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繼續看下去,發現銅像倒下後,人民的苦痛並未隨之而去。繼之而來的並非都是向上提升的進步改革,反而可能是新的獨裁政權、國家暴力有增無減、失序的社會、貪腐的官僚、更難生存的環境......
改變這些,比推倒銅像的難度要高很多。不再是黑白分明的戰爭,而是在各種層次的灰色中掙扎著,試圖看清應走的路。
不希望方式二的戰爭、方式三的獨裁再起,對方式四則感到無奈與不滿。提出方式五,或許在當前環境中只是癡人說夢,但原本以為台灣民主化的路是可以這樣走的。
好吧,來投票。我投五
我反而比較好奇的是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
OJ這不是給人投票的啦。hyc為什麼?願聞其詳。
對待銅像,也不是非拆不可。〈天邊一朵雲〉裡把銅像當道具的歌舞場景,就是解構銅像權威、精采無比的詮釋。可以把銅像拿來玩,比硬碰硬的拆遷好玩。讓銅像在角落中被遺忘,鳥屎為其重塑面貌,也不錯。也聽過有人建議拍賣銅像,讓想拜的人請回去拜。或集中立廟,愛拜者付費。台灣人這麼有創意,在解構舊威權上應該做得更漂亮些。話說很多年前,國民黨在中央和地方都仍執政的時代,蔡啟芳當布袋鎮長,將新落成的公廁命名為蔣中正紀念廁所。是否真的掛牌,記不清了,但此舉讓許多鄉親津津樂道,另一堆人跳腳大罵。那真是個漂亮的舉動。
嗯,很認同這次改名改得突然,也讓人搞不清楚突出此招,用意為何?紀念堂固為封建遺續,但名號改成民主紀念館就是民主嗎?(至少極少數可接觸到的訊息沒告訴我他將來要變成啥樣)我不太以為然,如果如此便是民主,那改天國民黨又執政,是不是可以又改回來?總之,覺得這次改名缺乏民主內涵,也不太能帶給民眾什麼深刻的意義,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現下,大家去中正紀念堂也不過圖個空闊的廣場散步,看看鴿子,懷抱著崇拜偶像的心態的人應該也不多了吧!(就算有,也應該予以尊重)牆圍裡的偶像圖騰雖在,但象徵已經反轉.蔣氏非民族救星,反而可供眾人”追思”其惡行,存在的本身,已經夠諷刺!留下來,用論述或其它方法(如藝術)去翻轉其形象,其實效果不會比拆掉或改名遜色.如果要我來改裝中正紀念堂,應該改成互動遊戲式民主博物館.除了介紹世界各國政治體制,也可將台灣民主史重要事件用遊戲式方法,讓人角色扮演,親身領略民主先輩的社會經濟背景.啊,這些是說說而已,說不定什麼是民主,誰是英雄先烈,都大有可以爭議的所在.
這個利用互動遊戲介紹世界各國政治體制與台灣民主史上重要事件的想法不錯。
關於這種新聞看了很喪氣。還有新聞說改了名之後﹐有些外國觀光客要去看中正廟﹐但是這裡不准進那裡不准進﹐所以“敗興而回”。真有敗興嗎﹖我覺得這是要帶他們去看的人的狗屁說詞。就我認識的外國人﹐去看那中正廟好奇的是建築的華麗﹐跟看國父紀念館一樣的心態。有些讀點歷史但是讀不夠多的﹐知道那是在紀念蔣介石﹐世界二戰時中國戰區的統帥﹐後來敗給毛澤東逃命來台。你如果問這等人台灣在蔣介石逃來前有沒有人﹐有的話是什麼人﹖這等外籍人士通常會尷尬的對你笑笑﹐坦白承認不知道﹐回去會研究研究什麼的推托之詞。這些人來台灣主要為的是吃喝玩樂﹐那裡會研究什麼阿。來看的外國觀光客通常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我覺得改名很好﹐不改也沒有什麼外國人真的在注意。就只有我們自己人在這種事上﹐又快又狠地要鬥個你死我活。假設﹐經過兩年的公民論壇討論﹐才投票同意要改或不改﹐要改的話如何改﹐會太慢嗎﹖也許在沒有遠景和願景的情況下﹐耐心已經失去。這裡有部觀光局前年製作對歐美宣傳台灣之美的十分鐘短片﹐去年有些許更新﹐被網友貼在 YouTube 裡面。 保證在媒體暴力中帶給讀者一片清新的感受。這部“台灣魅力行 (Illa Formosa) ”的短片採用的是各類對比集成的手法。時間古今傳統現代﹐地理有城鄉高低海陸﹐時間晝夜冬夏﹐音樂動感安詳﹐感受剛柔粗細﹐人在群體孤獨四個族群各類加上中外交錯在一起。也許﹐就是全部都並列交錯在一起﹐才是台灣的特色和感覺。這部短片好像跟我們在台灣實際的生活有別﹐是從外國人的眼光看到台灣的各種風貌。不過﹐當我們學外人站遠一點來看台灣的時候﹐也許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在台灣的人﹐並不需要刻意用強硬的方法來區別你我。我還是可以就是我﹐而所有的我同時在一起﹐就是台灣。http://www.hichannel.hinet.net/api/gj_play.jsp?id=26441&level=1
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此刻不正在上演嗎比如控告瀆職,違建,破壞古蹟,凱道改名反制或歷史歸歷史,撕裂族群,本末倒置之類的說詞...
polanyi的構想頗具創意。另,在「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看到的也很精采:http://blog.pixnet.net/francais/post/3648536Tony,我覺得花時間討論、再做公民投票,才可能營造願景。此番改名,感覺很粗暴,很沒意義。hyc,如你所舉之例,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的確是荒謬得悲哀。但是,另一方的行為模式不也相仿?搞來搞去,只堅定了兩邊掌握政權的意志,埋下下一個政權可能再度將之改名的伏筆。沒本事真讓銅像倒下,只會和對手像小男生打架前你推我搡的,真是歹戲拖棚。真擔心,又要演變成不同立場的民眾對抗。有心改名,至少也得先好好做個展覽,做一些說明牌,把這個空間的歷史陳列出來、詮釋清楚。說服的工作都不做就硬上,理由何在?真的無從了解啊。做為一個一直渴望銅像倒下的人,在這樣的事件中一絲喜悅都感受不到,真的是滿腹委屈啊。
洪浩唐和顧爾德這兩篇也談得不錯:洪浩唐:民主不是用來紀念的顧爾德:你認識蔣公嗎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的冷戰紀念園區也蠻讚的。我是幻想過,將中正廟的圍牆改造,設計成一道歷史迴廊,陳列所有曾以廣場為集合地點的遊行、抗爭影像照片與文字,把坐在裡面的蔣介石包圍起來。降叫「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才會更凸顯空間的意義。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這樣的空間改造?不過,老杜好像只是想說「改名」是「關鍵一步」,而不是「第一步」。http://epaper.edu.tw/DU/?p=88#more-88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揭牌典禮致詞◎杜正勝蘇院長、曾館長、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首先我要代表教育部,感謝所有與會貴賓們蒞臨今天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揭牌典禮。台灣從一個威權獨裁的專制國家,成功和平轉型為民主國家的過程,已經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轉型的成功典範,但,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要如何看待並紀念這段轉型的歷程,現在,終於有了答案。台灣民主紀念館的誕生正好可以記述台灣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讓全世界的人在未來透過這個館的不同活動與展覽,了解與認識台灣的民主,也讓國人深刻省悟自由民主絕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禮物。國立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是我國廢除戒嚴以後,點燃民主火炬的起點。中華民國政府所帶來以大中國為主體的政治體制,由於1990年三月學運的撼動而終於瓦解,萬年國代與立委終於結束,總統直接民選得以實現,台灣變成一個真正主權在民的國家。這雖然是幾十年來民主鬥士犧牲生命與自由最後的收成,但三月學運所揭舉台灣白合的象徵精神,以及青年運動所引發的全民響應,不能不說是最關鍵的一?。這個園區的歷史定位我們應該要有重新的認識,它使虛幻的大中國法統崩潰,代表台澎金馬2千3百萬人的真實法統於是誕生!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內的台灣民主紀念館,以前稱做「中正紀念堂」。蔣中正總統是歷史人物,不論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在台灣階段,他的所做所為,對於所有的中國人及台灣人,都產生密切的影響。不論你景仰他、讚美他、恭維他或是痛恨他、批判他、譴責他,歷史人物終究應該讓他回歸歷史,我們的職責是發掘全面的、客觀的歷史事實,提供給每個人自行判斷。民主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一隻歷史之筆,都可以評論歷史人物;評論之前,應該先認清事實。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變的,歷史人物絕對不是神,他有功,也一定有過;功過都是在人心。原來的中正紀念堂再利用,現在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這並不意味蔣中正先生是推動台灣民主的舵手;我們無寧認為,他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多可做為台灣民主發展之路上的反面教材。所以,我們不會抹煞這一段歷史,反而要讓後世子孫深切地認識,這條台灣民主之路走來有多坎坷。知道了前路的坎坷,今天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才會懂得珍惜。台灣民主紀念館昭示國人,應該深化自由和民主的內涵,成為我們生活、精神的一部分,進入我們的血液,變成我們的細胞。如果能夠這樣,那麼對這一棟象徵中國傳統帝王權威的舊建築,我們還是會用一個客觀、平衡的心來看待她,用這棟巨大的建築來告訴國人及世人,台灣現在的民主是多麼的可貴。民主的成果得來不易,台灣民主的發展更是一段值得書寫與紀錄的歷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揭牌啟用,是我們實現轉型正義的關鍵一步,也是教育下一代面對歷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讓我們公平看待且共同分享台灣民主的成就。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各位!
今天在自由時報看到下面這篇文章,覺得應收錄在此。讀到此篇時的感受是心酸兼感動,又有點憤慨。高齡政治受難者如此用心在補政府做不夠的地方,而政府只會和北市府小眼睛小鼻子亂鬥,沒有把力氣花在宣傳、詮釋等工作上。上面Tony有說到,外國遊客來並不關心本地的歷史,不過我想若是導遊能簡要說出有意義的故事,還是會產生效果的。我們到各地玩,不也想多聽點故事?導遊的話■ 陳孟和我是在火燒島被關了十五年的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三年前第一次看到出土的檔案,自己的案件原來判了十年,送到蔣介石的簽呈卻被在「十」字下劃上斜線加五,非常吃驚!當時硬湊成同案的難友劉占睿、劉茂己、黃瑞聰、劉天福四人,都是二十出頭優秀的年輕人,卻於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被槍決。十五年漫長流放牢獄歲月之後,我回到台灣,卻像進入更大的監獄,家庭破碎,工作在特務監視下持續更換,幸得難友互助,也曾經因日文之便擔任來台日本旅遊團體的無照導遊。這個月十九日,我再次走進以前的「中正紀念堂」,為了參加「再見,蔣總統!」的展覽開幕式。但是我卻在現場聽到許多日本觀光客抱怨「看不到衛兵交接」,更不了解所謂「民主紀念館」更名由來及展示內容。我憂心這些觀光客將留下負面印象;同時,身為一位受難者,心情非常難過。借助貴報,我擬了一份說明,希望拋磚引玉,由政府或主辦單位在現場發給觀光客,尤其是帶隊導遊,化解困惑,並為台灣盡一點宣揚義務,大意如下:敬致遠從日本來台灣旅行的客人:這一次「中正紀念堂」自五月十九日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展示內容正在更新中,目前的特展「再見,蔣總統!」是展出戰後台灣從一九四九年開始,歷經人類歷史中最久的三十八年戒嚴,其中包括蔣介石主導的二二八大屠殺事件,以及之後發生眾多的獨裁專制、人權迫害、人命屠殺等歷史事件的證據、文物。不論任何一項,都可以說明蔣介石不是中國國民黨所謂「人類救星」、「世界偉人」、「自由燈塔」、「民族長城」等神話的證據。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是一個邁向自由民主的國家,雖然如此,為什麼把殺人元凶、自由民主破壞者,當做無上聖人來供奉,是不是很滑稽?令人啼笑皆非!您們會不會這樣想呢?各位從遠處而來,想參觀衛兵交接的來賓,一定感覺有些遺憾,但是大直忠烈祠還看得到,不無小補。如果您想看到日本退出台灣後的台灣歷史,真正深入了解台灣在民主化之前的悲慘命運,這裡,就是個最理想的地方。請您仔細看看六十年來台灣被掩蓋的歷史,是否會與我們有同樣的感動!(作者為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
陳先生的做法令人感動的確 政府該做的事怎麼現在由當事人來補強呢?真是令人感到羞愧陳桑文中提到的解密檔案請問在哪可以看到?是否已經有專書呢?
在上面我之所以貼上觀光局對外國宣傳台灣文化和美景的短片﹐是想展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改名爭議。歷史上敗者為寇﹐通常外人不會去注意。但蔣氏﹐從受其迫害者的觀點來看再怎麼邪惡﹐世界歷史上的確擔任過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最高將領﹔就人類遷移現象來看﹐中日戰爭期間他呼籲促成數百萬人遷移到中國西南內地﹐最後又把將近兩百萬人遷送到台灣。他無情迫害政敵﹐用黃埔軍系顧守政權﹐其實連國民黨高層裡﹐都有很多恨他但是不敢言的人。不過﹐最底層最沒有資源的難民﹐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榮眷﹐蔣氏“帶領他們出奔”的歷史﹐成為這些人在窮困和社會劇烈變遷中的寄託。這是種心理上造神的信靠運動﹐不見得跟蔣氏真正的作為有關。這其實跟明鄭的遺後自立心態類似﹐拜鄭成功廟的人﹐從來都不在乎鄭氏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海賊。今天必須要處理和體諒的﹐是這種“我逃難的記憶被你們否定拋棄了”的心情。而不是爭執這蔣大頭到底是聖賢還是惡棍。所以當我們從外國的眼光﹐像是那觀光短片﹐來看今天台灣歷史的型朔和特色時﹐在處理台灣內政的時候﹐反而可以站在一個更包容的胸懷﹐用雙方都能了解的語言﹐而不只是獨白﹐來減低族群爭議到最低的程度。藍營媒體中時有篇社論表示應該破除這造神運動的迷思﹐但是講到請體會人性在時空限制下的平凡和軟弱。我雖然覺得這是片面之詞﹐但是就其片面觀點而言﹐這篇是誠實的話。假裝我們是外國人搞不清楚台灣的社運歷史﹐把杜正勝的致詞從第四段看起﹐論點跟這中時社論其實很像。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7/05/22/3786.html所以也許應該先辦“再見﹐蔣總統”的長期特展。隔一段時間後立碑但是不拆匾。碑上說明那些擁護紀念他的人是為什麼﹐而恨他的人是為什麼﹐而這兩群人現在如何一起生活。這碑一定要用多國文字﹐把看的人當做從來都不了解台灣發生過的事。這樣﹐真正的對話就會開始。之後再隔一段時間﹐如果有投票的活動可以記錄多少人要拆匾﹐再決定要不要以碑代匾。目前這個爭議就像是爆料新聞而已。原本應該能好好地處理台灣歷史的格局﹐又搞成莊頭鬥陣﹑顧地守樁。
lilou,據我所知,解密檔案應已由原機關移到國家檔案局內,有些則是收藏於國史館內。我不知道陳孟和先生那一案的是屬於哪一批。原則上,已解密的檔案是可以公開查閱的。
多謝就您所知 是否已經有以檔案為題材的專書出版呢?
三年前解禁那批資料應該尚未出版。國家安全局《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是1959年就已出版的檔案,1991年李敖將之再版。現在被廣泛利用徵引。
多謝 好好靜養吧
陳孟和的口述訪問,可參見中研院近史所於1999年出版之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總共三本)。
那個「冷戰紀念園區」不賴頗有一口氣超越民主/獨裁格局的味道有時候一塊招牌的影響力還滿大的但靈感卻不那麼容易出現
好吧,來投票。我投五
回覆刪除我反而比較好奇的是
回覆刪除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
OJ
回覆刪除這不是給人投票的啦。
hyc
為什麼?願聞其詳。
對待銅像,也不是非拆不可。
回覆刪除〈天邊一朵雲〉裡把銅像當道具的歌舞場景,就是解構銅像權威、精采無比的詮釋。
可以把銅像拿來玩,比硬碰硬的拆遷好玩。
讓銅像在角落中被遺忘,鳥屎為其重塑面貌,也不錯。
也聽過有人建議拍賣銅像,讓想拜的人請回去拜。或集中立廟,愛拜者付費。
台灣人這麼有創意,在解構舊威權上應該做得更漂亮些。
話說很多年前,國民黨在中央和地方都仍執政的時代,蔡啟芳當布袋鎮長,將新落成的公廁命名為蔣中正紀念廁所。是否真的掛牌,記不清了,但此舉讓許多鄉親津津樂道,另一堆人跳腳大罵。那真是個漂亮的舉動。
嗯,很認同
回覆刪除這次改名改得突然,也讓人搞不清楚突出此招,用意為何?
紀念堂固為封建遺續,但名號改成民主紀念館就是民主嗎?(至少極少數可接觸到的訊息沒告訴我他將來要變成啥樣)我不太以為然,如果如此便是民主,那改天國民黨又執政,是不是可以又改回來?總之,覺得這次改名缺乏民主內涵,也不太能帶給民眾什麼深刻的意義,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
現下,大家去中正紀念堂也不過圖個空闊的廣場散步,看看鴿子,懷抱著崇拜偶像的心態的人應該也不多了吧!(就算有,也應該予以尊重)牆圍裡的偶像圖騰雖在,但象徵已經反轉.蔣氏非民族救星,反而可供眾人”追思”其惡行,存在的本身,已經夠諷刺!留下來,用論述或其它方法(如藝術)去翻轉其形象,其實效果不會比拆掉或改名遜色.
如果要我來改裝中正紀念堂,應該改成互動遊戲式民主博物館.除了介紹世界各國政治體制,也可將台灣民主史重要事件用遊戲式方法,讓人角色扮演,親身領略民主先輩的社會經濟背景.
啊,這些是說說而已,說不定什麼是民主,誰是英雄先烈,都大有可以爭議的所在.
這個利用互動遊戲介紹世界各國政治體制與台灣民主史上重要事件的想法不錯。
回覆刪除關於這種新聞看了很喪氣。還有新聞說改了名之後﹐有些外國觀光客要去看中正廟﹐
回覆刪除但是這裡不准進那裡不准進﹐所以“敗興而回”。真有敗興嗎﹖我覺得這是要帶他
們去看的人的狗屁說詞。就我認識的外國人﹐去看那中正廟好奇的是建築的華麗﹐
跟看國父紀念館一樣的心態。有些讀點歷史但是讀不夠多的﹐知道那是在紀念蔣介
石﹐世界二戰時中國戰區的統帥﹐後來敗給毛澤東逃命來台。你如果問這等人台灣
在蔣介石逃來前有沒有人﹐有的話是什麼人﹖這等外籍人士通常會尷尬的對你笑笑﹐
坦白承認不知道﹐回去會研究研究什麼的推托之詞。這些人來台灣主要為的是吃喝
玩樂﹐那裡會研究什麼阿。
來看的外國觀光客通常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我覺得改名很好﹐不改也沒有什麼外國
人真的在注意。就只有我們自己人在這種事上﹐又快又狠地要鬥個你死我活。假設﹐
經過兩年的公民論壇討論﹐才投票同意要改或不改﹐要改的話如何改﹐會太慢
嗎﹖也許在沒有遠景和願景的情況下﹐耐心已經失去。
這裡有部觀光局前年製作對歐美宣傳台灣之美的十分鐘短片﹐去年有些許更新﹐被
網友貼在 YouTube 裡面。 保證在媒體暴力中帶給讀者一片清新的感受。
這部“台灣魅力行 (Illa Formosa) ”的短片採用的是各類對比集成的手法。時間
古今傳統現代﹐地理有城鄉高低海陸﹐時間晝夜冬夏﹐音樂動感安詳﹐感受剛柔粗
細﹐人在群體孤獨四個族群各類加上中外交錯在一起。
也許﹐就是全部都並列交錯在一起﹐才是台灣的特色和感覺。這部短片好像跟我們
在台灣實際的生活有別﹐是從外國人的眼光看到台灣的各種風貌。不過﹐當我們學
外人站遠一點來看台灣的時候﹐也許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在台灣的人﹐並不需要刻意
用強硬的方法來區別你我。我還是可以就是我﹐而所有的我同時在一起﹐就是台灣。
http://www.hichannel.hinet.net/api/gj_play.jsp?id=26441&level=1
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
回覆刪除此刻不正在上演嗎
比如控告瀆職,違建,破壞古蹟,凱道改名反制
或歷史歸歷史,撕裂族群,本末倒置之類的說詞...
polanyi的構想頗具創意。
回覆刪除另,在「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看到的也很精采:
http://blog.pixnet.net/francais/post/3648536
Tony,
我覺得花時間討論、再做公民投票,才可能營造願景。
此番改名,感覺很粗暴,很沒意義。
hyc,
如你所舉之例,不讓銅像倒下的方式,的確是荒謬得悲哀。
但是,另一方的行為模式不也相仿?
搞來搞去,只堅定了兩邊掌握政權的意志,埋下下一個政權可能再度將之改名的伏筆。
沒本事真讓銅像倒下,只會和對手像小男生打架前你推我搡的,真是歹戲拖棚。
真擔心,又要演變成不同立場的民眾對抗。
有心改名,至少也得先好好做個展覽,做一些說明牌,把這個空間的歷史陳列出來、詮釋清楚。
說服的工作都不做就硬上,理由何在?真的無從了解啊。
做為一個一直渴望銅像倒下的人,在這樣的事件中一絲喜悅都感受不到,真的是滿腹委屈啊。
洪浩唐和顧爾德這兩篇也談得不錯:
回覆刪除洪浩唐:民主不是用來紀念的
顧爾德:你認識蔣公嗎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的冷戰紀念園區也蠻讚的。
回覆刪除我是幻想過,將中正廟的圍牆改造,設計成一道歷史迴廊,陳列所有曾以廣場為集合地點的遊行、抗爭影像照片與文字,把坐在裡面的蔣介石包圍起來。
降叫「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才會更凸顯空間的意義。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這樣的空間改造?
不過,老杜好像只是想說「改名」是「關鍵一步」,而不是「第一步」。http://epaper.edu.tw/DU/?p=88#more-88
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揭牌典禮致詞
◎杜正勝
蘇院長、曾館長、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首先我要代表教育部,感謝所有與會貴賓們蒞臨今天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揭牌典禮。台灣從一個威權獨裁的專制國家,成功和平轉型為民主國家的過程,已經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轉型的成功典範,但,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要如何看待並紀念這段轉型的歷程,現在,終於有了答案。台灣民主紀念館的誕生正好可以記述台灣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讓全世界的人在未來透過這個館的不同活動與展覽,了解與認識台灣的民主,也讓國人深刻省悟自由民主絕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禮物。
國立台灣民主紀念園區是我國廢除戒嚴以後,點燃民主火炬的起點。中華民國政府所帶來以大中國為主體的政治體制,由於1990年三月學運的撼動而終於瓦解,萬年國代與立委終於結束,總統直接民選得以實現,台灣變成一個真正主權在民的國家。
這雖然是幾十年來民主鬥士犧牲生命與自由最後的收成,但三月學運所揭舉台灣白合的象徵精神,以及青年運動所引發的全民響應,不能不說是最關鍵的一?。這個園區的歷史定位我們應該要有重新的認識,它使虛幻的大中國法統崩潰,代表台澎金馬2千3百萬人的真實法統於是誕生!
台灣民主紀念園區內的台灣民主紀念館,以前稱做「中正紀念堂」。蔣中正總統是歷史人物,不論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在台灣階段,他的所做所為,對於所有的中國人及台灣人,都產生密切的影響。不論你景仰他、讚美他、恭維他或是痛恨他、批判他、譴責他,歷史人物終究應該讓他回歸歷史,我們的職責是發掘全面的、客觀的歷史事實,提供給每個人自行判斷。民主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一隻歷史之筆,都可以評論歷史
人物;評論之前,應該先認清事實。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變的,歷史人物絕對不是神,他有功,也一定有過;功過都是在人心。
原來的中正紀念堂再利用,現在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這並不意味蔣中正先生是推動台灣民主的舵手;我們無寧認為,他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多可做為台灣民主發展之路上的反面教材。所以,我們不會抹煞這一段歷史,反而要讓後世子孫深切地認識,這條台灣民主之路走來有多坎坷。知道了前路的坎坷,今天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才會懂得珍惜。
台灣民主紀念館昭示國人,應該深化自由和民主的內涵,成為我們生活、精神的一部分,進入我們的血液,變成我們的細胞。如果能夠這樣,那麼對這一棟象徵中國傳統帝王權威的舊建築,我們還是會用一個客觀、平衡的心來看待她,用這棟巨大的建築來告訴國人及世人,台灣現在的民主是多麼的可貴。
民主的成果得來不易,台灣民主的發展更是一段值得書寫與紀錄的歷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揭牌啟用,是我們實現轉型正義的關鍵一步,
也是教育下一代面對歷史真相的重要一步。讓我們公平看待且共同分享台灣民主的成就。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謝謝各位!
今天在自由時報看到下面這篇文章,覺得應收錄在此。
回覆刪除讀到此篇時的感受是心酸兼感動,又有點憤慨。高齡政治受難者如此用心在補政府做不夠的地方,而政府只會和北市府小眼睛小鼻子亂鬥,沒有把力氣花在宣傳、詮釋等工作上。
上面Tony有說到,外國遊客來並不關心本地的歷史,不過我想若是導遊能簡要說出有意義的故事,還是會產生效果的。我們到各地玩,不也想多聽點故事?
導遊的話
■ 陳孟和
我是在火燒島被關了十五年的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三年前第一次看到出土的檔案,自己的案件原來判了十年,送到蔣介石的簽呈卻被在「十」字下劃上斜線加五,非常吃驚!當時硬湊成同案的難友劉占睿、劉茂己、黃瑞聰、劉天福四人,都是二十出頭優秀的年輕人,卻於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被槍決。
十五年漫長流放牢獄歲月之後,我回到台灣,卻像進入更大的監獄,家庭破碎,工作在特務監視下持續更換,幸得難友互助,也曾經因日文之便擔任來台日本旅遊團體的無照導遊。
這個月十九日,我再次走進以前的「中正紀念堂」,為了參加「再見,蔣總統!」的展覽開幕式。但是我卻在現場聽到許多日本觀光客抱怨「看不到衛兵交接」,更不了解所謂「民主紀念館」更名由來及展示內容。
我憂心這些觀光客將留下負面印象;同時,身為一位受難者,心情非常難過。借助貴報,我擬了一份說明,希望拋磚引玉,由政府或主辦單位在現場發給觀光客,尤其是帶隊導遊,化解困惑,並為台灣盡一點宣揚義務,大意如下:
敬致遠從日本來台灣旅行的客人:
這一次「中正紀念堂」自五月十九日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展示內容正在更新中,目前的特展「再見,蔣總統!」是展出戰後台灣從一九四九年開始,歷經人類歷史中最久的三十八年戒嚴,其中包括蔣介石主導的二二八大屠殺事件,以及之後發生眾多的獨裁專制、人權迫害、人命屠殺等歷史事件的證據、文物。不論任何一項,都可以說明蔣介石不是中國國民黨所謂「人類救星」、「世界偉人」、「自由燈塔」、「民族長城」等神話的證據。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是一個邁向自由民主的國家,雖然如此,為什麼把殺人元凶、自由民主破壞者,當做無上聖人來供奉,是不是很滑稽?令人啼笑皆非!您們會不會這樣想呢?
各位從遠處而來,想參觀衛兵交接的來賓,一定感覺有些遺憾,但是大直忠烈祠還看得到,不無小補。如果您想看到日本退出台灣後的台灣歷史,真正深入了解台灣在民主化之前的悲慘命運,這裡,就是個最理想的地方。請您仔細看看六十年來台灣被掩蓋的歷史,是否會與我們有同樣的感動!
(作者為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
陳先生的做法令人感動
回覆刪除的確 政府該做的事
怎麼現在由當事人來補強呢?真是令人感到羞愧
陳桑文中提到的解密檔案
請問在哪可以看到?是否已經有專書呢?
在上面我之所以貼上觀光局對外國宣傳台灣文化和美景的短片﹐是想展現從另一個角
回覆刪除度來看這改名爭議。歷史上敗者為寇﹐通常外人不會去注意。但蔣氏﹐從受其迫害
者的觀點來看再怎麼邪惡﹐世界歷史上的確擔任過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最高將
領﹔就人類遷移現象來看﹐中日戰爭期間他呼籲促成數百萬人遷移到中國西南內地﹐
最後又把將近兩百萬人遷送到台灣。他無情迫害政敵﹐用黃埔軍系顧守政權﹐其實
連國民黨高層裡﹐都有很多恨他但是不敢言的人。不過﹐最底層最沒有資源的難民﹐
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榮眷﹐蔣氏“帶領他們出奔”的歷史﹐成為這些人在窮困和社
會劇烈變遷中的寄託。這是種心理上造神的信靠運動﹐不見得跟蔣氏真正的作為有
關。這其實跟明鄭的遺後自立心態類似﹐拜鄭成功廟的人﹐從來都不在乎鄭氏到底
是民族英雄﹐還是海賊。
今天必須要處理和體諒的﹐是這種“我逃難的記憶被你們否定拋棄了”的心情。而
不是爭執這蔣大頭到底是聖賢還是惡棍。所以當我們從外國的眼光﹐像是那觀光短
片﹐來看今天台灣歷史的型朔和特色時﹐在處理台灣內政的時候﹐反而可以站在一
個更包容的胸懷﹐用雙方都能了解的語言﹐而不只是獨白﹐來減低族群爭議到最低
的程度。
藍營媒體中時有篇社論表示應該破除這造神運動的迷思﹐但是講到請體會人性在時
空限制下的平凡和軟弱。我雖然覺得這是片面之詞﹐但是就其片面觀點而言﹐這篇
是誠實的話。假裝我們是外國人搞不清楚台灣的社運歷史﹐把杜正勝的致詞從第四
段看起﹐論點跟這中時社論其實很像。
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JB/archive/2007/05/22/3786.html
所以也許應該先辦“再見﹐蔣總統”的長期特展。隔一段時間後立碑但是不拆匾。
碑上說明那些擁護紀念他的人是為什麼﹐而恨他的人是為什麼﹐而這兩群人現在如
何一起生活。這碑一定要用多國文字﹐把看的人當做從來都不了解台灣發生過的事。
這樣﹐真正的對話就會開始。之後再隔一段時間﹐如果有投票的活動可以記錄多少
人要拆匾﹐再決定要不要以碑代匾。
目前這個爭議就像是爆料新聞而已。原本應該能好好地處理台灣歷史的格局﹐又搞
成莊頭鬥陣﹑顧地守樁。
lilou,
回覆刪除據我所知,解密檔案應已由原機關移到國家檔案局內,有些則是收藏於國史館內。我不知道陳孟和先生那一案的是屬於哪一批。
原則上,已解密的檔案是可以公開查閱的。
多謝
回覆刪除就您所知 是否已經有以檔案為題材的專書出版呢?
三年前解禁那批資料應該尚未出版。
回覆刪除國家安全局《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是1959年就已出版的檔案,1991年李敖將之再版。現在被廣泛利用徵引。
多謝 好好靜養吧
回覆刪除陳孟和的口述訪問,可參見中研院近史所於1999年出版之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總共三本)。
回覆刪除那個「冷戰紀念園區」不賴
回覆刪除頗有一口氣超越民主/獨裁格局的味道
有時候
一塊招牌的影響力還滿大的
但靈感卻不那麼容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