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 第一次聽巴雀Camerata Taiwan ,第一次聽楊聰賢教授的作品演出,很有意思。這個成立十年、成員都年輕的樂團,致力演出台灣當代作品,用心可佩,實力堅強。
【演出曲目】
黃苓瑄:流體之微觀
Ling-Hsuan Huang: Microscale of Fluid
L. v.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19
楊聰賢:弦樂二章〈西北有高樓〉、〈小的夜曲〉
Tsung-Hsien Yang: Two Essays: Un Sospiro & Musica Notturna Dallapiccola, for String Orchestra
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
F. Schubert: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
Camerata Taiwan由楊書涵指揮,開場第一個曲目「流體之微觀」從題目到解說都看不懂,只知道靈感來自物理現象,氣體、液體、固體的分子運動。樂手扮演分子,除了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必須坐著之外,小提琴和中提琴一邊拉琴一邊走動,營造各種流動的視覺、聽覺效果,還搭配燈光明滅,很有趣。音樂本身也頗有意思。
第二個曲目是貝多芬鋼協二,陳世偉演奏Fazioli鋼琴。觀眾被鋼琴擋住看不到指揮的手勢,聽得到到樂團的齊心和投入,覺得很美。不大喜歡第三樂章速度過快的處理,但整體是悅耳美好的。
下半場第一首是楊聰賢教授的作品,感覺並不容易演奏,聽得也很艱難。佩服楊書涵指揮對這樂曲的了解,以各種技巧呈現抽象的哲思,帶給人悲傷、緊張、掙扎的種種情緒。
楊教授致詞時說,沒有人能真的創造出甚麼,創作都來自樓上那位(不是樓上的好人,而是指造物主),作曲者盡力了解樓上那位所給的,努力呈現出來。很有意思的說法。
壓軸是舒伯特的第五號交響曲。楊書涵的詮釋頗有意思,第一樂章輕快的巴洛克風,呈現維也納當時的氣氛,雖然和我習慣的舒伯特音樂不同,還可接受。第二樂章唱得很美。重複再重複的旋律,作出不同色彩。這耳熟能詳的曲子,呈現新風貌。
臺灣能有巴雀這樣的團,值得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