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喀布爾之燕」,法國出品的動畫,故事舞台是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原作者是阿爾及利亞出身的男性作家。
不僅是控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女性的壓迫,不僅是對自由的謳歌,感人的地方更在於:身在意識形態牢籠中的人怎樣活出人應該有的樣子,怎樣選擇生或死,怎樣表達愛。
事先沒有讀完小說,故事的轉折有點出乎意料,也令人沉吟良久。人為什麼可以做出犧牲?為了愛?為了美?為了希望?
片中幾次提到:只有離開這個國家才能得自由,但也需要有人留下來做教育,拯救年輕人。前幾天《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剛被殺成重傷,殺他的人比他的小說更晚誕生。為了維護信仰而必須殺害異議者,這仇恨教育繼續擴散著。反制這種教育的教育,必須存在,必須努力。
這是特定文化和歷史脈絡中的故事,也是普世、全人類的故事。
暴力壓迫、群體壓力,對抗不易,卻總有人心中的火未熄,以生命影響生命,傳遞著火種。
這齣電影中,兩位女性個性和處境不同,都給人深刻印象。年輕、愛畫畫的女主角,個性剛烈,愛憎分明,在愛情中任性而為,與丈夫深深相愛,卻因為意識到原本以為很不一樣的丈夫仍然是壓迫女性的男性群體一員,而奮力抗議。她無法改變伊斯蘭律法,只能把滿腔憤怒發洩在丈夫身上,導致丈夫在爭吵意外中死亡。
典獄長的妻子,深愛她的丈夫,但丈夫對她只有義沒有情。她憂慮自己的病況,仍然盡量避免抱怨以免丈夫不高興,拖著病軀努力清掃房子、作飯,但是丈夫仍然被自己的心事困著,無法回應妻子的愛。剛開始看的時候,以為典獄長會和牢中的死囚成為情侶,但並沒有這麼俗濫的劇情,他只是被這女人震撼,深深同情她,想要幫她。太太看見向來冷酷無情的他,竟然為了這女人而痛哭,遂打算成全他和她。
電影沒有交代兩個女人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協議,年輕的女性接受這位太太代替她去死。
自由的代價很高。那位看來最軟弱的病女人,完成了最強大的抗議,和最深的愛情。
小說似乎並未交代逃出死刑的女人到哪裡去了。但電影安排她選擇有意義地活下去,可能會成為一位地下學校的老師。電影和小說都以街上閒晃的小孩為開場,這社會最絕望的地方就是塔利班那套正在塑造下一代。唯有提供不同的教育,才可能帶來改變,電影帶入了這樣積極樂觀的想法,翻轉絕望的故事,給了一些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