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新使者雜誌社和台南神學院在10月16日辦了一場試映會, 放映完後,全場鼓掌持續五分鐘,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動。 一位觀眾說:「電影140分鐘,我大概 70分鐘都在流淚。」幾位經歷過街頭運動和民主運動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觸:「這些事我們都知道,但是這部電影把故事說得清楚又感人,帶我們回到堅持理想的年代」。
這部片以田朝明、田孟淑為主角,描寫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過程中,一段純真美麗的愛情,理想主義者的不懈生命。從兩人世界到對台灣的無悔付出,從街頭到教堂,田家夫婦的生命史不僅是愛情故事,更是台灣民主運動血淚史的活見證。
「田媽媽」(田孟淑)是民主運動圈的名人,曾經擔任義光教會的執事、長老,所以教會界對她並不陌生。在街頭上她以大嗓門熱情呼喊、無懼挑戰的形象,留給人深刻印象。透過這齣紀錄片,才知道這位身材圓圓的、直率熱情的歐巴桑,有過為愛不惜一切的美麗青春,她與丈夫田朝明醫師當初的結合非常浪漫,18歲就「對人走」,往後長長的人生「沒有後悔過」(田媽媽語)。
故事從中學時代的田媽媽講起。她跟著哥哥去拜訪一位愛讀書、愛聽音樂、相當特立獨行的醫師,人生從此轉變。出身地主階級富裕家庭的台南女中學生,和大她16歲的「怪醫師」談戀愛,又同姓「田」,父親當然反對。但越反對,他們的戀情就越熾熱。少女田孟淑連行李都沒有帶,隻身投奔田醫師,就這樣展開他們的婚姻生活,經歷不少顛沛,最後安身於台北開間小診所。紀錄片以動畫表現如夢似幻的早年生活,又切回近日情況:臥病無法言語的老醫師、不離不棄細心照顧他的田媽媽。真正的浪漫愛情,不只在突破禁忌的勇氣,更在這長年相伴的疼惜。
自由獨立無價
從片中得知,田朝明醫師看重自由與獨立,包括個人與國家,他不願意跟他眼中是惡的事情有任何妥協,寧願犧牲安適,自律、自苦來維持尊嚴。理想主義者在任何社會都不好過,在威權時代的台灣過得更痛苦。他與《新生報》創辦人李萬居的友誼,促成他大半輩子以行動關心政治與人權。當異議人士遭到打壓、監禁、面臨死亡威脅,他們夫婦勇敢挺身幫忙,把小診所變成一個重要的人權關懷站,也見證了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的歷程。他們夫婦逐漸變成民主運動不可或缺的人物,所關愛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而是把台灣當成他們自己的一部份,渴望透過種種努力,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讓台灣人脫離奴隸性格,自由獨立昂首闊步於天地間。
1980年2月28日,因美麗島事件被囚的林義雄,母親和女兒在家中遭凶殺,這段台灣人永遠不該遺忘的痛事,在這部紀錄片中透過田孟淑、田秋堇母女的眼光,以動畫的方式重現,十分震撼人心。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抗議國民黨打壓言論自由,也是透過同樣的手法,讓人看見當時有多麼多堅持理想的人,為義受苦。盡管這些事件我們非常熟悉,但看到這幾個段落的呈現,仍然會全身起雞皮疙瘩、頭皮發麻、淚如雨下。
莊益增導演說,這部片原本是應公共電視的邀請而作,但是完成之時,公共電視卻希望他們修改觀點,特別是有關林宅血案、鄭南榕自焚事件的部份,要大加刪節。導演們在這兩段花了非常非常多的力氣和資源,無法接受這樣的要求,於是很硬氣地和公視解約、還款。然而這樣一來,兩人背負了不少債務,顏蘭權亦因長期的壓力而生病。
莊益增、顏蘭權兩位導演為這部片子投入四年苦工,以令人驚歎的精緻度來製作這部紀錄片。除了訪談田媽媽、整理田媽媽收藏如山的資料之外,為了呈現某些重要場景,選擇使用動畫,製作費時費工,差點讓合作的動畫公司倒掉;為了引起觀眾共鳴,使用許多現代的台語歌曲,如片名「牽阮的手」就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歌,版權費用頗高;還有非常多的影像資料,都要一一去談版權.....。導演夫婦攜手完成這部片子,也是另一個美麗的牽手愛情故事,同時表現出對自由、獨立的堅持。
最後分享一位朋友的觀後感:「看《牽阮的手》,讓我感覺到那些被偷走的歷史一片一片的回歸到我自己的身體,讓我清楚自己的人生該往哪裡走,以及更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走。它讓我無懼。」
這是一部年輕人不可不看的紀錄片!
(本文將刊載於《新使者》127期,2011年12月10日出刊)
【延伸資訊】
「牽阮的手」臉書粉絲專頁
「牽阮的手」部落格
「牽阮的手」導演的信
吳念真專訪莊益增
破報2010專訪莊益增、顏蘭權
破報2011的報導
專訪《牽阮的手》的推手們
預告片(前面有幾秒空白,請耐心等待):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晨禱拾穗》、《255550個感恩》新書上架
郭惠卿、王逸石和他們的新書。攝於2011年11月12日,嘉義西門教會,新書發表感恩禮拜。
父母共同執筆的:《晨禱拾穗》、《255550個感恩》已經可以在博客來、金石堂及誠品買到。
《晨禱拾穗》是母親身為認真的平信徒的讀經與信仰的分享,文字平實,好讀又深刻。
《255550個感恩》是父母攜手走過的人生的動人時刻,故事精彩,又有許多生活照片搭配。
博客萊書籍館雅歌出版社專區
我和貞文分別為這兩本書寫序,請參看:
筆耕信仰之田--《晨禱拾穗》序
撿拾生活中的美麗貝殼--《25550個感恩》序
因愛同行--25550個感恩
晨禱中的母親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林邊椰影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撿拾生活中的美麗貝殼——《25550個感恩》序
即日起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誠品書店上架。
父母是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這本書收錄了他們共同生活四十多年以來的生活隨筆、遊記,還有家庭相簿般的插圖,想與氣息相近的人分享。這是零碎的家史,對我們而言,是珍貴的記憶,但陌生人讀起來也會趣味盎然吧?
許多故事在家裡說了又說,也有的故事、有些感受,是我讀到母親或父親所寫的文字,才有所認知。例如,我已經忘記2002年和母親、小妹一起賞鳥的旅行,沒想到母親感受這樣深。應該是從那一年或更早,每年冬天我們都會去賞鳥,最常在台南附近,近年則發現嘉義東石的鰲鼓農場,真是水鳥樂園。然而,這麼多年來,我們並沒有在設備上升級,對鳥類的知識也沒增加多少,純粹喜歡在野地裡融進大自然的感受,享受帶鹹味的海風、冬日的太陽。
有一趟母親沒有寫下來的旅行,倒是一直在我心裡。我們一起去澎湖玩,是那種學生自助旅行的方式:住最便宜的旅館、坐公船到離島、租一輛機車繞行媽宮和西嶼。沒有去吃豪華的海鮮大餐,也沒有享受近年流行的浮潛、沙灘活動。我們在海生館停留很久,又選擇孤寂的角落、無人的海灘停下摩托車。把母親扔在一片沙灘上,她可以半天都不願離去,只是欣賞漂亮的石頭、貝殼,各種小生物,傾聽海潮音。在荒野間,發現刺茄鮮艷的果實,也讓她快樂很久。從小就覺得母親「很美麗、很可愛」,在這趟旅行之後,更肯定她的恬淡自得、隨遇而安,是我們家最美好的寶藏。
在海灘撿美麗的貝殼、在溪邊尋形狀紋路可愛的卵石、在路旁草叢摘可口的野莓、在林間找有趣的種子......,是我們從小跟著父母親出外遊玩時養成的樂趣。不須花費太多金錢,就得到很大的滿足。父母親合寫這本書,就像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撿拾美麗的貝殼回來,把生命中一些感動和美好的事物記了下來。這些平凡人的寶物,呈現出來,或許是野人獻曝,但是太陽的溫暖,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得到、懂得珍惜。
我很高興父母一起作成這本書。母親有好學生的習性,勤於紀錄所思所見;很多人都說父親頗有文才,但需要百般鼓勵才願意寫東西。父親很會說故事,也有許多題材可以寫,或許這本書的出版,會激發他再把更多的經歷、感受寫下來。
母親在「老年圖像的追尋」一文中提到自己以「落日夕照 」為老年圖像,「 夕陽已不再是普照天下耀眼的太陽,你已不再是人生舞台的主角,你只能默默地站在後台,把舞台讓給其他的演員。不過你仍可將你的餘暉散發出來,用你的愛心和生活經驗提供諮詢的機會,而你睿智的建言很可能化成滿天的雲彩,成為別人的祝福 。」透過這本書,父母把感恩與祝福的霞光拓展開來,願有緣讀到這本書的人,都能享受到和煦陽光般的平安喜樂。
*郭惠卿、王逸石,《25550個感恩》,雅歌出版社, 2011年10月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各地基督教書房購買,或以私密回應留下信箱、住址、電話等資料,我會和您連絡。)
定價:《晨禱拾穗》260元,《25550個感恩》240元。兩書合購450元,免運費。
因為人手不足,可能寄書不會很快。敬請包涵。
筆耕信仰之田––《晨禱拾穗》序
即日起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誠品書店上架。
母親退休後,不像她的一些同事去私立學校尋求第二職業生涯,也不跟著流行去「作義工」,但是她的日程表也是滿滿的。教會的活動和幾個合唱團的練唱,佔去她很大一部份時間。另外,就是義務教導外國宣教師學習台語。
從七八歲在主日學開始,母親不曾離開過教會。從乖巧的主日學的模範生,到青年團契、聖歌隊,大學讀的是基督教所設立的東海大學,大學生涯離不開基督教的氛圍,繼續參加聖樂團、團契。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教書,在自己的教會繼續聚會,教主日學、唱聖歌隊,後來又參加婦女團契、松年團契。她一直享受信仰帶來的喜樂,獲得如江河般的平安。
然而,她並不是那種典型的教會婦女:沈浸在平安喜樂氣氛中、服從權威、對所有的教導不疑有他、和善有禮得簡直失去自我。她的確尊敬信仰前輩、疼愛年輕人,具備所有好基督徒的德性,但同時她對「真理」有著極嚴肅認真的態度,若她認為「這樣才正確」,就會很堅持。
很多退休者含飴弄孫、四處旅行、輕鬆度日,母親卻在筆耕信仰之田。她寫下許多信仰體會、讀經心 得。這些文章,原本是為了在嘉義西門教會早禱會分享。這個早禱會參加的人不多,但已維持三十多年,由牧師長執及參加者輪流主理。父母很認真參加早禱會。原本母親不大願意主理禱告會,她向來都不喜歡當風頭人物,不喜歡站在人前面。後來被指定非主理不可,她就花很多時間做準備。往往兩個月前她就開始勤奮讀聖經、看書,伏在桌上工作個不停。
小時候就很習慣母親伏案的背影,身為國文老師的她,總有改不完的作文簿、考卷、週記,每天都很辛苦。退休後,為了準備早禱會的分享,她再度在小桌子前工作,那背影看起來類似,但似乎精神些、快樂些。她有時會和我們討論、問我們的看法。說實在的,我經常驚訝地看到她的觀點頗進步: 不是那種跟 著流行論述的假進步,而是深思體會後努力破除陳腐,真誠的自我突破。例如她寫托爾斯泰,有人認為托爾斯泰既然被東正教會除名,就不是基督徒,她搬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內容來檢視托爾斯泰的行誼,堅持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又如,她勇敢指出「保羅是基督最偉大的闡釋者,是基督教初創時期最賣力的使徒。但他是人,難免有人的局限和缺失,由於受限於時代,教育、文化、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導致觀 念稍偏差。但事實上,保羅對婦女的偏見,就其整體言論思想而言,只是一小部分的偏差而已,正所謂瑕不掩瑜,實在不該將小疵放大為『樑木』般的大謬,來加以 譴責。反而應該以此為鑑來自我反省。」
閱讀這些文字,感受到母親將自己的信仰體會寫下來時的用心,直率、誠懇的分享。這些質樸的文字,對走在天路上、渴望真理光照的人們,是非常好的指引。透過母親的筆耕,希望有更多人能在這信仰的田裡,收穫滿滿的稻穗。
* 郭惠卿、王逸石,《晨禱拾穗》,雅歌出版社,2011年10月。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各地基督教書房購買,或以私密回應留下信箱資料,我會和您連絡。)
定價:《晨禱拾穗》260元,《25550個感恩》240元。兩書合購450元,免運費。
因為人手不足,可能寄書不會很快。敬請包涵。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禱告與眼淚的旗幟:《上帝在編織》
就信仰的角度來看,本書是難得的靈修好書。作者在《生蕃記》的序文中說:「這是二十年來我眼淚的結晶、祈禱的香精」,流淚祈禱、保持信心,貫穿了整本書。他在台灣的歲月,幾乎沒有辦法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也曾出現靈性枯竭的危機。他們全家一次又一次遭受各種危難、疾病、死亡的威脅,也一次又一次顯出信德。井上伊之助的信仰導師是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內村鑑三,屬於「無教會主義」。和一般每個禮拜上教堂行禮如儀的人略有不同,無教會主義者透過研究聖經的雜誌互相連絡、學習,在各領域努力搶救靈魂,為了跟隨耶穌願意付出代價,勇敢揹十字架。這樣的信仰精神,透過幾位內村鑑三的跟隨者,曾經深深影響台灣的基督徒。閱讀本書,多少能受此精神浸潤,體會「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以及敬虔、自苦、堅強的信仰生活,典型理想主義者的生命情調。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3111期,題目和內容略有修改)
【延伸閱讀】
井上伊之助(1882年-1966年),出生於日本高知縣。井上伊之助的父親於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前往臺灣花蓮從事樟腦採收,後於太魯閣事件中,與數十位政府官員一起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為此,井上伊之助於神學院畢業後,以「教化」及服務的理念,前往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傳教及醫療工作。後因一生對臺灣原住民的醫療工作貢獻良多;因此在臺灣,被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
著作:
《生蕃記》(1921)
《番社之曙》(1951)
《台灣山地醫療傳道記》(前二書合併增訂,1961)
中譯本:石井玲子譯,《上帝在編織》(1997)。
相關文章:
譚昌國:「日本殖民主義與宣教——簡介井上伊之助」
鄧相揚:以愛報仇——井上伊之助
盧俊義:台灣原住民醫療之父 井上伊之助的故事
文字摘錄:
井上伊之助對台灣的回憶