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電影:大島渚的「俘虜」

 昨天去看了大島渚的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年輕時候看這齣,很震撼,但太多不明白。知道這齣要重映,就很關心地找了解說、片段、配樂,複習一遍,再去看。依然震撼驚嘆,但還是覺得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以下有劇透)
片子的結尾勞倫斯說:「他的死留下種子,我們循著那種子發芽」,沒看懂,是甚麼樣的種子?聽配樂專輯,有好幾段的標題都和種子有關:撒種、種子和播種者、種子。
原來小說原著的書名就叫做The Seed and Sower,作者是一位南非人Laurens van der Post ,他依自己的日軍俘虜營經驗寫了這本小說。
小說中,勞倫斯和原中士,傑克和世野井,是兩段不同的故事。電影將之處理成既有對比又相輔相成的故事,
電影改編加入了同性戀的情節,據說原著小說並無朝鮮看守強暴荷蘭俘虜的情節。不知道是否有提到軍人對同性戀的鄙視。
如果不以同性戀情的角度來看此電影,其實也還是解釋得通。主要還是在談文化衝突,以及文化衝突之下的共同人性。兩位軍官各自為自己心中的榮譽感而行動。
其實鏡頭比較多的是勞倫斯和原中士,他們的互動更為人性。勞倫斯作為通譯,試著做橋樑,但一直遭到挫折,既被俘虜營的士官軍官辱罵毆打,也被俘虜營長輕視咒罵,但他還是帶著微笑,溫柔地調和著雙方的歧見。原中士逼強暴俘虜的看守切腹自殺,但又憐恤他的家屬,偽造死亡原因讓他家屬可以請領補助,然後又在酒醉狀態下釋放勞倫斯和傑克,是在殘忍中還有一絲人情的表現。他們沒有做英雄的企圖,沒有意識形態支撐起來的仇恨,雖然彼此是敵對陣營,卻巧妙尋求共生的可能性。他們都在求生,而不求死。有智慧、有尊嚴地求生。
電影裡傑克的弟弟那段,看不出這個弟弟是個殘障者,只知道他有天籟歌聲,因此而被霸凌。覺得這段弟弟被霸凌,呼應日本人虐囚,都是可怕的、無理的暴力。英國公學,和日軍俘虜營,竟然是類似的。兩種文化在電影中都遭到批判。傑克因為當年弟弟被霸凌他沒站出來阻止,而產生無法跨越的心理鴻溝,之後的生命型態是帶著強烈的自省和榮譽感、一直準備著自我犧牲,尋找有意義的死。戰俘營中處處挑戰世野井設下的規矩,某種程度是在撩撥他。最終他的死法,是完成武士道精神,一種高層次的自殺,贏得敵人和同伴的尊敬。為了當年沒出面阻止霸凌,就有那麼深的自我譴責,這樣的心境不太容易了解。是自我要求非常高的特殊人物。
覺得最難了解但也最同情的,就是坂本龍一飾演的世野井上尉。他在審判中看到傑克,立刻動心(眼神和音樂表現出他心怦怦跳)。他用自以為的方式體貼傑克,結果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挑釁(從他的角度來看),他也變得更加暴戾又無理。他對傑克的特別情感,導致自己和部下都認定傑克是惡靈的化身。電影高潮,是傑克為了阻止他殺人,上前擁抱他,親吻他的雙頰,他幾乎無法承受而向後倒。然後傑克被活埋,他只能在最後的時刻割下他一小撮頭髮保存起來。從頭至尾他都跟自己過不去。電影中有交代他和二二六事件中的軍人關係很深,他因身在滿州而錯過了參加舉事,朋友們都死了而他還活著。他也是在尋求適當死法的人。傑克的吻,代表對他充分了解,是寬諒、溺愛,也是譏刺。
總之,多年後重看,仍覺得沒有完全理解。文化衝突的部分還比較看得懂,對日本和西方文化都有所批判,彼此的誤解和自以為是,很有意思,也很無奈。但是人物情感的部分,還是感到費解。
電影的音樂非常厲害。巧妙表達了主角的心聲。電子合成樂顯得毫無人性,卻精巧呈現電影中人物的情緒反應,也撫慰了觀影者。
然後這次看才注意到大衛鮑伊的兩隻眼睛顏色不一樣,一綠一棕。
還有,配樂的電子音樂仿甘美朗的演奏聲音,標出印尼這個地點。
其實又想了想,全片最值得欽佩的反而是北野武演的原中士。他是生存高手,用類似好兵帥克的態度應付他的長官,藉酒裝傻,幾次救了勞倫斯。他是求生欲很強的人,沒有太多內心糾結,但在戰後面對不公平的審判,他平靜以對,從容赴死,還可以向勞倫斯喊聲聖誕快樂。
這樣一個人,由我向來不喜歡的北野武來演,衝擊很大。你所厭惡的人,到頭來卻是值得敬佩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