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晚上讀完劉紹華的新書《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五年前她罹癌、母親則是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初期,對他們全家造成很大的衝擊。母親想照顧女兒,女兒想陪伴母親,卻因雙雙罹病而無法做到。紹華經歷化療之後逐漸康復,但是母親卻是一步步惡化中。這本書紀錄兩人同時生病的那段期間,兩人各自經歷的病程,全家如何一起以愛撐起、分擔疾病的挑戰,從那些方面得到幫助。重要的是心態轉折、人生體悟和隨之而來的改變。「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是否喜歡。」
紹華很會寫。身邊有人罹癌或產生認知障礙(失智)的情況實在很普遍,但能夠好好描述這經驗、分析討論每個階段的問題,只有像紹華這樣的學者兼作家才辦得到。有陪病經驗的我,讀了很有感。不斷對照貞文生病時的經驗,邊掉淚邊點頭。
很喜歡她寫「老師」的段落。相關的文字佔全書比例不高,卻貫穿首尾,輕輕描述,就看得出「老師」對她的深情,實實在在的陪伴,比甚麼藥都更靈。她學會被照顧,然後欣然投入互相照顧的新生活。
也喜歡她寫到學習示弱那段。 貞文生病時的體悟也是:「放下手中的劍」。當病人也是要學習的。學習認知自己力氣盡失、必須依賴他人。這很難。但跨過那一步,就會出現不一樣的世界。
小美(母親)的故事令人心疼,也令人羨慕。看到紹華一家人努力讓媽媽晚年過得安適幸福,付出很多代價。她寫嫂嫂辭職在家當主要照顧者,媽媽卻常忘記她是誰,讀來心酸。 這幾年看到幾位照顧失智長輩的朋友偶爾透露的心聲,難免充滿苦澀、不甘,紹華卻寫出他們一家苦中作樂的情景,還盡可能去體會小美的心境和情緒,甚至認為媽媽正在走向圓滿。這樣的書寫很感動人。
8月13日下午去參加了大塊文化出版社辦的《病非如此》新書分享會 ,在充滿檜木香氣的文房,場地不大,很快就坐滿。編輯李清瑞主持,和紹華對談這本書誕生的經過。李清瑞說,她覺得需要有一本書來告訴大家如何面對疾病,以及如何陪伴、照顧病人,紹華和母親同時生病的經驗,寫下來可以幫助有類似經驗及可能必須面對這類情況的人們。紹華談到自己習慣當學者,要跳脫客觀分析、寫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其實很難。她比較想寫的是母親,原本是想以小說的方式寫母親。後來的這書寫方式,也是調整又調整。
在她們的談論中,我再次思考讀這本書的時候的收穫,覺得這真的是很珍貴的助人書籍。所以提問分享時間我站起來說,很感謝紹華寫了這本書。當病人這件事也是要學習的,如她學會讓別人照顧,也更知道怎樣照顧人。而她們全家以愛撐住「認知障礙」的母親,更是令人感動,雖然有那麼多困難,但大家學著接受現實並幽默看待,實在難得。雖然書中沒有推哪一種信仰,但這本書可以放在宗教書房賣,對人的幫助很大。
紹華回應時說,常看到有關「認知障礙」造成周邊親人困擾的描述,令人恐懼不安,雖然這些警告很有必要,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怎麼去處理面對,或許更值得訴說。沒有人能和天爭,爭不贏宿命,但是可以務實面對,接受改變。
演講結束後我見到了「小美」。紹華的哥哥嫂嫂帶著她到場。她站在一個角落看紹華簽書,很以她為傲。她的眼睛亮晶晶,非常活潑自在,說自己的四個孩子都很令人安慰,說紹華很聰明愛讀書。她在孩子的愛與包容中,悠悠前進。相信她的故事可以幫助更多人了解並務實面對「認知障礙」這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