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醫者、醫館、醫者町──台灣基層醫療空間文化研討會

5月6日整天在嘉義市立博物館參加「醫者、醫館、醫者町──台灣基層醫療空間文化研討會」。雲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的蘇明修教授主催,陳錦煌醫師專題演講開場,另有11篇論文分享。大部分是建築、空間的學者,主題多牽涉到歷史。

我分享了一篇匆匆寫成的〈長老教會嘉義中會沿海醫療團初探〉,由盧啟明牧師回應,他提供了非常好的繼續研究的方向和資料。另外中正大學傳播研究所的陳奕達寫了一篇有關《嘉義醫會醫學雜誌》的文章,由我回應。這份難得的地區醫師們所編輯出版的醫學雜誌,有我祖父和外祖父的身影,近三十年前我就知道這份雜誌,卻沒有認真研究過,現在有人看重這份雜誌,很感動。
這一切要歸功於台灣圖書室和郭盈良,他在2017年起調查嘉義市的老醫館,做了三年,陳奕達等二十多位大學生、文化工作者投入此工作,成果除了印成書,也製作成網站,掛在嘉義市文化局。計畫停止後,他仍繼續關心一些老醫館的現況。
去年台灣圖書館邀請蘇明修教授演講,同時邀請老醫館的後人們去聽,在那場合第一次認識蘇教授及他的工作,覺得很有意思。最近他的工作成果之一:牛挑灣吳杯初醫師濟生病院重修開放,除了做展覽空間,更重要的是提供社區及學校使用。
這次研討會蘇教授特別請陳錦煌醫師演講,主題是「社區醫師、健康社區、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
特別喜歡陳錦煌醫師的演講,可惜他行色匆匆。1994年跟著張炎憲老師座二二八口述歷史,曾去新港拜訪陳錦煌醫師,之後看他在社區營造上的用心,九二一災後重建、二二八基金會,都看到他的投入奉獻,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小鎮醫師的職務,實在令人感佩。
他的演講標誌出這個研討會最重要想要提倡的精神。
最後的綜合討論也很有收穫。私人財產的舊醫館如何在修建後有好的公共用途?如果因緣俱足,成為社區健康網絡的一環,是很讚的願景。北藝大的黃士娟分享一個案例,修復舊建築後試著和醫療機構合作,做社區健康照顧的據點。
這次研討會遇見新朋舊友很開心,平常不愛照相的我竟然拍了很多合照。
博士班畢業後就沒有碰見過的黃阿有,竟然退休了。她看起來如此年輕活躍!
可愛的三秀園執行長傅恩弘,很高興看到他繼續勤奮認真了解雲嘉地區的士紳之家的社會網絡。
最開心的是看見駱芬美、芳美一起出現。她們這對雙胞胎學者一起站在台上講自己祖父駱萬得的故事、土庫街的發展,還有家族秘辛。一對完整的雙胞胎。我笑了又笑,也想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