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電影"1895 乙未"(Blue Brave) 試映觀後感

電影手法平實,故事的鋪陳中規中矩,但是在整體美感、場景、服裝、道具上的考據和用心,很令人感動。拍出了具有台灣特色的美麗生活場景:例如建造了逼真的腦寮,幾棟傳統家屋的生活場景、溪澗、竹林、結穗的稻田等等。受限於環境,攝影畫面大部分只能用中近景,而不能用遠景,有些場景在氣勢上稍微弱了些,但適應情境找出對策的攝影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覺得姜家母親在獨子與眾家丁出征前的祭告天地甚為感人,竹林中的遊擊戰像常見的那張歷史圖片活了起來(那種殺氣及動作讓人不由得想到「賽德克‧巴萊」),是最欣賞的兩個場景。

演員大部分都很出色,不過,因為我不懂客家話,不知道他們的唸白是否準確。主角溫昇豪英氣逼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位演員,相當驚豔。演吳母的唐美雲極有氣勢。看官網上的演員表時,原本期待這齣戲會多一點女性觀點,以為這齣戲會以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為主角,可惜主線仍在男性的戰鬥上。女性出現的場景都有一種細膩柔韌的感覺,彼此之間的互動是片中感人力量的來源之一。女性角色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戲份不多但很搶眼的阿英(許安安飾),她被土匪擄走後就落草為寇,一個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這個角色感覺上很「李喬」。福佬土匪群給人有種突兀喜感,還有像道具般出現的原住民,覺得是比較失敗的部分。日本人方面,頗感意外的是能久親王的角色設定,等於是佔領者的代表,戲份頗重,他出現的場面雖然不太符合史實,不過有表達出日本政府的態度和想法,以及(美化的)日本精神。以感性詩文串場的森林太郎,演員氣質感覺不夠好,有點失味。

片子拍得很講究,但也看得出很缺錢。演員用得很省,場景不多。最慘的是,竟然最後最關鍵的八卦山之役沒辦法拍出寫實場面,只用地圖為背景,舞台劇式的動作來交代。或許這是情非得已,在觀看的當下雖然錯愕,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接下來賢妹尋夫不成、投井自盡的情節只以字幕交代,男女主角像梁祝般以天堂之姿出現,原本醞釀的情緒找不到爆發點,很可惜。我寧願他拍到八卦山戰爭前夕的訣別,就做結束,然後打出字幕:下集待續,請大家捐錢讓我們拍下去。

雖然有所不足,但這部片子仍然有感動人的力量,刻畫出勇敢的反抗者堅強不屈的精神,這是值得用各種方式去傳揚並繼承的。


一八九五官網  (下載區有預告片可欣賞)


了解歷史背景:

wikipedia:乙未戰爭

姜紹祖與1895乙未戰爭



一些延伸:

溫昇豪:我所解讀的電影1895

李喬:願能再多寫幾年 (2006年的專訪,談到創作了電影劇本《情歸大地》)

文訊雜誌第275期--人物春秋/坐對幽竹,情天無恨------劉維瑛專訪李喬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內溝山翠湖走一遭

對這一帶可說是完全陌生。出發前,也沒有找資料看,想說跟著Tru走就對了。

離開公車總站和大片集合式住宅走沒多遠,眼前出現美麗的田園。水塘中種著茭白筍。電線桿上站著一隻大冠鷲,在我們駐神看牠後,牠就飛了起來。





從農家後方看不出有路的果園往上走,進入小山的森林中。往上爬的路還算好走,只是兩隻缺乏鍛鍊的土雞還是喘吁吁地。總算到達稜線,再走幾步路,就到了內溝山(大坪尖)的最高點(海拔137公尺)。




這是從大尖坪往下鳥瞰。山谷中左方的灰色屋子,是有名的內溝生態展示館。不過這次我們並沒有進去參觀。



這是大坪尖山頂的模樣。在這裡有一個圖根點基石



從大尖坪的稜線上,可以望見山腳有一泥水塘,這就是翠湖。一開始很為這個池塘名不副實而失望。不過雖然水色不美,翠湖卻有其特殊魅力。聽說是賞油桐花的著名地點。

從大坪尖往下走,是條美麗的山徑,蕨類從山壁上掛下來,像綠色的飛瀑。



一下子就下到翠湖了。在此逗留的人不少。



翠湖是開採煤礦時所造成的人工偃塞湖,目前正漸漸淤淺。不過目前看起來仍是水生動植物的樂園。







在翠湖充分納涼休息後,開始慢慢往外走。

這次所走的山徑相當陰涼舒適。巨大的藤像泡麵一樣卷卷的掛在樹上,十分有趣。



在這裡看見很多白痣珈蟌,這種豆娘是台灣特有種,艷綠的身體、琉璃般的藍色翅膀,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牠們的動作迅速,林中光線又暗,好不容易才拍到一張清楚的。



烏毛蕨的嫩芽,其實已經拍過很多,但看到還是會想拍。



這個是什麼?還在查。紫色的嫩葉,十分漂亮。



遇到這種常見卻不知其名的蜥蜴。



陽光灑進林中,又得回到大太陽下了。



在這裡,我們遇到一小群台灣藍鵲,悄悄地從我們眼前飛過。



沒有爬老鷹尖,直接切下山,找地方休息去。

這條人車不多的鄉道,感覺很好。



我們在沿溪聚落的一家冰店歇腳。喝紅茶、吃刨冰。老闆自己煮的紅豆、綠豆真好吃,紅茶也很香醇。在此休息的人不少,也有孩子下溪玩耍。

繼續往前走,沿著整治過的內溝溪岸步道走了一段。

溪水映照白雲、竹影,飄落的構樹黃葉如小舟。很美的記憶。





延伸閱讀:

汐止崇德國小:翠湖生態之美

秋日傍晚的天空



寫了個S,是要說什麼呢?



像薄紗被吹得卷卷的雲。



金色的光芒消失得很快。



又是一天過去。



溪裡映照的雲天也很好看。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觀賞筆記

1990年代中期之後,河南、安徽等地流行「血漿經濟」,政府鼓勵身體強壯的農民把血賣給政府的獻血站,當時流行一句話:「若要奔小康,就靠賣血漿」。這些血多半賣到藥廠去製作凝血劑。需求最大的是血小板,為了多賣幾次血,血站流行一種做法:把血液中的血小板分離出來後,把血再輸回給賣血者。因為是把所有人的血都混在一起做析離,所以只要其中一人有愛滋,整批的人都會受感染,就這樣愛滋在農村蔓延得不可收拾。

首次報導這種情況的記者,立刻遭到解職,困頓至今。關心此事並高度介入的高耀潔醫生,被當局視為眼中釘,但在國外獲得很多人道精神獎。

中國因為取血而造成愛滋流行的事實,是因為紐約時報有記者得到消息,寫了大篇報導,震驚世界,才逼得中國政府承認有此現象,2004年開始由國家提供免費藥物,並准許國外關懷團體介入。

國際高度關注後,相關的報導、紀錄片多了起來,但是這齣在2001年拍攝的影片應該是第一部。至於賣血時期的情況,就沒有影像報導作品可看。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情況,劉紹華推薦閱讀余華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

愛滋村的問題,正如片中馬深義所說:鰥寡者多、不能上學的小孩多。青壯年紛紛死去,小孩無人養育,老人也無人照顧。醫療照護與老幼安養,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會想去看這場影展,主要是想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愛滋病問題。之前看到一些有關高耀潔醫生的文章,略略知道因為賣血造成的農村愛滋大流行,但整個情況了解不多。

意外看到這樣一齣紀錄片,很感動。覺得這是近年看過少見的好片。沒有太多旁白,只用了兩段配樂,一是孩子們在玉米堆上玩耍時配的藏文祈禱歌,一是白雪鋪地的新年馬深義獨自上墳的場景配了當地人唱的民謠,都有催淚功效。影像和被拍攝者說出自己的故事,導演雖然身兼提問人,可以感受到他在場,但不會讓人覺得有違和感。

看了導演的自述,知道他是在醫院中看到馬占槽這個"虎頭虎腦"的嬰兒,引起他的注意,才想拍這主題。片中呈現為人父母者擔心不能看孩子長大的絕望感,但也讓我們看見父子、母子互動的親情,是那麼自然可喜,還有寶寶旺盛的生命力(寶寶吃太多就會拉,但還是無時無刻不在討食,總是很活潑可愛)。


除了呈現病,也呈現了窮。家徒四壁的土屋,似乎連床鋪都沒有。這家庭的母親雷梅病得起不來時,或是臥在地上的臥舖,或是躺在手拉板車上,很可憐。用水是從院子裡的井汲上來的。喝水用紅色的塑膠漱口杯。孩子們穿的衣服很怪,雜湊得很,也經常很髒。吃的東西經常是饃,看起來像圓饅頭,配著湯水,有時吃麵條,過年包餃子。看到爸爸馬深義泡奶粉,想到最近的毒奶粉事件。他們的奶粉包裝很粗糙,看來是便宜的低級奶粉,不知是否添加了甚麼東西,或者根本是假奶粉。

覺得這個導演沒有太多想控訴或想訴求的甚麼,只是單純去感知人性、同情人的困境,也沒有故意將題材戲劇化,甚難得。一般而言,我不喜歡入侵一個家庭的拍片方式。不過,這齣紀錄片,可以感受到主角對拍攝者的接納。

從導演自述看來,這些愛滋病患似乎將他的拍攝當成可以喊冤求助的途徑,而就後來的發展看來,也的確有達到這個目的。

陳為軍導演的另一部紀錄片:《請為我投票》,也受到相當的矚目與好評。



查了一些影片相關資料:

新聞:2004年獲美廣電文化成就獎的報導

陳為軍談這部紀錄片(重要)

豆瓣上的資料

2006年馬家的狀況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大雨大雨一直下之希望風調雨順


史上最牛的颱風辛樂克,已經三天逗留在台灣上空,遲遲不肯離去。

一友人說:我騎腳踏車都比它走得快。

密集的雨聲持續24小時以上了吧?有一種被困的感覺。

13日下午天昏地暗、風雨甚大,在窗邊看雨,隨手拍下水溶溶的景色。





這兩天早上,對面街角的蔬菜水果攤仍然出來擺,真是賺錢第一的勇敢台灣人。

便利商店和許多連鎖快餐店也都開著。現在颱風天住在市區的話,一點都沒甚麼好怕。可是,工讀生冒風雨上班一定很辛苦。

期望颱風快離開、大雨停歇、災情不要擴大。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轉載】彷彿看見了曙光

 
彷彿看見了曙光

作者:林梵


彷彿看見了曙光
太陽依然沒有升起

籠罩的黑夜即將過去
海岸線逐漸呈現
蜿蜒起伏的曲線
森林眾生物淺吟低唱
大地又快甦醒了過來

捱過了黑暗長冬
種子忍耐惡劣的環境
蓄積生存的能量
為了下一代的成長
一切似乎有了希望

安於為奴,從不敢高論
宿命島嶼上的人民
依然安習於傳統舊慣
不敢有自決的決心
依然不敢做自己的主人

風生震盪,陣陣烏雲
遮蔽了廣大的天空
五顏六色炫麗的雲彩
一抹抹失去了光明
暗靈轉身又降落來臨

彷彿看見了曙光
太陽依然沒有升起

馬終統→馬衝統?


附錄:新聞剪報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府:兩岸關係 即台灣對大陸地區關係

總統馬英九今天表達,兩岸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說,根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兩岸是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也就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關係不是國家與國家關係,也不是中央與地方關係,是台灣地區對大陸地區的關係。


總統府發布馬總統日前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內容,總統說,海峽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在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海峽雙方是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點非常重要。


王郁琦下午解釋總統的說法時表示,總統提出「特殊關係」的觀念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他說,從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就是自由地區,也可稱為台灣地區,涵蓋台、澎、金、馬,對岸就是大陸地區。


王郁琦表示,兩個地區是對等地區,每個統治地區上面有統治的當局,「我們是台灣當局,他們是大陸當局。」


他表示,政府是以這樣的態度詮釋兩岸的特殊關係,也用這樣的態度看待兩岸的關係,所以兩岸關係不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也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對等的地區對地區的關係,也是台灣地區對大陸地區的關係。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