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韓國片「王的文字」,擊掌叫好。
角色設定很不錯,邊看邊迷上有能力又野心勃勃的信眉法師,也同情國王又想實現理想又不能不仔細權衡、力求周全,欽佩王妃的決心和毅力;還有聲音清亮的純真小和尚,聰慧的年輕宮女,多麼可愛。
這齣的素材是諺文誕生的歷史。不用課本上教的「世宗大王製作28個字母」的版本,而是依照某種傳說,塑造出一個新的故事:國王與當時地位低賤的佛教法師聯手,製作出28字母,並強調製作字母是為了讓民眾能有易學好用的文字。這創造新文字的構想,引起知識特權階級儒生士大夫的緊張,不認同也不支持。
我想我若是韓國人可能不大能接受偏離既有歷史知識的電影情節。但因為對韓國歷史文化了解不多,反而看見了這部電影表現出的「現代史」。也就是說,其實這電影借古諷今,呈現的是當代韓國人所關心的、所想望的議題。
電影中世宗大王說,人民只要知識普及,他們可以超越中國。當時朝鮮是向大明朝貢、接受冊封的藩屬國,典章制度、學術文化,無一不深受中國影響,是漢字文化圈的穩固的一環,朝鮮士大夫讀漢字的書,事事都先考慮大明觀感。世宗創字除了提升國民素質,當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涵,想要脫離漢字圈,超越中國,走出自己的路。韓國現在也走在同樣的路上吧!
照電影描寫,佛教和儒教有所衝突,佛教在當時被打壓得很嚴重,士大夫普遍反對佛教。但是佛教仍在艱難的處境下一直存續著。讓這兩者並存,互相接納,這樣的價值觀,是世宗的。今日,社會上因不同的信仰(政治信仰、倫理道德立場等等)而有激烈衝突,已不是儒佛對立,而是更複雜的各種主張彼此不容。今日仍須提倡一種對異己的「同情的了解」,不同信仰者能夠共存共榮。
那些頑固、堅持的士大夫,敢和國王相抗,讓我想起讀中國史時很重要的「君權與相權」,帝制下的權力制衡,儒家思想的重要體現方式。士大夫們或許有假冒為善、護衛本身階級利益的一面,但也有維護傳統與秩序的信仰。和今日的保守主義者或寄生保守陣營的人一樣,構成王權都難穿透的高牆。
電影也描述了在這權力鬥爭中,女性(或弱勢、或無力者)如何在似乎無可施力之處找到施力點,透過自我培力、在看不見的角落造成改變。
然後,信眉法師真的超迷人。放在心中細細舉嚼中。且先分享到此。
電影資訊:
(電影《王的文字》:一個創造韓文的動人故事,為何引發韓國觀眾不滿?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