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雅嵐的媽媽蕭北區女士給的票,位置極佳,A2區8排10號。
可惜戲太長,周媽媽無法坐那麼久,只看了上半場。
雖然楊烈被做成節目手冊封面,但他演的角色式書寫這個故事的作家,只在戲的開始和最後出現。
故事來自陳千武的小說,經過現在三十歲代的編劇、音樂創作、演員們的詮釋,感覺離1940年代很遙遠,不過還是挺好看的,歌的內容有意思,音樂好聽。覺得演莎琳的李曼唱得很好,另外演日本軍官的葉文豪也很優。
把原本應該是日語的部分用戰後的國語代替,剛開始讓人驚愕一下,但這樣才能夠讓大家看得懂吧?想到《獵女犯》畢竟也是用戰後國語寫成,為了讓這故事傳下去,有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雖然賴莎琳的歌唱得好,遭遇也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淚,但林逸平和賴莎琳的角色感覺平板蒼白形式化。戲裡的角色最有張力的還是日本軍官松永。被軍國主義理想魅惑、不相信戰爭就這樣結束,還有對以往愛人的不捨和移情,衝突性較大。
本來應該把台灣人當日本兵的複雜心情描寫出來的,卻看不太到。只有一直說要活著回來。
不過,台灣的年輕人期待台灣可以自主、有穩固的自我認同,這主題能夠堂堂正正表現出來,是時代的進步。這點無論如何還是要給他一個讚!
劇中有個小朋友總是到軍隊裡偷東西,和主角玩鬧,最後卻因重傷,主角不得不槍殺他。這個段落若處理得好,會很動人。但是不知是演出者的關係,還是劇本本身對少年的行動和個性刻劃不夠,幾場有小朋友的戲都覺得超尷尬。小朋友就是現代台灣嬌生慣養的孩子的感覺,完全沒有一點野氣。可能適當的兒童演員本來就很難找。
看到有人評論說,這齣主題和表現方式像西貢小姐。我沒看過西貢小姐,只有看過片段歌舞。若能像西貢小姐那樣大紅,成為經典,也是很不錯。
看完戲,買了新版的《獵女犯》。很久以前讀過,印象已經非常模糊。
散場擁擠,遇見在同黨劇團《父親母親》中演出精彩的古辛,忍不住做了粉絲告白,告訴他非常欣賞他的演出。開心!
第一次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劇場看戲,切身體會這劇場設計不文明的程度:各排座椅間距過窄,只要有人出入,整排的人都得站起來收椅子才能讓人通過;而且視線會被前排的人擋住。上個洗手間要上下許多樓梯,中場休息上洗手間必須站在樓梯上排隊,處處是障礙空間。飲水機沒有供應紙杯,沒有帶水杯的人沒得喝。
工作人員很認真指引大家,辛苦他們了。這樣的設計實在很瞎。
第一次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劇場看戲,切身體會這劇場設計不文明的程度:各排座椅間距過窄,只要有人出入,整排的人都得站起來收椅子才能讓人通過;而且視線會被前排的人擋住。上個洗手間要上下許多樓梯,中場休息上洗手間必須站在樓梯上排隊,處處是障礙空間。飲水機沒有供應紙杯,沒有帶水杯的人沒得喝。
工作人員很認真指引大家,辛苦他們了。這樣的設計實在很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