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夠理解他無法再繼續掙扎下去的苦痛,感謝他留下的許多精彩作品,也很想像許多網路上彼此呼應的人們那樣,站到工作桌上,以摹仿《春風化雨》的最後一幕的青年學子的方式,向他致敬說:「O Captain! My Captain!」
但我想,我要用另一種方式站到桌上,改變角度俯視我的人生,問:「為何你今天還活著?」
倖存者的責任,是要說故事。
十幾年前的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危機,奪走我的心力與生趣,雖盡力要「負責任」地活下去,卻一再地走到危崖邊,看到自己努力向善的結果,其實是帶來傷害與破壞,這使我全然絕望了。在絕望裡,我不再認為自己在這個世上有任何價值。那時,我的生命也可能就結束掉了。
我向一位已經渡過人生許多危機與困頓的朋友傾訴我的絕望與苦境,她很有智慧地說:「這樣很好,這可以讓妳的心更柔軟,更有憐憫的能力。」她沒有看到我的終局,看到的是我的未來。雖然在當時聽來,像是增加著肩頭的重擔,但是,也喚起我的好奇心,我想要看看上帝要把我帶到哪裡去。
十一月陰沈的天空下,我的教授G. Ruhbach在兩場演講之間,躺到沙發要休息一下下,就這樣去世了。
我羨慕他這麼自在無痛苦的離去,但也對這突然出現的難局,感到憤怒與焦慮。他留下許許多多未竟的事,留下很深的震撼。他對我的欣賞曾提供我淡淡的溫暖,他求完美與精準的態度,則令我感到焦慮恐懼。他習慣性的露出「父權宰制」的態度時,總是讓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應。
他是個敬虔、保守而嚴厲的人,在他的信仰裡,沒有為悲痛的情緒與遺憾的情感留下任何空間,只有不斷地「戰勝」與「壓制」痛苦的操練。
我曾很羨慕這樣的靈性。追隨著,操練著。確實,在這種靈性裡,我不自覺地不願憐憫自己,也不憐憫「無法戰勝」的他人。
但是另一端的神學訓練,卻是不斷地在肯定人的情感,肯定情緒的力量,正視創傷與苦難。我們看著人的苦境,看到被結構壓迫的個人,尋找福音帶來結構的更新與轉化。
這兩個不同的操練方向之間的張力,讓我筋疲力竭。
Ruhbach教授的告別禮拜沒有帶來任何的安慰。他的學生盡力遵照他的神學與信仰理念,讓這場禮拜成為一場宣告死亡被戰勝的禮拜。但是我覺得其實我們都很需要一個痛哭的時刻,即使我們知道死後永生的盼望,還是會對此時的別離感到痛苦。
情緒的壓抑,與故鄉的隔絕,還有一些解釋不清的誤解,成為我心中無法解開的鬱結。
整個冬天,我的力氣越來越衰微,死亡的魅惑也像「魔王」一詩當中霧中的柳樹影子,幻化成美麗的舞者。
朋友們盡全力「救」我,透過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分享、安靜的同在、「百憂解」藥品的供應等等,他們像是在危崖下拼命織著一面安全網。後來,也是在朋友的努力下,我暫時放下會被污名化的顧慮,就醫了。
在春天萬物充滿生機的時候,我因為失去生的力量而住院了。學校前面的八重櫻優美地綻放著,小小的草花呼喚著春天,但是我的心是如此麻木僵硬,一點也無法感受那一個個生命的象徵,反而覺得每一朵綻放的花朵對我來說,都是壓力。
那是一個真實地意識到我不過是個「易碎的器皿」的經驗。外表冷靜安寧的我,其實是如此容易被壓碎!真的就像潘霍華在《我是誰》一詩當中所描寫的,內在的軍隊怎樣在強敵之前,還未開戰就潰不成軍。
我很感激在醫院裡的日子。
雖然有些醫護人員是詩班裡的同伴,或是曾經一起在教會服事的人,但是,在這裡,我就是一個病人。
在醫院裡放下所有的身份與關係,在醫院裡徹夜未眠,與病友做體操。
在醫院裡藉著奏樂與舞蹈探索已經僵硬的、疏離的身體感官。
在醫院裡看見光照耀在陰暗處,看到自己久久無法創作的手,再次拿起彩筆,畫出憂愁困頓,也畫出對夏日陽光與色彩的憧憬。
在醫院裡與許多病友同桌,彼此觀察、分享經驗。我稍稍了悟「心可能變得柔軟」的轉變。
然後,發現易碎的、土做的器皿,還是可以承載愛,可以成為祝福,還是值得活著。
那個復活節,擋住墓穴的大石頭已經輥開了的圖像,靜靜地照耀著我的心。
復活,安安靜靜地在夜裡發生。那困擾著在清晨奔向墓穴的婦女的問題:「誰來為我們輥開那顆大石頭?」已經自己解決了。這復活的確信,就是這易碎的器皿裡面的寶貝,是讓生命的破片重新成為一個整體的力量。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在療養院裡看到自己的生命力一點一滴流回來的奇妙經驗,對於我再次面對致死的疾病的時候的住院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我信復活,所以我現在活著。
我信復活,所以准許痛哭與不甘願的憤怒來激動我的生命。
我信復活,所以我看見上帝焠鍊我的憐憫心。
我信復活,無論是死是生,我都自在。
朋友們盡全力「救」我,透過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分享、安靜的同在、「百憂解」藥品的供應等等,他們像是在危崖下拼命織著一面安全網。後來,也是在朋友的努力下,我暫時放下會被污名化的顧慮,就醫了。
在春天萬物充滿生機的時候,我因為失去生的力量而住院了。學校前面的八重櫻優美地綻放著,小小的草花呼喚著春天,但是我的心是如此麻木僵硬,一點也無法感受那一個個生命的象徵,反而覺得每一朵綻放的花朵對我來說,都是壓力。
那是一個真實地意識到我不過是個「易碎的器皿」的經驗。外表冷靜安寧的我,其實是如此容易被壓碎!真的就像潘霍華在《我是誰》一詩當中所描寫的,內在的軍隊怎樣在強敵之前,還未開戰就潰不成軍。
我很感激在醫院裡的日子。
雖然有些醫護人員是詩班裡的同伴,或是曾經一起在教會服事的人,但是,在這裡,我就是一個病人。
在醫院裡放下所有的身份與關係,在醫院裡徹夜未眠,與病友做體操。
在醫院裡藉著奏樂與舞蹈探索已經僵硬的、疏離的身體感官。
在醫院裡看見光照耀在陰暗處,看到自己久久無法創作的手,再次拿起彩筆,畫出憂愁困頓,也畫出對夏日陽光與色彩的憧憬。
在醫院裡與許多病友同桌,彼此觀察、分享經驗。我稍稍了悟「心可能變得柔軟」的轉變。
然後,發現易碎的、土做的器皿,還是可以承載愛,可以成為祝福,還是值得活著。
那個復活節,擋住墓穴的大石頭已經輥開了的圖像,靜靜地照耀著我的心。
復活,安安靜靜地在夜裡發生。那困擾著在清晨奔向墓穴的婦女的問題:「誰來為我們輥開那顆大石頭?」已經自己解決了。這復活的確信,就是這易碎的器皿裡面的寶貝,是讓生命的破片重新成為一個整體的力量。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在療養院裡看到自己的生命力一點一滴流回來的奇妙經驗,對於我再次面對致死的疾病的時候的住院過程,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我信復活,所以我現在活著。
我信復活,所以准許痛哭與不甘願的憤怒來激動我的生命。
我信復活,所以我看見上帝焠鍊我的憐憫心。
我信復活,無論是死是生,我都自在。
王貞文寫於2014年8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