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人權日‧哀傷之歌


影片資訊:

Soprano: Isabel Bayrakdaraian, Sinfonietta Cracovia, conducted by John Axelrod.
Taken from "HOLOCAUST - A Music Memorial Film from Auschwitz".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its liberation, permission was granted for music to be heard in Auschwitz and a number of leading musicians were brought there to perform music for the film. 


這是亨利克•葛瑞茲基(Henryk Górecki)第三號交響曲 「哀傷之歌」(Sorrowful Songs)的第二樂章。女高音獨唱的部分,取材自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秘密警察的囚室牆上,一位十八歲的女孩所寫下一句話。簡單的字眼,化為歌詞:
Mother,no,do not cry,
Queen of heaven most chaste
Help me always.
Hail Mary. 
(母親,不,不要哭
天上最純潔的女王
聖母瑪麗亞
一定會幫助我)



Górecki learned of an inscription scrawled on the wall of a cell of a Gestapo prison in the town of Zakopane, which lies at the foot of the Tatra mountains in southern Poland. The words were those of 18-year-old Helena Wanda Błażusiakówna, a highland woman incarcerated on 25 September, 1944. It read "O Mamo nie płacz nie—Niebios Przeczysta Królowo Ty zawsze wspieraj mnie" (Oh Mamma do not cry—Immaculate Queen of Heaven support me always). The composer recalled, "I have to admit that I have always been irritated by grand words, by calls for revenge. Perhaps in the face of death I would shout out in this way. But the sentence I found is different, almost an apology or explanation for having got herself into such trouble; she is seeking comfort and support in simple, short but meaningful words". He later explained, "In prison, the whole wall was covered with inscriptions screaming out loud: 'I'm innocent', 'Murderers', 'Executioners', 'Free me', 'You have to save me'—it was all so loud, so banal. Adults were writing this, while here it is an eighteen-year-old girl, almost a child. And she is so different. She does not despair, does not cry, does not scream for revenge. She does not think about herself; whether she deserves her fate or not. Instead, she only thinks about her mother: because it is her mother who will experience true despair. This inscription wa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And it really fascinated me.
(FROM Wikipedia)


youtube上的另一個版本,是著名的錄音,極美。
Performed by David Zinman, conductor, and Dawn Upshaw, soprano.

這個版本,同樣是Dawn Upshaw 的演唱,除演出現場外,搭配了奧舒維茲集中營的紀錄片。很殘酷可怕的場景,請自行斟酌是否要觀看。

Wikipedia : Symphony No. 3 (Górecki)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並不野的「野給你看」

















林生祥的演唱,是當天晚上的壓軸。

新竹場的代表在高雄的學生要離去之前,搶著插隊演講了六分多鐘,內容相當精彩,以下是演講短片: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野草莓滿月 人權大遊行

野給你看--國家不暴力,人權向前進

11月6日開始,學生在行政院前抗議政府為了保護陳雲林而濫用警察暴力,因為得不到政府正面回應,靜坐行動就一直持續下來。野草莓運動今天滿一個月了。

有機的野刺波,充滿生命力,在台灣進入人權寒冬之際,以初生之犢之姿護衛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政治、自由空間。

挑戰不合理的集遊惡法,學生明天將有全國大集結。野草莓最終戰役─讓我們演練一次自願報備制的遊行,他們決心展現自律且意志堅定地進行這項行動。

這次遊行採報名制,有意加入者請到自由廣場的野草莓櫃檯報名。其他細節請參考:1207活動說明


【幾篇非讀不可的文章】

豆腐魚:給一個1207參加野草莓遊行的理由
林邑軒:1207,我們有我們的夢,我們走我們的路



野草莓運動目前決定在大遊行之後結束靜坐,轉入校園,繼續推動訴求。

台南場部分野草莓的轉進聲明,強調將透過自身的學習、重新組織,以及生產論述,構築厚實的實踐基礎。

往後野草莓可能會以社團型式運作,持續監督政府的作為、關心人權及社會公義。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父子接力寫歷史──《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書介

父子接力寫歷史──《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書介


《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收錄了台灣神學院鄭仰恩教授2000年至2004年陸續發表的六篇學術論文、一篇演講稿和四篇為基督教刊物所寫的文章,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史為主軸,分別探討教會和台灣社會的互動、教會信仰傳統的形成、教會與台灣的民主化、醫療宣教與倫理、本土神學思潮等主題。因為文章多圍繞基督教在台灣生根發展的過程,故以此定名。


書中的幾篇論文初次發表的場合,是各式各樣的學術研討會,而且大半都不是基督教內部的會議,而是一般學術社團、國家研究機構所主辦的,這顯示出這些論文不只在主題上處理基督教與社會的互動,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歷程本身就是基督教介入台灣社會的表現。


這本書,鄭仰恩題獻給他的父親──鄭連明教授(1931-1977)。鄭連明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的主編者,戰後台灣教會界的重要領袖人才,可惜英年早逝。兩代鄭牧師都曾就讀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專攻教會歷史,在台灣神學院任教,擔任台灣神學院的教務長。《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這本書可視為鄭仰恩接下父親手中台灣基督教史研究的棒子、繼續堅定向前跑的證明。


本書篇幅最長的論文〈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可說是最明顯表現父子接力的一篇論文。看似冷硬的史料爬梳背後,是兒子與父親超越時空的對話,是兒子站在父親的肩頭上的遠望,更有著兩代鄭牧師對台灣教會文化和信仰傳統的省思與關懷。


這篇必須和鄭連明的〈自設教五十週年至設教六十週年(1923-193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第五章)一文合併來看。鄭連明率先指出1925年加拿大教會聯合的風波影響到台灣北部教會,當時北部教會的宣教師除了偕叡廉(小馬偕)夫婦之外大多贊成歸屬聯合教會,但是1926年卻決定台灣宣教區要歸屬拒絕與其他教派聯合的加拿大長老教會,以至於大部分宣教師紛紛離開。這篇簡要的歷史描述中,透露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人很想問清楚。


鄭仰恩的〈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分成兩大部分,首先處理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的時代背景、歷史經過和神學意涵,第二部分才討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對台灣的影響。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讓我們看到原來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原本就有很多派別,在1850年之後逐漸走向地區性統整,1875年終於出現一個聯合各系統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當進一步要和衛理公會、公理會聯合成為加拿大聯合教會時,長老教會內部有一股相當強烈反對聯合的聲音,確定聯合教會成立後,加拿大長老教會內反對聯合的教會遂分裂出來。鄭仰恩細緻地分析了主張聯合與反對聯合的理由,讓我們看到這世界首見的教會合一運動的立體面貌,並對聯合教會和長老教會各自的堅持有所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了解這個運動對台灣本土教會的劇烈衝擊,以及因而形塑的北部教會信仰傳統。


關於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鄭仰恩大量使用加拿大長老教會檔案室所藏一手資料,重建當時北部教會的宣教師間因為理念不同而造成的緊張關係,並提出:「該運動對台灣教會的實質影響,除了大幅人事異動之外,還包括宣教成效、領導模式,以及同工關係上面。」(124頁) 這樣的看法,呼應了鄭連明的分析:「因為宣教師人事變動而導至北部教會的權力結構和領導風格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廿世紀初以來吳威廉牧師與許多宣教師們合作來構成的民主作風,經過四分之一世紀以後,又恢復到以一位宣教師和一位本地牧師獨自統治全教會的現象。」他又在加拿大長老教會檔案中找到「台灣教士會管理不善」爭議事件的一手資料,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當時北部教會的一些問題。


鄭仰恩在自序中說,北部教會信仰傳統,一方面代表西方基督教傳統和本土文化緊密結合的果實(指馬偕與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後形成的本土宣教模式),但另一方面形成著重權力掌控與操弄、以同系內聚串連為基礎的保守反動文化,若能對相關歷史事件做更深沉的信仰反省,將帶給教會政治文化更多深刻啟示。可惜這篇論文僅討論了宣教師間的問題,尚未處理台灣本地信徒對教會聯合運動的認知和所受影響。相信這個主題鄭教授會持續關心發展。


這本書的附錄包括三篇和台灣基督教史相關的三位女性傳記,鄭仰恩說這只能算是從事史料收集和口述訪談工作的部分成果樣本,但對讀者來說,實在是極為可親又寶貴的資料。這難得的女性傳記,也豐富了台灣基督教史中女性的聲音。


〈她名叫「伊萊莎」!〉寫的是台灣首位女宣教師伊萊莎‧庫克(Eliza C. Cooke),以往大家只知道她是李庥牧師娘,而不知其名。鄭仰恩在劍橋韋斯敏斯德學院的檔案室找到了一些台灣早期宣教師的資料,才終於知道她的名字。伊萊莎在李庥牧師去世後,繼續在台灣推動「女學」的設立,致力婦女宣教工作,可惜在她獨力奉獻三百英鎊所建的女學落成之前,就因病而不得不離開台灣。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主角為安慕理牧師娘傅明珠老師,她在1948年隨夫到台灣,任教於台南神學院及成大,1963年回英國。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後,她和安慕理在英國努力讓人了解台灣長老教會的處境、呼籲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進展,後來她還將相關資料編輯成一本小冊《台灣的聲音》,流傳於英國社會。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是侯書德牧師娘蘇佑美的傳記。蘇佑美出身子女眾多的家庭,出生後為彰基的護士長、加拿大宣教師烈以利所收養,後嫁給太平境教會侯全成之子侯書德。侯書德成大建築系畢業後,到加拿大諾克斯神學院讀書,畢業後派到安大略省的原住民保留區工作,從此成了在加拿大原住民當中的宣教師。夫婦倆奉獻大半輩子給加拿大原住民,生活十分簡樸,從不抱怨,十分令人敬佩。


《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是一本關心台灣、關心基督教發展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更是長老教會信徒必讀之書。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野草莓學運 】網摘 (11.19)

期許:

尋找學弟妹──捍衛言論自由

以如今台灣政治對立之尖銳,任何議題和意見都很容易被曲解抹黑,但還在校園裡的你們,年輕、單純、充滿理想和熱情,無涉於政壇和社會上的利益糾葛,比任何人更有可能取信於社會上沉默的多數。

陳俊光:與廣場學生談那把火

如果有學運份子應該為這個悲劇負責,那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學運份子(野百合)、而不是你們(野草莓):因為我們不夠努力,所以才會在台北街頭再現戒嚴景象、才會有警察搶奪民眾手中的國旗。當然,最應該為此負責的是曾參與保釣運動的馬英九先生,因為他才是國家權力的代表。


楊翠:孩子,生日快樂!

我的兒子,在他滿廿歲的那一刻,加入野草莓,以青春溫柔的聲音,反抗他曾親身領受的國家暴力。


湯志傑:別把民主從台灣的珍貴資產變成負債

附:同學們,歷史會記得你們的


批判:


賴建寰: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一 校園運動的結構與反省

賴建寰: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二 嘗試與出路
(野草莓出現之前,發表於台灣立報 2008.10.22 & 29)

徐沛然:野草莓的困境與突破


楊偉中:不野,也並不草莓的學運

如果你真的在廣場上觀察學生,將會發現野草莓大多數都是沒有黨派屬性與成見、往往是第一次投身「運動」與公共事務的青年學生。發展一個超越藍綠、獨立自主、溫和理性的學運,也是他們想要追求的目標。在廣場上,沒有當年野百合魅力型的學運領袖,決策小組其實是庶務總管。沒有學運團體的路線角力,多數僅存的學運社團對是否投入仍心存觀望。廣場上有的是生澀、但不斷在實踐中改進的民主討論、組織運作和運動手段。

torrent : 學生運動的「複雜」

從野百合開始,學生一開入廣場,就被膜拜…..

torrent : 野草莓中,我們記憶與遺忘


旁觀:

MJ : 回家吧,野草莓

野草莓的三項訴求在國際上已經開始發酵囉,目前最高點是國際性政治雜誌 Newsweek完全寫出了野草莓訴求,證明即使馬英九故意不理會你們的聲音,這些壓力在未來還是會從國際上逐漸壓在他身上。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代貼】吳叡人:讓野草莓團結我們吧!

農人們!拿起鋤頭深耕吧讓野草莓因土地而勇壯
工人們!拿起鐵鎚敲打吧敲打青春與勞動的搖滾樂

鄉民們!揮舞十指傳送越界的訊息吧你們野草莓偉大的使節

學者們!走出書房吧讓野草莓為你蒼白的理論著色

作家們!拿起筆書寫吧書寫野草莓帶刺的甜美你們失落的青春

歷史家們!睜大眼睛觀察記錄吧紀錄野草莓的生長全新的歷史

老師們!帶著同學到廣場上課吧讓知識長大長大成結實的生活

戀人們!牽著手到廣場散步吧讓你的幸福呼吸野草莓喜樂的空氣


市民們!到廣場散散步聊聊天吧讓自己變成一顆顆野草莓滾動滾動

滾動到廣場的每個角落滾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滾動到鄉村的每一寸土地


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然而我們在一起。

有一種奇妙的想像在蔓延,擁抱我們碎裂的島,受傷的島。

讓野草莓團結我們吧。


(吳叡人 2008/11/14)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野草莓學運】絕望與希望之火


野草莓學運形成遍地開花的熱況,台北之外,台南率先形成場子,接下來台中、新竹、高雄一一出現,最新消息是嘉義在明天也會在228公園集結。

修改集遊法的訴求,已得到政府的回應。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宣稱支持修改集遊法,但行政院說修法還得看主流民意,也許會召開公聽會。今夜廣場上學生經過冗長的討論之後,認定這是放風聲、沒誠意,而且公聽會向來根本無法影響立法過程,因此決定即使有公聽會也不去參與。

原先就很努力在推集會遊行法修改的團體,也站出來集力。11月12日,人民火大聯盟和台灣社會論壇等立場較左的社運團體,將到立法院要求廢除集會遊行惡法,並將到自由廣場聲援學生。

在野草莓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時刻,卻發生一件意外。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帶著深深的鬱怒,在自由廣場附近自焚。他的憤怒主要針對馬英九總統,對他在陳雲林來台期間所表現的卑屈非常生氣。廣場上的學生們對此突發事件感到震驚、哀傷。一位學生說,他感受到這位老伯很絕望,他可能渴望透過這個場子把心聲傳達出去,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這個社會有多少隱藏的痛苦憤怒,對近日警察濫權、國家主權不保等情況多麼不滿,希望政府能傾聽這些心聲,了解人民的痛苦。

廣場的媒體小組緊急發出說明,對弱勢者的聲音長期不被聽見感到難過,並宣示盡力傾聽弱勢的聲音,與他們站在一起,這也是這個場子成立的初衷。

料想主流媒體的報導可能扭曲偏頗,在此將一手資料留在這裡:

自焚者留下的遺書表示:

我姓劉名柏煙,今年80歲,民國39年入國民黨,被國民黨欺侮30年,看不慣就退休下來。最近發生這些事情。不曉得總統有什麼感覺,我看,行人在路上拿著小國旗折斷,我看,很多警察打人都沒有事。聽說,民眾被抓起來16個還要判罪,那麼一千多名帶警棍打民眾的警察是不是要記大功。陳雲林跟總統見面時,用手指著總統說你、你、你,我看,總統很高興的樣子,我作國民黨員的,看了很慚愧,如果你大陸派更上一級的來,總統不就要跪下來了嗎?我看,你總統這樣做的很不公道,最好總統來個大赦,把所有的大事小事化無,這樣比較沒事,還可以表現總統的仁慈之心。

遺書及現場照片


那弱勢者激烈抗爭的絕望之火,燒出統治者的不仁不義,映照出台灣人在馬政府治理下普遍的失國危機感和基本人權被剝奪的痛楚。火光之中,隱現國家機器的惡靈與權力遊戲下的自私陰影。

然而,野草莓學運在藍綠對峙的緊張中、民主倒退的疑慮中、基本人權被踐踏的時刻中,重新燃起了台灣社會的希望之火。各方支援的力量,或許將擴散成為更廣泛的社會力。不分立場是藍、是綠、是紅,人權是最大公約數,在野草莓的凝聚下,說不定有機會開創真正超越顏色、站在基本價值立場的公民運動。


最新動態請參考:野草莓學運官網





↑ 野草莓在自由廣場聚集,垃圾有認真分類,深獲好評。


↑草莓汽球,暫時成為這個運動的標記。


↑ 雨仍然下不停,陽光短暫露臉。


↑ 在廣場上又一夜。學生們已經習慣在此作息。


※廣場上已經不接受捐款,也不接受物資。已經太多了。請關心者前去一起靜坐或靜走就好。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