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竹林與茶園圍繞的火金姑民宿,前面還有一片咖啡園。建築物很新,還在增築當中。頭家劉佳縣擔任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從獵人轉變成白面鼯鼠的守護者,推動火金姑的復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都很關心,時常上報紙。在他身上,看到山村適應時代轉型的活力,以及開拓精神的傳承。

處處可見竹林,以桂竹為主。火金姑民宿旁的竹林很美,鋪了石板步道,為的是方便夜間觀賞螢光菇。


上一回來時,同伴中有人以為螢光菇就是火金姑,反正都是ㄍㄨ。這次我媽媽也以為螢光菇是指火金姑的幼蟲。其實螢光菇(螢光蕈)是罕見的會發光的蕈子。在這片竹林中,只要高溫濕熱就會冒出一些來。長得最大時,大約十圓硬幣那麼大。白天看只是晶瑩的白色小蕈子,在黑暗中則有淡淡的螢光。看到照片都是螢光綠,可是現場看是像手機冷光的藍。
這種菇很脆弱,碰了後半小時就凋萎。儘管主人再三呼籲不要摸,還是有人會去碰。主人特地放了一落落的竹子任它腐朽,製造螢光菇生長的環境,讓這片竹林成為一個觀光景點。

山區居民住得頗分散。欽佩當初入山開墾者,怎能在陡峭山坡、莽林深處中建立家園?
這裡進去難得保有一片闊葉原始林,以往是居民放牧牛隻的地方,現在是白面鼯鼠的保護區。上次夜間隨著民宿主人來此觀賞飛鼠,在林中漫步的感覺真特別,抬頭所見都是高大的楠木、櫸木,夜間一片漆黑,只能在手電筒所照射的範圍內看見美麗的樹葉和附生植物,保吸濕潤而氣味豐富的空氣,匆匆看到一隻在樹上覓食的白面鼯鼠,覺得很滿足。這個森林真是太吸引人了,雖然很想探索,只走到入口,就因下起雨來而折返。

竹筍是當地重要物產之一,處處可見筍寮。現在是割筍的季節,不過這處筍寮尚未開工。
山區的素樸老屋之一,用粗大的轎篙竹為骨架,就地取材蓋的,據說有七、八十年以上的歷史了。

這是第二天清晨散步到另一個方向的小山,俯視頂笨仔社區較密集的住家區。地標之一的白茄苳大樹在這張照片中看不大出來。

頂笨仔社區的另一個地標就是這棵位於大華公路旁的老苦楝。上次來時還有滿樹的花,現在則是綠葉繁茂。

離開頂笨仔社區前的最後一瞥,拍下了長滿青苔的瓦屋頂,旁邊一大叢台灣連翹開得很盛,落花紛紛。

這次雖然被大雨影響,沒有上次來時玩得豐富,但還是覺得頗快樂,父母也玩得開心。
最後為爹爹浪漫記上一筆。
第二天清晨我和爹爹起得頗早,決定早餐前的一個多小時再去走些路。回程在一處路旁石縫中看到一大叢刺莓,結實累累,長得很漂亮。爹爹說媽咪最愛這種野莓,他要摘回去當禮物。為了好看,他除了果子還摘了葉子做裝飾,因此被密生的刺給刺了幾下。


媽咪在早餐時看到刺莓的確很高興。爹爹說:「這是母親節的禮物。」
這刺莓個頭又大滋味又香甜,真的好吃極了。
◎ Arkun的遊記
◎ 火金姑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