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用心去旅行」第一天


抵達

1月3日下班後順利搭上6:07的普悠瑪,到台東9:45。民宿馬卡巴嗨派了計程車接送。
報名這行程的小喬比我早到,在房間看電視。
馬卡巴嗨是一棟長長的四層樓建築,外牆和大廳做了很多浮雕,很有原住民風味。可惜月底就要停業轉讓。
我睡得很好,但小喬被我的打呼吵到無法好好睡。覺得抱歉,但毫無辦法。看來得去看睡眠門診才行。

隔日7:40集合。簡鴻模老師先介紹行程,並要大家互相介紹。這團人很少,只有11人。有85歲的媽媽和兩個女兒,是天主教徒。還有一位汐止的天主教徒,男。另外兩位男士,一位據說是有名的古蹟解說員姚老師,一位是來自台南喜歡登山的卓先生。另外一對是朋友檔,陳孝珣和陳素華,曾是宗教博物館工作人員。還有一位宋玉華,已經第三次參加這行程。
交通工具是一輛20人座巴士,司機小陳穿原住民背心,帶著插著孔雀羽毛的帽子。後來幾天發現他很愛講話,可能平日也都有在做導覽,典型很會胡說八道的導遊。第二天還睡過頭,差點讓我們做彌撒遲到。

白冷會院

第一站是台東市區的白冷會院。歐思定修士親自接待。透過《海岸山脈瑞士人》認識的白冷會,和真正走進這個空間,還是很不一樣。
修士凋零,現在僅剩四人:歐思定修士、魏主安神父、葛德神父、吳若石神父。
歐修士說,他們在日本還有幾位,非洲有15位。白冷會在瑞士的總會,也沒有新的修士,但由平信徒組成的支援團體倒是還活躍。
目前的白冷會院,空房間可申請住宿,一晚600元。淑文去住過。
我們先在會議室看影片、聽介紹。有一部2017年為吳尊賢獎而拍攝的紀錄片,訪問了在世的白冷會成員,拍得不錯,頗寶貴。還有一部為了募款拍紀錄片而拍的短片。
之後跟著修士先進入聖堂,這個聖堂簡單而美麗,是傅義修士的作品。接著我們穿過長長的走廊,匆匆看一眼祭衣室、告解室等等,來到大飯廳,欣賞蘇德峯神父用廢棄的包包拼成的聖誕夜圖。隔壁的閱讀空間,療養中的魏主安神父在那裏坐著,大家很興奮和他談話、合影。
後來歐修士帶我們逛他熱愛的後花園,其實是菜園、果樹園和花園。每棵樹都有故事。高大的毛柿、台東龍眼,特別讓他喜悅。在園中歐修士顯得非常快樂。
歐修士是專業會計,平日的興趣是登山,每天都去活水湖游泳。他剛到台灣就常去爬山,是資深山友。


紀守常基金會

紀守常基金會的辦公室在此。聖母醫院就在隔壁。
紀守常基金會擺出了一些書在義賣,簡老師注意到沒有《白冷會台灣區會文獻選譯》,特地要歐修士去拿出來。很高興買到一套。這套由趙川明編譯,做了一些人名註解,歐思定修士幫忙翻譯並校訂,資料可靠度應該不錯。但是若能看到原始資料出版就更好了。我沒有買紀守常的影像集,太重也太貴了。
紀守常基金會想要拍紀守常的紀錄片,我勸小喬了解一下,考慮看看是否可接。他們資料收集經年,資料應該頗多,但對紀錄片似乎有過高的期待,想拍可上院線可得獎的片子,但這題材要拍到感動大眾並不容易。執行長是簡老師的夫人,也是《飛魚之島》的文字作者。是直爽的蘭嶼人,曾經受過傳教員訓練,也當過傳教員。

公東的教堂

上午的第二站是公東高中的著名的教堂。導覽解說由學校宗教中心的女老師進行。
這棟幾乎荒廢的舊大樓,二、三樓是已經不再使用的學生宿舍。外觀值得注意的是各層出水口、斜斜的地板,下大雨時雨水應該會形成有趣的景觀。還有剪力牆,開了一些窺景窗。
終於上到四樓,還要大家先輪流透過門縫看耶穌像。之後才打開大門,讓大家看見天窗採光、彩繪玻璃的光影。
解說差強人意,花頗多時間時介紹苦路14站的意義,強調這個聖像是復活的基督(有釘痕手),而不是掛在十字架上的苦像。
教堂的音效極好,完全不需要麥克風,聲音就傳到各角落。
參訪者除了我們這團,還有幾組散客也一起來聽、拍照。因為人多,時間又趕,無法靜坐感受這空間,覺得有點可惜。
已經忘記《公東的教堂》的內容,這幾天也沒機會再細細翻看,但這本書影響力還真驚人。原本幾乎荒廢的建築,做了漂亮的解說牌,也得到政府補助要修繕。不過學校還得自籌250萬。
公東現在的規模是創建時的三倍大吧?
簡老師在車上的先期解說提到,錫質平神父創設公東,原是要栽培原住民孩子,但立案、進入正式教育體系,原住民就是很難考進來。他也提到學校正式招生的大合照,竟然沒有創辦人錫神父。
學校本身的故事有超多可講的。簡老師說之前若是校友來解說,就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特別是和錫神父互動的故事。

台東聖母健康會館

聖母醫院就在白冷會院旁邊。近年設立「聖母健康會館」,提供低碳蔬食餐點。早就聽張良一提起並大推薦。
第一天午餐在此,真是開心。素食的自助餐吃到飽,才200元。有自製的好麵包,芝麻醬、洛神腰果醬,幾種蔬菜和豆皮捲,還可以自己包春捲。湯是蘿蔔和菇為主的藥膳。紅豆湯好吃極了。
飯後出去逛逛,有小小的、很美的池塘,小片的蔬菜花卉種植區,牆上的說明這是園藝治療的場所。聖母醫院目前主要照顧重症病患,很努力在發展各種自然療法。

南王天主堂

下午第一站走訪南王天主堂(聖德範堂,主保是第一為殉教的司提反),由傳教員葉志剛接待,他是排灣族,娶了卑南族太太,目前派在卑南族的教堂服務。他準備了ppt,介紹卑南族、南王部落,和教會的歷史。中午大家都昏昏欲睡,聽了紀曉君和家家唱陸森寶的「求主垂憐」,精神稍振。南王是一座小小的簡單的聖堂,但有頗大的腹地。
大家在村落稍微繞一下,參觀小學內圓形的青少年會所,看到社區中新的房子正在蓋。這一帶房價不便宜。

知本天主堂

知本原來也是卑南族的領域,我之前沒特別注意這點。第一位原住民主教曾建次出身這個部落,他目前是南王的本堂,但退休後他的重心都在知本,組織了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爭取設立了卡地布文化園區,此地的文化復振做得強強滾。
教堂重修過,彩繪、原住民風格木雕、石板屋式的裝飾、聖像周圍以竹子與檳榔做成光芒等等,非常精彩豐富。外面的圍牆內外也都是彩繪,講述卑南族的傳說、教會的歷史。可惜到後來天色昏暗了,無法細看。
本堂關神父,來自瑞士,血統上是廣東人,在越南長大。他親自解說,但是感覺上他並不是很欣賞這教堂目前的美學風格。
牆上的壁畫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第一幅是該隱和亞伯,我還沒看過這素材放在教堂內。
另外,這是聖母無染原罪堂,卻在教堂最顯眼的正面白牆上畫著露德聖母。
教堂外面聖母亭旁邊,有費道宏神父紀念碑。除了費道宏神父外,這碑另一面紀念白冷會的畫家蘇神父。
簡老師講了費神父的故事,主要有二:他在中國被共產黨關押,在他面前一位修女和一位信徒被槍殺,他卻活了下來,從此他覺得餘生都是多的,要努力奉獻。第二個故事,是他和日本上智大學的山道明神父合作,錄音蒐集了卑南石生系統的傳說歷史。這批資料後來捐到德國的大學圖書館,曾建次神父多年後才去copy回來,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

鐵花村聽巴奈

恩惠不在台東。連絡了頌恩。她說要去鐵花村,晚上正好巴奈有演唱,為回去內本鹿的計畫募款。我們近八點到達。人沒有很多,順利點了飲料入座。
等開場之前,去買了香腸、貝果、小米甜甜圈,大吃特吃。因為晚餐在「田媽媽」,菜色多但量不太夠,吃得不夠滿足。
巴奈唱得很隨性。我們也在一種放空的狀態。巴奈唱了香港這波運動最重要歌曲:願榮光歸香港,聽得熱淚盈眶。
頌恩計畫繼續辦原住民部落文史工作訓練課程,要我空出端午節假去做講師。屏東的排灣部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