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Youtube遇到很精彩的音樂作品:Curlew River。
把找到的資料放在這裡。
一、問Gemini之後得到的資訊,略加訂正
班傑明·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杓鷸河》(Curlew River)是一部獨特而深刻的音樂作品,它的結構和內容都深受日本能劇(Noh theatre)的啟發,但同時也融入了中世紀英國的宗教戲劇元素。
教堂寓言(A Parable for Church Performance)
布列頓將《麻雀河》定義為他的第一部**「教堂寓言」**(Church Parable),這就確立了它的基本結構和表演形式。這部作品的設計是為了在教堂中演出,而不是傳統的歌劇院。
儀式化的開場與結尾:這部作品以莊嚴的儀式化遊行(processional)開場,表演者(飾演修道士)從教堂後方緩步走進,演唱著晚禱聖歌《Te lucis ante terminum》。這不僅營造了神聖的氛圍,也將觀眾帶入了故事的框架。在戲劇結束後,他們會再次遊行離開,呼應開場,形成一個完整的儀式循環。
全男班陣容:為了忠實於能劇的傳統,布列頓採用了全男班演員。即使是故事中的「瘋女人」(Madwoman)一角,也是由男高音來飾演。這種表演方式與中世紀的宗教神秘劇(mystery play)相呼應,增添了戲劇的神秘感和象徵意義。
無指揮的樂團:樂團編制小巧,包括長笛、法國號、中提琴、低音提琴、豎琴、打擊樂器和室內管風琴。這些樂器在舞台上與歌手一同表演,沒有指揮,這要求演奏者和歌手之間有極高的默契和自由度。這種非同步的節奏和自由的音樂流動,也是能劇美學的體現。
內容:從能劇《隅田川》到英國民間傳說
《杓鷸河》的內容取材自布列頓在日本旅行時觀看的能劇**《隅田川》**(Sumidagawa),但布列頓與其作詞家威廉·普羅默(William Plomer)將其背景巧妙地「英國化」。
故事情節: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英國沼澤地帶。一群修道士聚集在教堂中,他們準備講述一個關於「上帝恩典的奇蹟」的故事。
引言:修道院長向大家介紹即將上演的「寓言」,他解釋這是一個關於一位因尋找失蹤兒子而發瘋的母親的故事。
旅程:一個旅人(Traveller)和一個渡船夫(Ferryman)在麻雀河邊相遇。渡船夫告訴旅人,今天有一座墳墓將舉行紀念儀式,那裡被當地人視為神龕,據說能治癒疾病。
瘋女人:一位瘋狂的女人出現,她唱著失蹤孩子的歌曲,情緒激動。儘管渡船夫對她心生厭惡,但在旅人和其他朝聖者的勸說下,他最終同意讓她上船。
真相大白:在渡河的過程中,渡船夫講述了一年前一個被綁架的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受到虐待,最終死在河邊,並被埋葬在那裡。當他描述這個男孩時,瘋女人逐漸意識到,這個男孩正是她的兒子。
神蹟:到達對岸後,瘋女人在兒子的墳墓前悲痛地哭泣。她跪下祈禱,此時,男孩的靈魂在墳墓上方顯現,並為他的母親帶來了祝福。瘋女人的瘋狂就此消退,心靈得到了平靜。
音樂特色
布列頓在《杓鷸河》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音樂語言,將能劇的元素與西方音樂技巧結合:
異音共振(Heterophony):不同樂器和聲部同時演奏同一個旋律,但各自有細微的裝飾和變奏。這種手法類似於東方音樂的風格,創造出空靈、飄渺的音響效果。
樂器象徵:每位主要角色都與特定的樂器相關聯,例如:
瘋女人:由長笛代表,其高音和自由的旋律線描繪了她的瘋狂與掙扎。
渡船夫:由法國號代表,其穩重、樸實的音色與角色的性格相符。
音高群集(Tone Cluster):樂曲中使用了大塊的音高群集,尤其是在室內管風琴的部分,來模擬日本能劇中笙(shō)的聲音,營造出一種緊張且神秘的氛圍。
旋律與節奏:旋律的發展沒有傳統的拍號限制,樂句和樂句之間有大量的停頓,讓音樂聽起來像是對白和獨白,強調了文字本身的情感。這種「自由拍」的處理方式,讓音樂的張力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總的來說,《杓鷸河》是一部結合了東西方美學的傑作,它用簡潔、儀式化的結構和深刻的音樂語言,重新詮釋了一個關於失去、悲傷與救贖的永恆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布列頓對能劇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他將異域文化與自身創作風格完美融合的非凡能力。
二、影片:
BBC出品。
https://youtu.be/RrqSGdq0byU?si=WUEqm8BdqNUPpW9U
影片介紹(google 翻譯略修正):
班傑明布里頓的室內歌劇《杓鷸河》今年迎來60週年,這部引人入勝的新電影正是根據這部歌劇改編。該劇由國際知名男高音歌唱家伊恩·博斯特里奇( Ian Bostridge)領銜主演,他飾演瘋女人,其表演被譽為“令人心碎的淒美”,威拉德·懷特爵士(Sir Willard White)則飾演修道院院長,氣勢恢宏。
這部寓言故事以東英吉利古老的沼澤地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心碎的女人在杓鷸河畔尋找失踪的孩子時,陷入絕望的故事,令人深思。
1956年,作曲家班傑明·布里頓前往日本,觀賞了15世紀戲劇《隅田川》的演出。這個故事對布里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劇本作者威廉·普洛默一起,將其改編成一部基督教寓言。儘管起源於中世紀,但一個局外人被狹隘的社群排斥的故事至今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部開創性的電影將現場表演與芬蘭區(Fenland ,東英格蘭一處農業地帶)的拍攝交織在一起,將故事的場景設置在隱密的小路上、水道上以及薩福克郡永恆的風景中浩瀚的天空下。
三、能劇《隅田川》
簡介:
許多能劇劇目中會出現尋人不著而發狂的女性。一般都可以與尋找的對象順利重逢,但本劇中孩子無法活著見到母親。
來源:https://www2.ntj.jac.go.jp/unesco/noh/tc/play/noh5.html
陳威仰,《布瑞頓舞臺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的研究》,台北藝術大學出版,2013年。
這是他的博士論文。內容簡介:
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勳爵(1913-1976)的作品呈現豐富的英格蘭特質,1945年的歌劇《彼得‧葛萊姆》促成「英格蘭歌劇」復興。本書介紹布瑞頓1964年到1968年完成的創新舞台作品《教會比喻》三部曲,作曲家如何具體而微地將日本能樂、峇里島甘美朗等東方音樂素材應用在西方音樂形式下,進而深入探討作品中隱含的東方的宗教哲學與西方的神學觀點。讀者可藉此認識布瑞頓的生平,並聆聽作曲家的屬靈告白。
陳威仰有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的學歷。在各大學音樂系兼課,近來主要研究台灣音樂史。
想找他的書來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