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台文所副教授石婉舜在北師美術館「光 」展覽期間,做了一場演講:台灣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文協演劇十年再發現。她講的內容並未限於1920年代,而是延伸到1946年,甚至還提到1988年之後的街頭行動劇場。
一開始先講台灣社會從傳統戲曲過渡到新劇的歷程。新式教育影響很大,課本上的對話,讓人們熟悉新劇的戲劇形式。鐵路通車後,各大城市紛紛蓋了戲院,演出正劇,成為大眾娛樂的一部分。
文化協會將演劇當成社會教化的一環,以「文化劇」的演出來提倡改良社會風氣和惡俗。台灣民報創刊就刊出胡適的一個劇本,提倡婚姻自由。文化演劇的內容以破除封建迷信為主,受歡迎的劇大多有關自由戀愛、掙脫傳統文化束縛。劇本取材自中國、日本,也有自行創作的劇本。
1927年文協分裂前後,劇場大爆發。劇團和演出場次都來到一個高潮。台南文化劇團,盧丙丁、黃金火、林占鰲、韓石泉等人,支援高雄的罷工。張維賢和友人在1926年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他傾向無政府主義,但更看重的是怎樣把戲演得人人想看。1927曾為愛愛療募款演出。彰化有鼎新社,由曾留學廈門的青年組成,也是傾向無政府主義。這些旺盛的戲劇活動,隨著當局的鎮壓而沒落。社會運動者轉向文藝活動,如楊守愚撰寫劇本發表,張維賢前往東京進一步學習戲劇專業。1931年去世的黃天海,和張維賢都成立以民烽為名的劇團,兩人的深厚友誼和以戲劇實現理想的共同志向,在這次的展出的張維賢相簿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他們一起推動台灣戲劇專業化,引進歐洲先進劇本。黃天海以孤魂為筆名翻譯了捷克的著名劇本:蟲的世界,看起來也是無政府主義者。
在文化劇的演出中中,摻進劇本沒有的,表現農民苦況、批評資本主義的對白,警察會取締,演員被罰款。其中一次大甲農組成員因演戲被罰要沒錢繳罰款,被警察押送途中正好遇到林獻堂,林獻堂就幫他繳了罰款。我想著,被批判的資本家,多次照顧社會運動者,為他們解圍,這樣的林獻堂令人欽佩。
1943年,在皇民化運動的苦悶中,王井泉、林摶秋等人還是成立了厚生演劇社,演出閹雞、高砂館、地熱等自創的劇,勇敢呈現台灣性。年輕的呂泉生採集台灣民謠六月田水、丟丟銅仔,作為戲劇的配樂,觀眾一聽就唱了起來。
婉舜提到,文協演劇十年之後,形成三種路線:以戲劇來宣傳理念、做抗爭;傳統戲曲的借用和改良(例如賴和殘稿的嘗試);戲劇藝術的專業化。前兩者在皇民化運動中都被打壓。後者在張維賢、王井泉、林摶秋等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以觀眾喜愛的戲劇來傳達理念。
戰後,厚生演劇會分化成不同團體,盼望帶動更蓬勃的戲劇活動。簡國賢和宋非我的聖烽演劇會演出批判貪官汙吏和貧富差距的「壁」,大受好評,但也讓政府心驚,開始審查戲劇演出,進入白色恐怖時代。簡國賢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他不久後被捕判死刑,宋非我逃離台灣,在中國及香港度過下半生。
兩個小時內容滿滿的演講之後,婉舜還帶聽眾去看戲劇部分的展覽,細細解說,帶我們留意照片的精彩之處:她發現張維賢的一張照片所穿著的上衣,是俄羅斯農民的樣式,民烽劇團的人們也都穿著類似的服裝,像是團服。這細節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性的普羅文藝潮流如何在此時的台灣起作用。
這次「光」的展覽,和婉舜的演講,將文化協會的活動及其延續做了新的探索,具體呈現那時代豐富多元、充滿改革社會熱情的文藝運動面貌。這場關於台灣新劇發展的演講,讓我們窺見戲劇的魅力,劇場人跨時空的心心相印、相知相惜,台灣社會傳承不熄的自由火種、改革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