《公教文明》上的長篇專訪中說:「我們必須一起思索,教會是所有人的家,而不只是容納一小群被揀選的人的小禮拜堂......教會不再只是敞開大門歡迎並接納人,讓我們也試著成為發現新路徑的教會,能夠朝外走向那些不參加彌撒的人、走向那些已經離開或者漠不關心的人。」他勇於打破陳規,敢於和教會常年的慣習唱反調,真正看見草根人民和全球社會的需求。他的改革能實現到什麼程度尚未可知,但他指出天主教應該努力的方向,開始凝聚建立在普世價值上的新認同。

南非黑人反抗運動的象徵、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的葬禮,在上個禮拜舉行。他也是一位非常難得的領袖。當南非還是白人當政,實施種族隔離、高度威權統治之時,他投身反抗運動,遭到長期監禁。在獄中他表現出的自尊、堅定、謙和,贏得獄卒和對手的尊敬。雖然他是為了解放黑人而奮鬥,但卻能跨越種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在獲得政權之前就開始推動大和解。他所屬的政黨「非洲民族議會」中許多人認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黑人奮鬥的目標是建立純黑人的南非,曼德拉卻大力支持「自由憲章」,以建構一個各民族平等共存的民主法治社會為目標。和教宗方濟各類似,他也勇於跳出自己支持團體的成見,提出新價值來建構美好遠景。

我們的教會,也需要能夠指出方向的領袖。他們不是憑空畫出未來藍圖,而是親身體察草根人民的需求、看得到痛苦與希望的所在,依此擘畫未來。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容易陷入支持團體的利益需求、忘掉還有更大的群體利益要考量。我們要常為領袖們禱告,願領袖們常保敏銳目光、關懷的心,時常回到草根人民當中,勇敢又有智慧和利益團體周旋,為更高的普世價值努力。

(參與討論者:李孝忠、蔡政道、張瑞雄、陳逸凡、阮以杰、謝克岳、王昭文,
執筆者:王昭文

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225期第11版「時事論壇」,2013年12月)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