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理想不死,暴力未贏

前陣子在網路串流平台看了一部紀錄片《甘迺迪家族:1968總統路》,主角是羅伯‧甘迺迪。他不若哥哥約翰‧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那麼光芒萬丈、口才便給,顯得內向羞怯,但做事卻強悍地擇善固執,很有行動力。
羅伯‧甘迺迪在司法部長任內成功打破高等教育種族隔離制度,後來擔任參議員時更經常與民權運動、少數族群及工農階級站同一陣線。他關心加州農工爭權運動、和窮人站在一起,並非為了掀起更激烈的社會矛盾和鬥爭,而是設法從根本解決問題,提供教育及就業機會。
看到紀錄片中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農人及工人的組織興起,不時有警察暴力、街頭衝突,也看到從約翰‧甘迺迪開始的一連串槍擊事件:非暴力抗爭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激進黑人民權運動人士麥康‧X,到羅伯‧甘迺迪。
1968年4月4日金恩博士遭槍殺,羅伯‧甘迺迪在很短的時間內準備了講稿,在印第安那悼念金恩,這講詞非常有影響力,在今日仍然擲地有聲:「美國需要的不是分裂,不是仇恨,不是暴力或無法無天,而是對彼此的愛、智慧、同情心,以及對那些在我們國家仍然受苦受難的人的正義感,無論他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我們會遇到困難……但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白人和絕大多數黑人希望共同生活,希望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希望為居住在我們土地上的所有人伸張正義。讓我們致力於很久以前希臘人說過的:馴服人的蠻性,使世上生活有恩慈。讓我們致力於此,並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祈禱。」
這樣一位追求和平的人,在兩個月後竟死於盲目仇恨的槍下。
那是不同價值觀劇烈衝突、社會矛盾嚴重到幾乎不可解的年代,羅伯‧甘迺迪繼他哥哥之後,在風雲多變的1960年代後期,成為渴望自由、正義、平等的人們希望所寄。兩兄弟同樣遭到殺害,如羅馬共和時期的改革者格拉古兄弟,留給世人無限遺憾與悲傷。
人們期待的領導者身死暴力下,改革力量受挫,但許多人仍前仆後繼,要把流淚谷變成甘泉地,在仇恨之處播下和平種子。紀錄片結束在羅伯‧甘迺迪社區學校的設立,由他遇刺的國賓飯店改造而成。不忘,就沒有死。暴力沒有贏。

(台灣教會公報 窗口無遮欄 2023.1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