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生日那天,我穿著可以當睡衣的綠色棉布連身裙,一雙黑色的拖鞋,和妹妹小舟一起閒晃一整天。上午看插畫展,下午一對可愛的朋友開車帶我們去雙溪不厭亭吹風、水湳洞獨立書店喝茶,晚上我請大家在基隆安樂區的海龍珠吃飯。自在逍遙,很快樂。
我的願望就是再來的人生盡可能每天都這樣過。跟所愛的親人、可以自在相處的朋友,自由、無慮、隨興過日子。
真的很想退休回家陪父母,不想再工作。
六十歲生日那天,我穿著可以當睡衣的綠色棉布連身裙,一雙黑色的拖鞋,和妹妹小舟一起閒晃一整天。上午看插畫展,下午一對可愛的朋友開車帶我們去雙溪不厭亭吹風、水湳洞獨立書店喝茶,晚上我請大家在基隆安樂區的海龍珠吃飯。自在逍遙,很快樂。
我的願望就是再來的人生盡可能每天都這樣過。跟所愛的親人、可以自在相處的朋友,自由、無慮、隨興過日子。
真的很想退休回家陪父母,不想再工作。
一大早接到詐騙電話,還花了半小時,差一點就被騙成功。真是太可怕了。

 請注意,如您接到自稱NCC人員以未顯示號碼致電,就 是詐騙電話! 對方在電話中會向民眾訛稱「所辦手機門 號被不法集團利用」,並口述本會官網申訴電話及傳真 等聯絡方式供查證。 若是接到此類來電就是詐騙,切勿 採信!2025年7月10日」
 請注意,如您接到自稱NCC人員以未顯示號碼致電,就 是詐騙電話! 對方在電話中會向民眾訛稱「所辦手機門 號被不法集團利用」,並口述本會官網申訴電話及傳真 等聯絡方式供查證。 若是接到此類來電就是詐騙,切勿 採信!2025年7月10日」近日幾乎每天都有令人驚嚇的新聞出現。世界動盪不安,來不及觀察。
先從各國政局紀錄:
印尼人上街抗議多日,因為國會議員竟然給自己豐厚住房補貼,貧富差距現象令年輕人受不了。有一位外送員在抗議現場下車撿手機,就被軍方的車子輾斃,造成更大的抗議浪潮。政府宣布取消議員的住房補貼,但尚未有進一步的改革。
尼泊爾政府禁止使用網路社交媒體,引起青年怒吼抗議,總理奧利為此辭職,昨天傳出總理官邸被放火燒,總理夫人被燒死。
日本首相石破茂執政不滿一年,因為國會和地方選舉執政黨都大敗,在撐完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後主動辭職。自民黨近日會選出新的黨魁,呼聲最高的是高市早苗和小泉進次郎。
戰爭新局:
以色列空襲卡達,宣稱是精準打擊,消滅哈瑪斯首領。不過卡達方面發布的消息,被鎖定的人都安然無恙。美國宣稱這是納坦雅胡自作主張。
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都被擊落。此舉主要挑戰北約,波蘭申請北約各國共同磋商。俄烏戰爭可能進入新局。
美國及川普:
烏克蘭難民少女在美國北卡遭到殺害,川普責怪民主黨主政的州無法對付罪犯,宣稱要派國民軍,並主張兇手一定得判死刑。
美國國土安全部到喬治亞州的三星工廠逮捕三百多名韓國工人,宣稱其非法工作。韓國派出外交部副部長交涉,將以專機接回所有工人。此舉意在恐嚇投資美國的外商,一定要雇用美國人。
美國把國防部改成戰爭部。
美國挺川的青年右翼領袖、網紅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刺,遭步槍遠距離射殺。他是右翼基督教的重要明星,「文化戰爭」場域的急先鋒,很厲害的組織者。昨天去洗牙,牙醫黃女士照例忍不住跟我談政局:「你怎麼看賴清德?」「氣死了,氣爆了。」於是我們有志一同算起新舊帳:賴清德2019總統初選硬出來挑戰蔡英文,造成支持者的擔憂,雖未成功拉下蔡英文,但為他自己爭取到副總統之位,舖下通往總統之路。可是他在行政院長期間政績不佳,勞基法修正案、燃煤電廠擴建案等等,都背離原本民進黨支持者期待的弱勢正義和環保意識,而公開宣布自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他自己鞏固成為台獨金孫的地位,得到深綠鐵票,但同時也讓中台關係更難有所改善。2024的總統大選,表現很差,雖然因為藍白合破功而僥倖選上,但立院竟然無法過半,造成這一年多來的困局。無能和在野黨進行談判協商,放任大罷免的行動(宣稱非他主導,但看來至少想收割),搞什麼團結十講,越講越出問題,以天災為藉口止步於四講,實在令人搖頭。在大罷免失敗後,善後方案到現在沒有一項做得讓人可以認同,先是不承認失敗,一副事不干己的模樣;接著想要柯建銘負責,卻拉不下老柯;最近的自由時報專訪,提出的女士照例忍不住跟我談政局:「你怎麼看賴清德?」「氣死了,氣爆了。」於是我們有志一同算起新舊帳:賴清德2019總統初選硬出來挑戰蔡英文,造成支持者的擔憂,雖未成功拉下蔡英文,但為他自己爭取到副總統之位,舖下通往總統之路。可是他在行政院長期間政績不佳,勞基法修正案、燃煤電廠擴建案等等,都背離原本民進黨支持者期待的弱勢正義和環保意識,而公開宣布自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他自己鞏固成為台獨金孫的地位,得到深綠鐵票,但同時也讓中台關係更難有所改善。2024的總統大選,表現很差,雖然因為藍白合破功而僥倖選上,但立院竟然無法過半,造成這一年多來的困局。無能和在野黨進行談判協商,放任大罷免的行動(宣稱非他主導,但看來至少想收割),搞什麼團結十講,越講越出問題,以天災為藉口止步於四講,實在令人搖頭。在大罷免失敗後,善後方案到現在沒有一項做得讓人可以認同,先是不承認失敗,一副事不干己的模樣;接著想要柯建銘負責,卻拉不下老柯;最近的自由時報專訪,提出的四項優先:民生、經濟、弱勢、青年,顯得空洞,再講都是要求行政院和立法院,而不談自己到底有何反省和作為,而新青安購屋貸款、開放聘請家庭幫傭等等,更讓人捏一把冷汗。總之,實在令人感嘆又擔心。
大罷免結果讓很多人失望。但這群站出來的熱心公民,是民進黨該好好招安、納入的力量。可是目前檯面上看不到任何努力,看不到適當的表態和作為。
潘霍華的外甥,潘霍華妹婿杜南伊的兒子,指揮家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9月6日以95歲高壽去世。
Netflix上片時,看了一點點,放入收藏名單,昨天才又找出來看完。
正體,是直接用日文漢字,應該要翻譯成「真面目」。 Netflix的片名是:「正體:嫌疑者的真相」。
導演:藤井道人。主演:橫濱流星、山田孝之、吉岡里帆、松重豐.....。
2024的電影,在日本票房不錯。2024年金馬影展有引進,介紹如下:
片名:嫌疑者的真相 Faceless
東京清晨不平靜。多年前東村山一家慘遭血洗,連五歲孩童都不放過,十八歲的現行犯鏑木慶一當場被逮捕,死刑定讞,坐牢數年卻突然脫逃,令日本全境人人自危。一百一十八天後,喬裝成工人的他於大阪工地被目擊,兩個月過去,又在東京被指認是雜誌自由撰稿者。目擊證人口中的鏑木各具形象、性格迥異。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他?為何藏匿大阪卻又折返東京?
甫以愛情片《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驚豔台日影壇的藤井道人,旋即回歸擅長的社會題材,不僅批判反思力道未減,更結合懸疑驚悚,打造另類警匪追逐類型。兇嫌逍遙法外、輿論壓力延燒、檢警窮追不捨,節奏明快但敘事迂迴,真相拼湊之際同步拆解觀眾認知。銀幕上除了殘酷冷血的橫濱流星,還有吉岡里帆、山田孝之等實力演員共同飆戲,與藤井道人再攀大銀幕高峰。
電影神搜有篇詳細的電影、電視劇、原著小說的內容解析,轉自粉專「凱莉的廢話練習簿」:
https://news.agentm.tw/326952/
故事主要描寫越獄的死刑犯,屢次改變形貌,不停的逃亡,做過臨時工、幫雜誌整理資料的寫手、療養院的看護等等。當年審訊他的警察,再度追捕他。中間還插入另一個案子,一位律師被冤枉是電車痴漢,無法自證清白。後來這位律師及雜誌編輯聯手設法幫主角爭取再審機會(電影中將兩人設定為父女)。
電影拍得很有美感。找來非常漂亮、有身材、有演技的橫濱流星演主角,且把原著死後才平反的劇情改成主角獲得新生的機會。原本很怕冤罪電影,結果這片子沒有太沉重,也沒有著墨太多在平冤的困難。造成主角痛苦的是警察。警界高層一開始就設定此案可用來警告少年罪犯,滿18歲就可判死刑。之後為了警方形象,明明另案嫌犯顯然就是此案的作案人,還是想將錯就錯。在追捕過程中讓這倒楣的主角中槍。原著是讓他就這樣死去,但電影讓他活著得到無罪宣告。
沒有法庭攻防的描寫,沒有讓人看到司法攻防曠日廢時的事實。這是看了這齣後不太滿意的地方。
但是橫濱流星真的好漂亮!雖然用漂亮形容男生有點怪,但想不出更適合的字眼。雖然電影中他有好幾種造型,即使扮醜,身形、臉廓仍然秀麗到令人稱奇。
這部作品以土耳其著名詩人納澤姆・希克梅特(Nâzım Hikmet)的詩歌為靈感,將他的生平與創作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Gençlikte(青年時期)
第二部:Hapishanede(在監獄裡)
第三部:İnsan Üzerine(關於人)
第四部:Memleket Üzerine(關於國家)
第五部:Final(終曲)
納澤姆・希克梅特(Nâzım Hikmet Ran,1902年-1963年)是土耳其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波折與抗爭,被譽為「藍眼睛的巨人」,他的詩歌不僅是文學創作,更是他追求理想、對抗壓迫的真實寫照。
希克梅特出生於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文學天賦。在伊斯坦堡完成海軍學院的學業後,他於 1921 年前往蘇聯莫斯科學習,並在那裡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這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與政治立場。
在莫斯科期間,他結識了許多蘇聯文學家,並開始嘗試以自由詩(Free Verse)的形式寫作,打破土耳其傳統詩歌的格律限制。他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革命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讓他成為了土耳其社會主義文學的先驅。
希克梅特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監獄和流亡中度過。由於他的共產主義信仰和激進的政治詩歌,他多次被土耳其當局逮捕並判刑。從 1938 年到 1950 年,他被監禁長達 12 年之久,這段歲月成為他創作的重要來源。
在獄中,他並沒有停止寫作,反而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作,例如著名的《Human Landscapes from My Country》(《我的祖國的人間風景》)和《Letters from the Prison》(《獄中書簡》)。他的詩歌突破了監獄的高牆,描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歷史的變遷和對自由的渴望。
1951 年,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他被釋放並流亡海外。此後他再也沒能回到土耳其,先後在莫斯科和東歐國家度過餘生,直到 1963 年去世。他的土耳其國籍直到 2009 年才被追認恢復。
9月3日 第一次聽巴雀Camerata Taiwan ,第一次聽楊聰賢教授的作品演出,很有意思。這個成立十年、成員都年輕的樂團,致力演出台灣當代作品,用心可佩,實力堅強。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是一部非常獨特且意義深遠的音樂作品。它結合了傳統的拉丁文安魂曲經文與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作,創造出強烈的反戰訊息。
這部作品的結構相當特殊,它交織了三種不同的音樂元素來呈現主題:
安魂曲經文:由女高音獨唱、合唱團和完整的管弦樂團演唱,遵循傳統天主教彌撒的安魂曲順序,如「震怒之日」(Dies Irae)和「羔羊頌」(Agnus Dei)。這部分代表了傳統的、儀式性的悼念。
歐文的戰爭詩作:由男高音和男中音獨唱,並由一個較小的室內樂團伴奏。這些詩歌描述了戰爭的恐怖、士兵的掙扎和人性的悲劇。布列頓特意安排這兩位獨唱家代表敵對國家的士兵,因為這部作品是為紀念考文垂座堂在二戰中被轟炸而創作的。
童聲合唱團:遠離主舞台,與管風琴伴奏。他們演唱的內容是安魂曲經文中的讚美詩,這部分聲音純潔、遙遠,象徵著無辜的靈魂或對和平的嚮往,與主舞台的衝突和悲傷形成對比。
《戰爭安魂曲》的核心訊息是對戰爭的譴責和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它並非單純地哀悼逝者,而是透過將神聖的經文與殘酷的戰爭現實並置,來質問和批判戰爭的合理性。
「無辜羔羊的犧牲」:歐文的詩歌中,士兵們不是英雄,而是被送上戰場的「羔羊」,他們面對的是無意義的死亡。這與安魂曲中「神的羔羊」(Agnus Dei)形成諷刺性的呼應。
「敵意與和解」:在作品的高潮部分,男高音和男中音兩位獨唱家(分別代表敵對的士兵)在最後一首歌中一起演唱歐文的詩《奇異的相遇》(Strange Meeting),描述兩位陣亡士兵在死後的世界相遇並彼此和解。這部分象徵著即使在最深重的敵意中,人性的共通性也能超越仇恨。
「悲傷與希望」:儘管作品充滿悲傷和痛苦,但結尾部分,所有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唱出「永恆的光明」(Requiem Aeternam),傳達出一種超越死亡和戰爭的、對和平與永恆安息的渴望。
總體來說,《戰爭安魂曲》是一部情感複雜、結構宏大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傑作。它不僅是獻給戰爭亡靈的安魂曲,更是一部獻給全人類、呼籲和平與和解的強烈聲明。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是在 1961年 創作完成,並於 1962年5月30日 首次演出。
這部作品的創作與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緊密相連:英國考文垂座堂(Coventry Cathedral)的重建與奉獻。
二戰中的毀滅:考文垂是英國中部的一座工業重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在1940年11月14日對其進行了大規模轟炸。這次空襲徹底摧毀了這座中世紀的考文垂座堂,只剩下斷壁殘垣。
戰後的和解象徵:戰後,英國決定不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教堂,而是保留舊教堂的廢墟作為戰爭的紀念碑,並在其旁邊建造一座全新的現代化教堂。這個決定象徵著從毀滅中重生、從仇恨中走向和解的理念。
委託創作:新的考文垂座堂在1962年完工並舉行奉獻儀式,布列頓被委託為這次盛典創作一部大型音樂作品。他選擇了「安魂曲」這個主題,但賦予了它強烈的反戰色彩,使之不僅是為逝者祈禱,更是對戰爭本身的控訴。
布列頓選擇了英國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作作為安魂曲的內文補充。歐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他在戰爭中陣亡,他的詩歌以其對戰爭恐怖的真實描寫和對人性悲劇的深刻反思而聞名。將歐文的詩歌與拉丁文安魂曲經文結合,使得《戰爭安魂曲》成為了跨越兩次世界大戰,獻給所有戰爭犧牲者的一部警世之作。
布列頓將這部作品題獻給四位在戰爭中犧牲的朋友,這也顯示出這部作品對他個人的重要意義。
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題獻給四位在戰爭中犧牲的朋友,他們分別是:
羅傑·伯恩漢姆(Roger Burney):一位飛行員,在戰爭中喪生。
皮爾斯·鄧克利(Piers Dunkerley):一位軍人,在戰爭中陣亡。
大衛·吉爾伯特(David Gillman):另一位軍人,同樣在戰爭中犧牲。
邁克爾·霍普金斯(Michael Halliday):一位戰地記者和詩人,在戰爭中喪生。
這些題獻不僅是布列頓對個人友誼的紀念,也象徵著他將這部作品獻給所有在戰爭中犧牲的無辜生命,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這使《戰爭安魂曲》超越了單純的音樂創作,成為一個強烈的人道主義聲明。
演出:
2013年發行的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l_oH74NzF6HF_CoWgDgExohE5Cy4sfsrY
范克萊本大賽2025年金獎得主,香港人沈靖韜,今晚的獨奏會,征服在場挑剔的耳朵,令人服氣的冠軍,很可期待的新秀。
又發現一個布列頓的作品,一聽就驚奇且喜歡。竟然是他24歲時的作品,憑藉此作登上世界級作曲家的行列。
《布里奇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作品編號Op. 10,是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於1937年為弦樂團創作的管弦樂作品。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非常特別,是為1937年在薩爾茨堡舉行的國際音樂節(Salzburg International Festival)而寫的,也是布瑞頓的成名作之一。
這首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巧妙且充滿趣味的變奏曲集,它以布瑞頓的老師**法蘭克·布里奇(Frank Bridge)**在1905年為弦樂四重奏所寫的《三首小偶像》(Three Idylls)中的第二首為主題。布瑞頓並沒有直接複製老師的主題,而是以其旋律、和聲和節奏為靈感,創作了以下幾個變奏:
主題(Theme):由布瑞頓重新編排,以布里奇的原創旋律為基礎。
變奏(Variations):
行板(Adagio):充滿寧靜與冥想的氛圍。
進行曲(March):雄壯而莊嚴。
浪漫曲(Romance):如夢似幻,充滿抒情性。
詠嘆調(Aria):旋律優美,如同一首聲樂獨唱。
布雷舞曲(Bourrée)與三聲中部(Trio):活潑輕快,充滿古典舞曲的韻味。
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華麗而優雅,帶有維也納的浪漫氣息。
無限樂句(Perpetual Motion):快速且連續不斷的旋律,考驗演奏技巧。
葬禮進行曲(Funeral March):莊重且哀傷,表達深沉的情感。
歌謠(Chant):寧靜且神秘,如同遙遠的吟唱。
終曲(Finale):將所有變奏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並以一首宏偉的賦格曲(Fugue)作結,展現出布瑞頓高超的作曲技巧。
向老師致敬:這是布瑞頓對他敬愛的老師法蘭克·布里奇的真誠致敬。布里奇在音樂上給予他很大的啟發,而布瑞頓也將這份感激之情融入了作品中。
展現作曲天賦:布瑞頓在創作這首曲子時年僅24歲,但作品中展現出的精湛技巧和成熟風格令人驚嘆。他不僅能巧妙地運用不同的音樂形式,還能將老師的主題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顯示出他豐富的想像力。
為弦樂團注入新生命:這部作品被認為是20世紀弦樂團曲目中的傑作。布瑞頓充分發揮了弦樂器的潛力,創造出多樣化的音色和情感,為弦樂團音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又發現一個布列頓的作品,很吸引我。
先把基本資料貼在這裡:
布瑞頓 (Benjamin Britten) 的《男高音、法國號與弦樂小夜曲》作品31,創作於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部作品的誕生與兩位對布瑞頓至關重要的人物密切相關:他的終身伴侶兼男高音彼得・皮爾斯 (Peter Pears),以及當時著名的法國號演奏家丹尼斯・布萊恩 (Dennis Brain)。
當時,布瑞頓和皮爾斯剛從美國返回英國,並在二戰期間積極參與推動英國國內的音樂創作。布瑞頓為皮爾斯的聲音特質量身打造了許多作品,而這部小夜曲便是其中之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是布瑞頓閱讀了多位英國詩人的作品後,將它們組合成一個連貫的音樂主題。
《小夜曲》作品31 由八個樂章組成,包含一個序曲和一個尾聲,中間穿插了六首以不同英國詩作譜寫的歌曲。整部作品的主題圍繞著夜晚、夢境與黑暗,充滿了從黃昏到黎明、從不安到平靜的情感轉變。
以下是每個樂章的簡要介紹:
Prologue (序曲):獨奏法國號在樂團伴奏下,以無活塞的自然泛音吹奏,營造出寧靜而神祕的夜色。
Pastoral (田園曲):改編自查爾斯・棉花 (Charles Cotton) 的詩作《田園歌》。樂曲描繪了黃昏時分,牧羊人點亮燈火、準備入睡的場景。
Nocturne (夜曲):改編自丁尼生 (Alfred, Lord Tennyson) 的詩作《新月》。音樂呈現出夜間船隻在海上航行、海浪拍打的畫面,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Elegy (輓歌):改編自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的《哦,太陽!》。音樂以慢板呈現,充滿了對逝去生命的哀悼與思念。
Dirge (悼歌):改編自佚名中世紀詩作《利物浦的埋葬》。這首歌曲節奏緩慢、充滿莊嚴感,男高音與法國號的對話營造出陰森而肅穆的氛圍。
Hymn (讚美詩):改編自班・強生 (Ben Jonson) 的詩作《向黛安娜獻上讚美詩》。這是一個充滿動感的樂章,男高音與法國號的交織旋律如同讚美般地頌揚著月亮女神。
Sonnet (十四行詩):改編自約翰・濟慈 (John Keats) 的《噢,我最愛的月亮》。音樂溫柔而抒情,表達了對月光的深情與嚮往。
Epilogue (尾聲):法國號獨奏再次出現,與序曲的旋律遙相呼應,以無聲無息的方式結束全曲,彷彿夜色再次降臨。
這部作品最獨特的之處在於,布瑞頓巧妙地運用法國號與男高音的對話,以及弦樂團精巧的配器,將詩作中的意境完美地融入音樂中。它不僅展現了布瑞頓獨特的作曲技巧,也成為20世紀聲樂與器樂協奏曲的經典之作。
參考資料:
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4800/serenade-for-tenor-horn-and-strings
演出:
P. Pears
https://youtu.be/PQ0ITqRBaE0?si=hvWLYnVGc0UzOUx2
唱片(有歌詞)
Robert Tear 
https://youtu.be/mkLyK-oSQ7A?si=qsLDYQSv9NrXHkFC
Eamonn Mul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